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庄子的《齐物论》中,通过对话的方式,阐明一个深刻的道理,让人通过寓言的形式,轻松感悟他人经验带给自己的启发,这是庄子非常高妙的一种语言艺术。在本段文字中,庄子又谈到了宇宙自然、万事万物的本质问题,并从人们的主观世界出发,产生各种不同的分野做了高屋建瓴的剖析,给我们后世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这也是人生获得超验,进入更宏观整体境界的一种思维锻炼,更是一种对世人教化的善巧方便。
本段文字中,庄子试图在用他人的对话来给人以超验的启发。也就是说,人类对于宇宙自然、万事万物形成的主观认知,若非站在宏观整体的角度,大多数人看到的,也只能是在其局限思维的境界里面,看到人类局限思维所能包含的客观世界而已。或者看到人类基于主观臆想,看到主观世界在潜意识里面主动选择的范围。
这也是人类之所以产生“精神分裂”,不能够心神合一,穷就事理,通达人事与万物本源的根因所在。
如果我们能够通过本篇文章,超越时空,去与两千多年前的庄子对话,把自我局限的主观意识调到接收状态的频率,与庄子同频共振,那我们必然能从庄子的智慧中收获超出我们自身局限思维的心灵体验和超验的认知。
就让我们放下已有的知见,通过下面的文字聆听庄子笔下的对话吧。
原文:瞿鹊子问乎长梧子曰:“吾闻诸夫子:圣人不从事于务,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无谓有谓,有谓无谓,而游乎尘垢之外。夫子以为孟浪之言,而我以为妙道之行也。吾子以为奚若?”
长梧子曰:“是黄帝之所听荧也,而丘也何足以知之!且女亦大早计,见卵而求时夜,见弹而求鸮炙。予尝为女妄言之,女以妄听之。奚旁日月,挟宇宙,为其吻合,置其滑涽,以隶相尊?众人役役,圣人愚钝,参万岁而一成纯。万物尽然,而以是相蕴。予恶乎知说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
白话释义:瞿鹊子向长梧子请教说:“我从孔夫子那里听到:古代的圣人是不从事琐碎具体事务的,从不追逐自己的利益,不做导致产生祸害的事情、不喜欢奢求,不因循守旧固成规矩,对于常人不在乎的事情,却很在乎,对于常人在乎事情,圣人却是不在乎,而且置身于世俗凡尘之外。孔夫子以为这样的说法是不靠谱且过于孟浪了,但我却认为这是很高妙的行为。你以为怎么样呢?”
长梧子说:“对于孔子所说的这种话,就连黄帝听了都会迷惑不解的,何况孔丘他又有什么本事知道呢?况且你也是有点太着急了,见到鸡蛋就想马上得到公鸡来报晓,见到弹弓就想到可以吃到烤斑鸠。我就尝试着为你妄言几句,你也就随便听听吧。
有谁愿意伴着日月,挟裹着宇宙,并与其吻合为一体,置自身于纷乱不定的社会中,用低贱和尊贵相提并论呢?世俗的众人一生奔走钻营,而圣人却像愚人一样鲁钝,对于一件事物能做到万年不辍地参究达到纯一的地步。到了这种境界,万物之理就尽然了悟了,都是大道所涵容的统一体,相互之间都有彼此。
我如何知道乐于生的人他不是活在愚痴迷惑中呢?我如何知道不喜欢死亡的人,并非是惧怕衰老死亡,而是不知道生命的归处呢?”
原文:丽之姬,艾封人之子也。晋国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及其至于王所,与王同筐床,食刍豢,而后悔其泣也。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君乎!牧乎!”固哉!丘也与女皆梦也,予谓女梦亦梦也。是其言也,其名为吊诡。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
白话释义:有一个美丽的女子叫姬,她是被分封在艾地的小国的女儿,晋国征伐时俘获了她,当时这个美女姬,哭得涕泪沾襟好不可怜,直到她被献给晋国的国王,被封为王妃,跟国王同床共枕,吃着豢养的牲畜烤肉,就后悔当初为被俘而哭泣了。由此来看,我怎么知道死去的人不会后悔他当初始生为人呢?
