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禄命文献及理论体系源流初考

李锵涛庄圆

谈到中国术数,必须要提及“显学”和“隐学”之分。历朝历代,每种术数均有大宗和支脉,所谓大宗即在当时属于朝廷或官宦所好之术,在那时的占测中居有垄断地位,故可称之为“显学”。而支脉虽不被社会主流所重视,但仍有传承,只不过流传范围很小,但不致于湮没失传,此类可称之为“隐学”。

据陆致极先生考证,中国禄命学孕育期自三国时期至唐代,长达六百余年。(陆致极《中国命理学史论》,上海人民出版社,年,第92页。)这个结论是可信的,指的是孕育期,主要是在这个时期禄命学非“显学”所致。

中国禄命学脱胎于星命术,是无可置疑的。星命术的雏形产生于自中华先民因相信天地感应而人有不同的命运开始,古人之命运观有二,一是为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诸子的“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天命观,出土的甲骨卜辞、彝器铭文多次出现“爰命于天”的刻辞,说明早在春秋之前天命观就已流行;一是思想家王充为代表的“人禀气而生,含气而长,得贵则贵,得贱则贱,贵或秩有高下,富或资有多少,皆星位尊卑大小之所授也”。因此当时的星命术雏形与星象密不可分,严格的说可将其纳入占星术范畴。信命观念的流传为星命术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同时,阴阳五行学说的产生与发展以及占卜、相学、堪舆等术数的盛行也为星命术的产生准备了条件。所谓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术数理论形成的高峰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之时,从目前大量考古出土的资料来看,正是这个中国历史上思想最为活跃开放的年代,造成很多社会学科在当时初集大成,而术数乃至星命术也不例外。

早期星命术的由来,众说纷纭,难以确考,一说肇始于战国时期的珞琭子,又说出于同时代的鬼谷子,两说都无史料佐证。《汉书?艺文志》亦云:“星命之说,汉有《太乙星子》等书推数,引以论凶吉。”可见推算个人命禄的星命之术在汉代已经产生。从现有资料来看,两汉及魏晋六朝时期人们主要根据《易》理布卦和生日所值星象来推人命禄,方法比较简单。至此,星命术还未成为一门系统的学说。汉代星命术多与卜筮、占星、相学等术数交相混杂,故早期命士一般同时兼有星官、筮者或相人等双重身份。如被后世奉为命学之祖的司马季主,

《史记?日者列传》即称之为卜者,可见当时其即以筮者的身份为人推命。唐之前,兼有双重身份的命士星工,主要从事替人推命的实践活动,很少有命学理论上的建树。这个时期存世的典籍,目前只能看到前汉赵君卿撰《星海词林》,有人考证此书为后人所托,但证据不足。作者赵君卿生平和生卒年代已无法考证,但他尚注解过《周髀算经》,提到过《乾象历》,其人应真实存在。试想,一个在禄命界默默无闻的人,后人有何必要托其名?细观全书,可以发现唐宋明清禄命典籍中所涉及诸种理论在这本书里均能找到蜘丝马迹。而起源更早的择吉术中所大量采用的神煞之说,更是在早期星命术孕育之初,就已经进入理论体系中,后世禄命家只不过是不断完善总结而已。

约在六朝后期,形成了一种根据星象、历法来推人命禄的五星推命术。此术奉“生尧之丙丁,至唐犹存”的张果老为先师,故又称果老术。其所言五星,并非仅指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而代指与星象推命相涉的整个天文系统。主要根据日月星辰的生克制化之理,赋予不同星象以种种神煞命局的意义,按人出生时星辰所在位置推算人的命运休咎。后世星命家奉张果为鼻祖,此术于隋唐时颇为盛行,至今民间亦有流传,代表性典籍有《果老星宗》。

