酷说老子苏格拉底真正的哲学家,都是一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受到宠爱和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惊恐,把荣辱这样的大患看得与自身生命一样珍贵。)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

(什么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慌失措?得宠是卑下的。)

㊣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得到宠爱感到格外惊喜,失去宠爱则令人惊慌不安。这就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恐。)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

(什么叫做重视大患像重视自身生命一样?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为我有身体)

㊣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如果我没有身体,我还会有什么祸患呢?)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

(所以,珍贵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托付他。)

㊣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爱惜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依靠他了。)

以上就是通行的原文与译文。

㊣贵大患若身。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

㊣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01

让我们先从一个掩耳盗铃的故事说起:

春秋时期,贵族范氏被灭,有个小民趁机去范家的府邸偷一口钟,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他死活背不动;于是他想出一个好办法,用槌子把钟砸碎再拿走。结果,敲钟的响声太大,为了避免别人听到,他又想出一条妙计,捂住自己的耳朵,继续锤打钟。①

这个故事的结局,自古以来都没有交代。不过我们不难想象,这个小偷的结局大概率是被人发现,然后押送官府。千百年来,没有一个人不嘲笑小偷的愚蠢。其实,还有比他更愚蠢的人。

02

还是春秋时期,齐国有一个小民,某天逛集市的时候路过一家金店,二话不说,拿起金子转身就走,旁若无人。被抓获后,捕快质问道:

“大庭广众之下,你为什么偷金子?”

小偷委屈地回答说:

“取金之时,不见人,只见金。”②

看完这个小偷的回答,我恍然大悟。其实这两则寓言并不可笑,可笑的是我们一直把寓言仅仅当做笑话来看待。于是我开始思考:

当一个人被欲望蒙蔽了双眼的时候,真的可以看到金子以外的东西吗?当一个人被欲望堵住了双耳的时候,真的可以听到铃铛的响声吗?

03

我们都听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

一只蝉正在树荫下鸣唱求偶;一只螳螂躲在蝉的身后准备捕捉;一只黄雀又躲在螳螂的身后准备啄食;庄子又躲在远处用弹弓瞄准了黄雀。③

其实,这个故事的本质是这样的:

蝉为了求偶而忘其身;

螳螂为了捕蝉而忘其身;

黄雀为了吃螳螂而忘其身;

庄子又为了抓黄雀而忘其身。

所以庄子感叹道:

人和动物一样,都是以利相召,见利忘身。

于是庄子扔掉了弹弓,跑出山林。回家以后,整整三个月闭门不出。那么,庄子发现躲在他自己背后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呢?

04

当我有一天跟朋友探讨这些故事的时候,无意中被我八岁的外甥听到了。他不耐烦地说:

小偷和螳螂要是会隐身术就好了呀,永远不会被抓到。

我们听了都捧腹大笑,笑过之后。我的脑海里不禁浮出了老子的一句话:

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何尝不是呢?如果一个人可以隐身,那么无论是小偷的难题还是庄子的忧虑,根本就不会发生。隐身,不就是老子所说的无身吗?

05

后来,我发现有隐身想法的人不止是我外甥一个。还有古希腊的一代大哲:柏拉图。

柏拉图曾经杜撰了这么一个故事:

古时候,有一个叫古格斯的牧羊人。有一天暴风雨之后,他无意中从古墓里偷取了一枚戒指。按照国家规定,牧羊人每个月都有一次例会,向国王报告羊群的情况。他就戴着戒指去了,不料他在会议上碰巧把戒指在手指上转了一圈。别人便看不见他了,原来他隐身了。

有了这个技能以后,他便想方设法谋到一个职位,当上了国王的使臣。

到了国王身边,他又勾引了王后。然后跟王后合谋杀了国王,夺取了王位。④

这个戒指,就是传说中的“古格斯之戒”。当代闻名世界的魔幻电影《指环王》里面的魔戒,就是偷用了柏拉图的创意改编而成。

06

那么至少现在看来,隐身的确可以免患。我想许多人都认为老子这一段意思是这样的: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无魔戒。及吾有魔戒,吾有何患?

只要魔戒在手,偷盗无需坐牢,强奸不必服刑,杀人更不用偿命,随心所欲,岂不是解决了人生的所有问题了吗?

07

也就是说,古格斯当上国王之后,他真的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吗?并不见得,先别说那些他得罪的王公贵族们会不会报复。只要他在未来的某一天忍不住显露能使他隐身的魔戒,就足以激起千万人的争夺,导致天下大乱。由此看来,古格斯当上国王,恰恰可能只是祸患的开始而已。

可见,老子所说的“无身”并不是隐身。因为隐身,并不能消除人的欲望。相反,隐身反而会让欲望之火燃烧的更旺。就好比有一些出家人,虽然不吃荤腥。但是他们的饮食中都是素鸡、素鸭、素火腿。以至于口中无荤,心中有荤。

所以,用“隐身”来消除祸患,就好比是抱薪救火。

08

无身,其实是指完全摆脱了被身体奴役的状态。也就是说,完全摆脱了欲望的控制。达到了“为腹不为目”的境界。所以苏格拉底说:

真正的哲学家是半死的人,是一只脚踏进棺材里的人。哲学家的任务就是使灵魂摆脱身体的束缚,只有摆脱身体的灵魂才是纯粹的。

海德格尔所谓的“虽生犹死,向死而生”可以说是对“无身”状态最好的解释。

09

因为唯有如此,你才能做到:

誉而不喜,毁而不怒;

荣而不喜,辱而不怒;

生而不喜,死而不怒。

所以《菩萨璎珞经》云:

“毁誉不动,是如来行。”

同理,荣辱不动,生死不动更加是如来的品行。当一个人没有毁誉、荣辱、生死观念的时候,还会有什么祸患吗?所以老子才会说: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1、《吕氏春秋·不苟论第四》

2、《列子·说符》

3、《庄子·外篇·山木》

4、《理想国·第二篇》

本文部分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2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