在睡梦里饮酒,早上醒来的时候哭泣;梦里哭泣的人,早上醒来就去打猎。正在做梦的人,可能并不知道自己在做梦。在梦境的时候,又占卜自己梦的吉凶,醒来后才知道自己是在做梦。只有真正有大觉悟的时候才会知道人生不过大梦一场而已,而那些愚痴的人却自以为自己很明白,好像自己什么都知道似的。
国君也好,地方管理者也好,在这方面的认识也都是浅薄鄙陋的呀。孔丘与你都是在梦中而已,我说你是在做梦其实也是在梦中。我的这种言论,在世俗中其实是奇特而怪异的。万世以后若有一个圣人懂得我这段话的意思,那也跟早晚见面是一样平常的。
原文:既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胜若,若不吾胜,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我与若不能相知也。则人固受其黮闇,吾谁使正之?使同乎若者正之,既与若同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恶能正之?使异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异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同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然则我与若与人俱不能相知也,而待彼也邪?”
白话释义:即使我与你辩论,你若胜了我,我没有获胜,你果真就是对的?我果真就是错的吗?我如果胜了你,你没有胜我,我果真就是对的?你果真就不对吗?我们两个有谁是正确的吗?或者我们两个有谁都是错的吗?或者我们两个都对?或者我们两个都是错的?我和你都无从知道。世人则受这种局限和固化思维的影响活在蒙昧的黑暗之中,我们谁又能对此做出正确的评判呢?
找跟你观点相同的人来评判,既然与你观点相同,怎么能够做出公正的评判呢?找跟我观点相同的人来做评判,既然与我观点相同,怎么能够做出公正的评判呢?找跟我与你观点都不同的人评判,既然与你我观点都不同的人评判,怎么能做出公正的评判呢?找跟你我观点都相同的人来做评判,既然与你我观点都相同,有怎么能够做出公正的评判呢?
既然如此,则我和你以及他人都不能知道什么是公正的评判,那就顺应自然的变化,不去分别执着不好吗?
原文:“何谓和之以天倪?”曰:“是不是,然不然。是若果是也,则是之异乎不是也亦无辩;然若果然也,则然之异乎不然也亦无辩。化声之相待,若其不相待。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所以穷年也。忘年忘义,振于无竟,故寓诸无竟。”
白话释义:怎么与自然的天道规律相和呢?也就是说:肯定和不肯定,正确与不正确。肯定的,果真如此,则肯定的,跟不肯定的就不一样,这就无需辩论;正确的如果真正确,则正确的,跟不正确的就不同,这也是无需辩论。把以言语声音相互依托产生的分别转化归一,回到仿佛彼此最初的状态。和融于天地宇宙大道之中,在连绵不绝,延伸变化中,追求无尽的生命意义,忘记时间,忘记自身与万物存在的意义,让自己的心灵振翅翱翔于无穷无尽的境地,故而就可以让生命与天地大道的无极之境相融了。
现实思悟:
在我们现实社会,人们有常态思维和超常思维。所谓常态思维,就是基于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识所建立的大脑表层思维模式和心理活动状态。这种常态思维的特点就是,总是对外在客观世界,用局部的,片面的,主观臆断的思维模式进行评判,最终得出的结论,往往是不符合客观规律,造成很多人为的错误。这在人类历史上,科学的探索就是建立在这种常态思维基础上,用一套固定的思维模式来观察,分析,判断、推理,以及逻辑思维来探索客观世界规律。
所以,我们会发现科学的发展是在不断否定中发展的,是在不断地试错中发展的。
我们再说一下超常思维,这种超常思维是在常态思维的基础上,更深入地进入深层意识,用佛家的话来讲,就是进入了莫那识和阿赖耶识里面,在这个里面摒弃了主观世界的臆想,以及分别、执着、妄想等思维上的障碍,从更直接、宏观、整体、全维的角度去跟客观世界相融为一个整体。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主客观世界的界限被打破的时候。人类看到的客观世界是超验的。
就如佛家禅宗有句话讲:开悟过程中的三个境界,第一种境界“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第二种境界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第三种境界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山水一体,山水无别”。