本世纪初,吾友黄钺标(本名王学标,宁波市易学研究会副会长,尤擅子平术。)参加全国易学学术会议,曾遇一陈姓女士,来自于湖北,其就用此法推算人禄命。六朝后期,又有一种以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学说为根据的时辰推命术发展起来,始称三命术。主要依据不同时辰里所生之人禀受阴阳之气的情况来测断人的贵贱祸福,代表性典籍有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十四著录《珞琭子三命赋》一卷、六朝陶弘景《三命抄略》(笔者按:“三命”之说,基于星占之论命术,据西汉王充《论衡·命义篇》来看,在汉代颇为流行,其主要理论基础是三命三性论。“三命”指正命(祸福天然)、随命(善有善报)、遭命(行善获恶),“三性”指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恶论。),然均不见传世。同时期,五行学说也应更趋于完整,隋代萧吉撰《五行大义》的出现,就是佐证,从此,五行学说开始为早期星命术(或可以说禄命学雏形)所完全接纳,成为“显学”。

中国古代星象天文学到唐代发生了一次重要的质变:之前一直单纯的占星术与算命术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崭新的星象学——星命术,即用星象与生辰八字及干支神煞等因素相结合,来分析判断一个人的人生命运。由于星命术的问世,所以星象学至此发生了质变。至此,中国古代星象天文学的两大组成部分即占星术和星命术,便全部形成,使星象学的发展达到了顶点。而这个时期,又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术数理论形成的高峰,也是最鼎盛时期(笔者按:据留存民间的明代笔记资料记载,相术最高水平在唐代,当时社会风气开明,女子可以袒胸给相士看乳相,这在宋代之后的历朝历代是不可想象的,女子不是深锁闺阁,就是男女授受不亲。而宋代之后的相学只不过是在炒唐代相学的“冷饭”而已。)占星术业已空前繁杂详备,到了无所不至其极的程度,其集中表现为占星巨著《开元占经》的问世。但是,盛极则衰,占星术在《开元占经》问世之后,已与社会现实脱离了紧密联系,其社会作用及对思想学术的影响也绝对比不上汉代星象学,这表明占星术已经走向衰落,其地位逐渐让给了新兴的星命术。另外还要提到,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印度佛教的星象学就已经译介到中国,到了唐代,开始与中国星象学的交融,比如《开元占经》便是由祖孙四代在中国皇家天文机构任职的印度人瞿昙悉达写成的。至此,中国星命术命采用了印度佛教星象学二十八星宿体系,而根据目前江湖秘法,当用二十七星宿,即分别在论男命和女命时去除其中一个星宿。至此,五星术已发展完备,而存世的代表性典籍有托命袁天罡的《五星三命大全》(收录于《永乐大典》,现代收录于《续修四库全书》,但有残缺,完本韩国有藏。香港星易图书有限公司年出版。)而三命术,至唐时由命理学家李虚中将其系统化、理论化,使之成为一门“以人之始生年、月、日所值时辰天干,相生盛衰死相王斟酌,推人寿夭贵贱利不利”的命学术数。后世多以李虚中为三命术的真正开创者,以他的命学理论为星命术正式诞生的标志。然而李虚中虽有着述,却未见完整典籍传世。后人考证旧题其注《李虚中命书》三卷亦为宋人假托,其中上中二卷即为李虚中撰《鬼谷子遗文》,下卷收录《李虚中命书》部分残文。明杨淙辑《星学纲目正传》收录有李虚中注《玉井奥诀》(《星学纲目正传》全书有图三卷,首二卷,正文二十一卷,香港八卦斋于年曾出版过正文前九卷,主要是涉及子平部分。)宋初,徐子平著《珞琭子三命消息赋注》,将李虚中的方法发展为以年、月、日、时配合干支,合为八字来推衍吉凶祸福,其所创八字推命术较前更重于五行推算,方法亦更精密,对后世影响十分深远。故后世多称八字推命之术为子平术,并以八字推命的行世为星命术走向成熟的标志,同时,三命术(或称子平术)也成为“显学”。

而从目前见到的三命术典籍来看,唐代和宋代的三命术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唐代的一部分三命术以大量采用汉时的太玄数为主,这点可从古韩文典籍《唐四柱法》看到(《唐四柱法》全书为古韩文撰写,有两个版本,其中一种为简本。香港星易图书有限公司一直有计划将此书翻译出版,但因现代懂古韩文的人不多,只待有缘人。)也可从韩藏《聋哑集》看到(《聋哑集》为古朝鲜国师所传,其来历尚有一段缘由,下文叙述。香港星易图书有限公司年出版。)而另一部分又比较接近于宋代的三命术,例如目前尚能见到《李燕阴阳三命》。可以认定,唐时三命术既包含了后来宋代部分内容,同时有自汉代流传下来的内容。

