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百家中,以道家的老子最为神秘。在现存先秦的文献中,老子并没有留下什么确切的事迹。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更是记载了三位老子的候选人,这说明司马迁也不能够确定到底谁才是真正的老子。下面居士我为你一一分析这三位可能是老子的人:
一、老聃
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写道:“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一般认为,这个老聃最有可能是真正的老子。
但是司马迁认为老聃姓李名耳,这又靠不住了。以前我一直有一个疑问,先秦诸子都是以姓+子的形式被记录在书上的,为什么老子姓李名耳,却不叫李子,偏偏叫老子呢?后来我看了更多的书才发现,学术界的主流观点认为,老子姓老名聃,并不姓李。在司马迁之前,从未有人称老聃、老子为李耳,很可能先秦时代另有一人叫做李耳,司马迁把这两个人搞混了。
为什么说老聃最有可能是老子呢?因为《庄子》一书中经常提到老聃,如《庄子·天下》认为关尹、老聃一派道家能够体认宇宙人生的根本原则,是古代的博大真人,并强调了他们濡弱谦下的处事态度。《庄子·天下》中对老子的评价,与《道德经》中的思想如出一辙,因此老聃最有可能是老子。
当然,《庄子》中对老聃的描述也存在疑点,比如《庄子》记载孔子曾见老聃,又记载杨朱曾见老聃,这两条记载都有问题,又牵涉到了《史记》中另外两位老子的候选人——老莱子与太史儋。
二、老莱子
为什么说《庄子》中记载孔子拜见老聃的事有问题呢?因为这件事情《论语》中并未提及。要知道《论语》是孔子弟子们记载的孔子言行汇编,是研究孔子的第一手资料。《论语》中没有记载孔子见老聃的事,说明这件事情很可能是靠不住的。
不过《庄子·外物》中记载了孔子见老莱子的事情,可以在《论语》中得到佐证。
《庄子·外物》说,老莱子的弟子出去砍柴,遇到了孔子。弟子回去跟老莱子一说,老莱子让他把孔子喊来,将孔子训斥了一顿。
《论语》则记载孔子的弟子子路与老师失散,遇到了一个正在锄草的老丈,便问他有没有见到自己的老师(夫子),老丈便将孔子嘲讽了一顿:“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不过嘲讽归嘲讽,他将子路领到家中暂住了一宿,还杀鸡招待他。第二天子路找到了孔子,孔子说这位老丈是个隐士,还让子路再回去找他。
这两件事的相似之处在哪里呢?老莱子的“莱”字,正是锄草之意,所以“老莱子”就是指一个锄草的老人。先秦的书里写到一个陌生人时,如果不知道他的名字,往往会根据当时的情景给他随便安一个名字。比如《论语》记载,有一次孔子让子路去问渡口,遇到两个正在耕地的人,名叫长沮、桀溺,这两个名字都与水有关,就是根据“问渡口”这件事临时给他们取的名字;还有一次孔子坐着车,楚国一个名叫接舆的狂士迎着孔子的车就走过来,唱起歌来讽刺孔子,“舆”就是“车”的意识,显然“接舆”并非此人真名,而是根据他迎着孔子的车走过来这件事给他临时起的名字。
所以,如果《庄子》中孔子见老莱子的事情不是瞎编的,那么这个老莱子很可能就是《论语》中锄草的老人。孔子说这个老人是个隐士,而在先秦时代的隐士大多为道家人士。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说老莱子“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老莱子与孔子是同一时期之人,也能与《论语》中的锄草老人对应上。可能这个老莱子确实曾有十五篇著作,阐发的是道家思想,因此后人将他与老聃混淆了。《庄子》中记载的孔子见老聃的事,很可能也正是指老莱子。
三、太史儋
《庄子》中还曾记载杨朱见老聃的事情。如《庄子·寓言》说:
阳子居南之沛,老聃西游于秦,邀于郊,至于梁而遇老子。
但这又有问题了,因为阳子就是杨朱,是战国时期的人,曾与孟子辩论过。如果老聃是孔子时期的人,绝不可能活到战国时代与杨朱见面。
不过《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的太史儋恰好可以同第三个老聃对应。因为这个太史儋是秦献公时期的人,恰好与杨朱差不多是同一个时代。
也就是说,老聃、老莱子和太史儋这三个人被战国及汉代的人混为一谈,认为他们是同一个人。因为老莱子与太史儋之间隔了一百多年,所以司马迁记载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岁,也有人说他活了两百多岁。
那么《道德经》到底出自哪一位老子之手呢?
其实在古代,没有版权一说,所以《道德经》经过历代道家学者的修改。比如现在我们看到的通行本《道德经》跟战国中期的郭店楚简本《道德经》就有很大差别。如果《道德经》一书真的写于春秋时期,那它与郭店楚简本肯定也有很大的差别。所以《道德经》中凝聚着历代道家学者思想的精华,很难说是哪一人所写。
很可能《史记》中记载的三位老子候选人,都对《道德经》的成书有所贡献,所以后人才将他们混为一谈吧。
我是梦露居士,为你解读国学经典。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