这三种境界,实际上就是说明了常态思维和超常思维的不同。其中第一种境界就是常态思维,即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还是有分别的;第二种境界是主观世界没有了,进入了客观世界,但却单独站在了客观世界的一边。这还是把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分离的;第三种境界则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合二为一了。这才是这个世界本来应该有的实相。
庄子在本段文字中,通过瞿鹊子和长梧子的对话,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本来是不可分的,是一体的,是一个整体,要用宏观整体,全维的思维去认知客观世界,这才在我们的主观世界呈现客观世界本有的样子。
所以,庄子通过长梧子说:“众人役役,圣人愚钝,参万岁而一成纯。万物尽然,而以是相蕴。”也就是说,人的一生,为客观世界上的各种现象利益所左右,去分散精力钻营,还是不如学习圣人通达万物之理来得痛快。
同时,也告诉我们世人,别对世俗的幻象太在意,太执着,人生在世只不过如大梦一场而已。所以庄子又借长梧子之口说: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而这一切都是人的局限思维造成的,即“则人固受其黮闇,吾谁使正之?”唯有不去执着,方能让心灵世界获得自由。
由此,提出了一个设问:然则我若与人俱不能相知也,而待彼也邪?这段话的意思就是告诉我们:既然如此,则我和你以及他人都不能知道什么是公正的评判,那就顺应自然的变化,不去分别执着不好吗?
庄子通过美丽女子的经历,告诉我们人的主观感觉会随着客观世界的变化,因为主观感觉的不同而产生变化,所以,执着于当时的主观感觉是没有意义的。这也是佛家里面所讲“世事无常”的理念。若停留在主观感觉中,不去随着客观世界改变,那么痛苦的就是自己。
再一个,庄子还认为,人们基于自己的主观感觉,对客观世界产生的认知,都有每个人的局限,每个人站在自己主观感觉和自身局限思维的认知下,看到的客观世界都是不全面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任何辩论都是没有价值和意义的。
当然,我们现实社会的人,有时候会通过辩论彼此增长见识,提升自己主观认识客观的见识度,这也是一种学习成长的方法。但庄子在这里给我们明确指出,我们若能打破自己的局限思维,可以直接获得超验的认知。
基于上述的问题,庄子在本段文字中,给出了打破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界限的方法。首先提出一个设问:何谓和之以天倪?这里的天倪就是天道自然的规律,也或者说是与道合一。庄子给出的方法很简单,首先就是破象,即“是不是,然不然。是若果是也,则是之异乎不是也亦无辩;然若果然也,则然之异乎不然也亦无辩”
也就是说,摒弃是非对错,不要有任何的分别,回到产生分别念头之前的那个状态。也就如六祖慧能给弟子启发时说:不思善,不思恶,于此么时,那个是你本来面目。庄子给出的方法就是:化声之相待,若其不相待。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所以穷年也。忘年忘义,振于无竟,故寓诸无竟。”
庄子这段话就是直接破象的思维,直接把主观世界上所产生的一切声音、语言的象都破掉了,回到了心念里面还没有产生声音和语言的那个初始状态。这就是回到了自己的内在心灵本体上,用自己的心灵本体跟宇宙自然的大道合一,这个时候就可以达到让生命超越生死,长生久视的真人之境。
从庄子的文字中,我们若能深入领悟,方知庄子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然达到了佛家禅宗直达心性本源的境地。这就是道家超然的地方。我们今天的世人,若能从中有所悟境,那也是对庄子最高的回馈了。毕竟,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真正的传承那就是精神和思想上的传承。我们得到了,用于生命中,用在我们现实的世界,那庄子的精神就在我们现实世界活过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