在这里,还要提到临孝恭。临孝恭,隋朝初年人,与《五行大义》作者萧吉同时期。《北史》卷八十九列传第七十七载:“明天文算术,高祖甚亲遇之。每言灾祥之事,未尝不中,上因令考定阴阳,官至上仪同。”其著作如下:《欹器图》三卷,《地动铜仪经》一卷,《九宫五墓》一卷,《遁甲月令》十卷,《元辰经》十卷,《元辰厄》一百九卷,《百怪书》十八卷,《禄命书》二十卷,《九宫龟经》一百一十卷,《太一式经》三十卷,《孔子马头易卜书》一卷。梁湘润《禄命法千年沿革史》未言及临孝恭在禄命史上的地位。

自此,五星术和子平术便成为中国星命术的两大主要流派,禄命学方始真正形成,成为当时术数中的“显学”。唐安史之乱之后,由盛转衰,朝廷规定禁习天文星象,至宋,仍遵循此规。北宋灭亡后,宋室皇族建立南宋,宋金之间谁也没有实力灭掉对方,形成对峙局面。此时南宋逐级走上复兴之路,成为中国历史上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科技进步的朝代,同时术数理论形成也迎来了历史上第三次高峰。自北宋太祖禁习禄命开始,很多禄命涉及的核心理论——星命术一直禁锢于皇家,但随着被金所灭许多典籍毁于战火。待南宋社会逐渐出现平民化趋势,原来所禁锢之星命术逐渐开禁,被普通术士所知晓,但因战争很多典籍湮没的缘故,在这个时期,术士们试图找到部分失传的星命术理论缺失部分,于是开始把《易》学、河洛之学、佛道之理等结合五星术与子平术,创造出五花八门的新推命术,如皇极先天数、范围数、成数大定、紫微斗数、八卦推命、九宫八卦遁法、功过格、扑地虎、两头钳……凡此种种,难以尽述。笔者之一庄圆点校出版之宋郭程撰《应天歌》,如其所涉及的干支战斗伏降论命体系,可体现星命术在唐中末期后由于禁习天文星象,其论命体系发展变化的一个侧影。

宋之后,蒙古占据中原达百年,中华文化遭到毁灭性破坏,而禄命学也难逃此劫,大量术士被杀或逃离中土,许多典籍毁于战火。至明代建立后,禄命学才开始渐渐复苏,此时迎来了中国历史上术数理论形成的第四次高峰。民国秦慎安曰:“大抵古人学说,分著书口述二种。术家传授,尤多口述,因流溯源,文殊理贯,有自来已。宋元术士,谈命踵起,或谓四季十二时,各变部位;或取生人干支,配合八卦;或专用神煞;或别尚演禽。”由此,又衍生出“以星、禽推测人的禄命吉凶”的演禽术,而演禽术自禄命学孕育期,就已融入禄命学体系中,早有七十二禽之说,后有三十六禽之说,至明时方始成为禄命的“显学”。演禽典籍在《四库全书》收录有《演禽通纂》等,民间也有同类古籍传承,如《演禽类经》等。同期,随着西方传教士的来华,西方星象学也开始被介绍到中国,其突出表现为穆尼阁所作的《天步真原·人命部》,但中国禄命学并未完全吸收西方的方法,而仅是有选择地选用了黄道十二宫的布局方式,使之与中国固有的十二次及十二宫配合起来而已,由此产生了清代七政四余论命术,此术虽为支脉,但仍有传承,如清项方蒨撰《七政四余命学》。在明代这次高峰里,对堪舆影响最大,其次就是禄命,这也是后世习术数者感觉堪舆理论混乱和明清禄命与宋代截然不同的主要原因。而此次高峰时间也不是梁湘润先生所考证的正德年间,应该是从洪武年间开始,以《永乐大典》编纂完成为达到顶峰,以后又逐渐衰落。从后世所能见到的存世典籍来说,明代确实留下了很多禄命典籍,除目前普遍流行的张楠《神峰通考》、《天元秀气巫咸经》等外,尚有星平合参的薛承爱《星平总会命海全编》、用儒家学说注解释禄命的《儒门评注节解命理真机摘要》、专题研究职位升迁的《上官拜命玉历大全》(宋陈元靓《上官拜命玉历大全》,香港星易图书有限公司年出版。)等,以上书籍笔者亦有计划逐渐校对出版。

经过唐李虚中、宋徐子平等人的努力,禄命学作为一门系统的学说正式确立,此后便开始沿着“书房派”和“江湖派”两条平行的路线发展演进。“书房派”注重理论建树,其成员多为文人学士,李虚中可谓此派的早期代表。韩愈为其所作墓志铭言“其说汪洋奥义,关节开解,万端千绪,参错重出,学者就传其法”。“江湖派”侧重于推命的实践活动,早期该派命士虽不重视理论著述,然多为读书之人,且主要服务于上层社会。而禄命学经长期发展变得日益复杂繁琐,易学难精,因此历代真正精通其学术的专家莫过如唐张果、元郑希诚、辽耶律纯、明万民英和杜全数人而已。清以后,随着禄命学在民间的传播,逐渐沦为江湖术士敛财手段,自此便为文人学士所不屑。

另外,还要提一下清末至民国初这段时期,由于洋务运动导致很多学子留学西方,这些人学成归国后致力于用西方的理论解释中国古代各种学说,同样术数也涵盖在内,由此迎来中国历史上术数理论的第五次高峰,但这个时期对堪舆影响最大,禄命几乎没多少影响,只是又出现了很多禄命学典籍而已。

综前所述,完整的禄命术当涉及易理八卦、河洛、干支、十二宫、星宿、纳音、律吕、神煞、演禽等内容,主要流派可分为果老术、子平术和演禽术。就子平术而言,明代万民英《三命通会》的体系和构成上以正宗古命法(宋法)和财官格局命法为主,与清代开始流行的任铁樵《滴天髓阐微》、余春台《穷通宝鉴》等以五行强弱旺衰平衡调候扶抑论命体系不同。

另有部分观点与梁湘润大师考证结论有所不同之处,以及部分禄命典籍需要补充说明的:

一、关于梁先生对禄命学定义的异议梁先生对禄命学定义应基本属三命术范畴(或称子平术),而非禄命学所涉及的全部。

笔者近二十年的寻书经历得出一个结论:不谈星无以论禄命,更无以精于禄命。因此,精研禄命学必须涉及五星术和演禽术,否则习禄命就像瘸子走路。对于很多历史有载的禄命典籍,因尚未见到难言其所涉及的理论体系,如宋本《三车一览》,反而在六壬典籍《六壬将来眼》中被大量摘录,实在弄不清楚其中禄命和六壬之间的关系。

同时需要指出,梁先生在考证过程中,漏掉了几本重要的禄命学典籍或考证与有出入:

1、《珞琭子三命消息赋》

据台湾邹文耀教授考证,《珞琭子三命消息赋》作于唐咸通年间或唐昭宗年间。宋代王廷光、李仝、释昙莹、徐子平、赵寔、方东明及明代万民英等人均为此书作过注。从其内容来看,《珞琭子三命消息赋》确实是开子平命学先河之作品,其历史地位被严重忽视。(笔者按:由笔者之一庄圆作序、丁鑫华校订的《重订诸家注疏珞琭子三命消息赋》收录六家注疏,业已脱稿,即将由香港心一堂有限公司出版。)

2、《应天歌》

《应天歌》作者郭程,字去非,号九江散仙、九江道人,江西九江人,进士出身,生卒年不详,生活在宋理宗时期。是书乃早期命学著作,星平兼论,配合纳音、神煞。书中所举诸命例大多有名姓职官,且多为后世命书援引,实为难得之经典,唯其书则明清以来诸家书目不载。《应天歌》大段篇幅论述干支战斗伏降刑冲破合及亡神十六般、劫煞十六般。《三命通会》多处节引《应天歌》(笔者按:《应天歌》古本原藏韩国图书馆,香港心一堂年出版,年出修订版。)。

另有可研究的相关古籍有《续编星命总括新集》八卷一册,题云屿存眞老人编,朝鲜汉籍。原书现藏于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出版年、出版地均不明。其卷一至卷三论官禄十贵,卷四至卷五论禄马印绶,卷六至卷七论贫贱刑杀,卷八论贵贱格例。是书通篇重用神煞,与明清子平颇有异趣,属于宋代古法论命体系。是书现已由李常胜校订出版(星易图书有限公司年出版。)。

3、《玉照定真经》

《玉照定真经》一卷,先后收入《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题晋郭璞撰,张顒注。《古今图书集成》收录《玉照神应真经》,《星学纲目正传》卷之首亦有收录,均题郭璞正文,徐子平注,另民间尚有题徐大升注流传。又有香港吴师青手抄《六壬玉照定真经》。经核对,三书赋文基本一致,顺序略有差异,注文则不同,另张顒注附有命例。

《四库提要》云:“盖晚出依托之本,张顒亦不知何许人。勘验书中多涉江南方言,疑书与注文均出自张顒一人之手,而假名于璞以行。”据李守力先生考证,确定《玉照定真经》的注者张顒就是北宋的张顒(见李守力文《易海钩沉——发现玉照定真经注者张顒》)。

张顒(—),桃源(今属湖南)人。仁宗庆历六年(年)进士(明嘉靖《常德府志》卷一六。)。嘉祐六年(年),为江南东路转运使(沈括、沈辽、沈遘《沈氏三先生文集·长兴集》卷二一《万春圩图记》)。神宗熙宁三年(年),以湖南路转运使知鄂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一五)。李守力先生言:“笔者以为《玉照定真经》原文并非张顒所着,而是他结交的某术士的算命口诀,该口诀也许就是李泌收藏的《天阳诀》《铜钹要旨》之类的遗存。”其说可从。由此推断,《玉照定真经》原文成书下限当在五代至北宋初年。

《玉照定真经》原文多用六壬之语,有明显的六壬断法痕迹,当属于古法体系,同时该书还保留有纳音论命的痕迹,又与《兰台妙选》属同一体系,所以在判断上其实与后期的子平法有一些不同之处。

二、关于徐子平生平

徐子平其人有无,历代纷争不断。或以为史无徐子平其人,或以为即南宋徐大升。近人刘国忠《唐宋时期命理文献初探》(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年。)一书基本否定了徐子平的历史存在。纵观梁湘润先生多部著作,其对徐子平的认识有不断变化,至《禄命法千年沿革史》中基本认定徐子平为南宋末年人。

三、关于《渊海子平》渊源及版本问题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笔者之一李锵涛随上海周易研究会的朋友拜访上海哲学研究所一老学究(当时此老已过七旬),据其考证徐子平师从宋廷钦天监,而此钦天监为一瞽者。今世所传《渊海子平》的原本即为此门众多传人之集大成之书,其法与明清所承之子平法截然不同。蒙古进据中原后,此门部分传人辗转进入朝鲜半岛,在韩国保留了部分典籍,如近年流出的《聋哑集》,此本也仅仅是韩国留存典籍中的一种而已。明末所传下来的《渊海子平》大概是公开刊行本,大部分应用纳音、音律、神煞等论命内容以师徒口授方式流传于民间,近十多年来大陆术数爱好者所追踪的盲派八字就可能是这部分内容。

正统的说法,据阅读过全本《渊海子平》者言,应是三十六卷本。另尚有四十八卷、二十四卷本、十六卷本、十二卷本、十卷本、八卷本之不同说法。明清以来所刊刻的多为五卷本,另有大陆国家图书馆和台湾中央图书馆所藏有六卷本,比五卷本多一卷批命活套(笔者按:六卷本由郑同先生重校在大陆九州出版社出版,由笔者合订的《合并子平渊源渊海大全》也收录了六卷本,即将出版。)。年,笔者曾于江西民间见到过一套多达三十六本的子平典籍,未知其书名,藏家只给一本翻看,里面大量收录八字命例,论断采用神煞、纳音、禽格,同时又有格局和用神,似乎很接近于传说中之盲派理论。因藏家索价高达70多万,笔者没有财力购买。不知此书是否与《渊海子平》有关?年,笔者曾在湖南见到过十二卷本,是现代人重抄,内容基本上是五卷本,可取之处收录了大量八字命例,并有简批,但因为重抄者字体潦草,而且夹杂很多简体字,另外也不是笔者一直在寻找的早期版本就未购买。

关于《渊海子平》论命之神奇,尚有一例。年笔者所供职的公司筹建西安分公司,在当地招收的一名同事知道本人爱好命理后,告知说其父也爱好此术,并有一本命师给其父亲批的命书。后于闲暇时,笔者特意去拜访其父,并看到了这本命书。据其父所言,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的文化大革命时期,村里来了位老头,因那个年代打击封建迷信,不能公开替人算命,当时其父尚不到二十岁,经常到这位老头屋里,时间一久老者告诉其父:他懂算命,祖上有盲人而传之,并提到了《渊海子平》这本书。后来,老头向其父讨了八字给他算命,从一大早开始给其父讲命,一直说到太阳下山,这样连续说了十九天,这大概是笔者所听说的算一个命造最长的时间。其父白天听老头说,晚上回家记下来,就形成了后来见到的命书。据其父讲,他半辈子的所有事几乎全在命书里,参加工作、职业变动、结婚、生子、大病大灾、亲属过世等人生重大事情全没跑出这本命书。

四、关于《五行精纪》和万民英著作在禄命学典籍中的地位

《五行精纪》作者廖中,字伯礼,清江(今江西省樟树市)人,生卒年代无考,与南宋著名学者周必大同时,生平事迹仅见于南宋庆元二年(年)周必大所作《五行精纪》序。以此推断,《五行精纪》当成书于该年或更早。初刻本刊行于南宋绍定元年(年),岳飞之孙岳珂为之序,时岳珂任户部侍郎、淮东总领兼制置使。此时已过成书之年三十一年,疑绍定本为岳珂刊行。是书荟萃数十家之说,章分句析,考验得失,校量深浅,成为南宋庆元以前命理集大成之作,为研究唐宋两代命理典籍提供了重要的文献价值。

据刘国忠先生研究,《五行精纪》这本重要典籍,“在明代似乎还保存很完整,没有什么残缺”。但是在清代以后,《五行精纪》都是一些抄本,而且卷数已有所缺失。目前国家图书馆所藏的《五行精纪》也只是抄本,从文献价值来看,这两种抄本并非原本,而且在抄写过程中由于或有恶意删减的原因,也存在大量的脱漏和讹误现象。

据梁湘润大师考证,沈孝瞻、任铁樵、徐乐吾等清代以后的命学前辈,很可能没有看到过《五行精纪》的“完整版”,因为,这部重要典籍的全本已经流失到海外。沈孝瞻等清代以后的命学前辈,即便看到过《五行精纪》,但可能仅仅是残缺的抄本。

何重建先生认为,万民英也没有看到《五行精纪》,这个结论明显错误的。经《五行精纪》与《三命通会》比对,不难发现《三命通会》基本架构主要出自《五行精纪》,并且大段抄录《五行精纪》正文。由此可知《五行精纪》在命学史及命理奠基上的重要地位,同时也可推知万民英是看到过《五行精纪》。

年前后,韩国藏《五行精纪》现世。台湾武陵图书有限公司和大陆华龄出版社分别于年和年重排出版。其后有多位华人在全世界范围内寻找《五行精纪》更早之版本,遍及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及澳洲。目前能确定的是藏于日本的宋绍定刊本再刊本似乎为最早之版本,与韩藏本相比更为接近原本。(笔者按:以日本藏宋绍定刊本再刊本为底本的《精校宋本五行精纪》上下册,香港星易图书有限公司年出版。)

万民英著有《三命通会》《星学大成》《兰台妙选评注》三书,《三命通会》成书初刻于明万历六年戊寅(年),该版本传世稀少,目前仅知大陆国家图书馆和台湾中央图书馆有藏。后世重刻本甚多,但肆意删减且多有谬误。《古今图书集成》本、《四库全书》本及民国甲子秦慎安刻本与明万历戊寅刻本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将万历戊寅刻本中涉及星宿论命的第十二卷全卷删减,再将原卷十、卷十一共二卷重编为三卷。由此可发现在历代重刊《三命通会》过程中,删减的内容多涉及纳音和星宿,致使星平不能合参,而《三命通会》在禄命学中的地位,应不如何重建先生所言这么重要,此书主要的贡献同《五行精纪》相似。

《初刻三命通会》由笔者整理中,即将出版。

《星学大成》汇集了五星术众多历史资料,里面也有很多星平合参的内容,对综合运用禄命学整体理论体系论命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也是禄命史上此类典籍最后一本集大成之作。但目前流行版本均为删减本,删除了大量命例,完本已由香港八卦斋于年影印出版。

《兰台妙选》一书乃唐宋纳音论命法之经典,专以纳音取象再配以五行生尅论命,为虚中法遗存,《古今图书集成》收录。《兰台妙选》所用纳音论命与明清子平法迥异,属于古法论命体系。万民英《兰台妙选评注》作为纳音论命经典存世留传。原书藏大陆吉林省图书馆,现已由丁鑫华校订出版(星易图书有限公司年出版。)。书中大量的古今八字以明代中后期官宦为主,为我们研究明代政治和文化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五、关于支中藏干的渊源

根据宋代野史记载,支中藏干之法,最早每支中均藏十干,后经过不断实践,才形成目前所用的支中藏干之法。此例可体现禄命学在唐中末期后由于禁习天文星象,其论命体系发展变化的一个侧影。支中藏干之法,完全定型在徐大升《子平三命通变渊源》一书中。

六、关于历史上记录的与今不同之纳音

敦煌文献P《纳音甲子占人性行法》所见六十甲子纳音录于此,供研究参考。

甲子乙丑石中金丙寅丁卯申宿火戊辰己巳卧生木

庚午辛未灶中土壬申癸酉斧凿金

甲戌乙亥山头火丙子丁丑谷中水戊寅己卯门中土

庚辰辛巳白蜡金壬午癸未杨柳木

甲申乙酉寻沟水丙戌丁亥神石土戊子己丑霹雳火

庚寅辛卯是柏木壬辰癸巳山头水

甲午乙未水下金丙申丁酉户间火戊戌己亥黄栌木

庚子辛丑墓中土壬寅癸卯炉中金

甲辰乙巳天雨火丙午丁未天雨水戊申己酉山头火

庚戌辛亥银累金壬子癸丑相思木

甲寅乙卯楼中水丙辰丁巳坚刚土戊午己未飞流火

庚申辛酉桃李木壬戌癸亥海中水

天福十四年戊申岁十月十六日报恩寺僧愿德写记耳

七、关于星宫类象和宫位类象

星宫类象和宫位类象系统属于禄命学理论体系的一部分,亦是勿须置疑的,但至今未找到明代中叶之前的古籍对这部分体系的总结。

试举一命例说明这两个体系的运用:

己酉丁丑庚寅庚辰

在年命主33岁时,有命师在闲聊时断到:你祖居靠东的窗口下曾有坟,里面葬着一小儿,此小儿是个流浪汉。命主自小在祖居出生成长,从未见到过这个坟,也没听到祖父母谈到过。于是事后找父亲求证,方知在命主出生前二十多年确实有这么个坟,后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被掘掉了。而这个推断就运用了星宫类象和宫位类象体系,有心者可自行研究。

八、关于十神体系的渊源

南宋时徐大升继承子平遗法,著《渊源》《渊海》二书。近来年,韩国和日本藏《子平三命通变渊源》均现世,此书当为传说中之《渊源》。其中韩国藏本有缺页,日本藏本前后无缺。元李钦夫撰有《子平三命渊源注》。十神(或谓六神)体系在《子平三命通变渊源》中完整定型,而该体系首先是在卜筮中建立,大致成形于晋代,引入到禄命体系当在唐宋之间。

梁湘润《禄命法千年沿革史》并未提及此书,致使诸多重要结论失真。尤其梁湘润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首先提出六神定位法,而后有题名杨逸云撰《十神阐微》加以发挥,使十神体系更趋于完善。(笔者按:《十神阐微》是笔者朋友李修梵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叶去海南学习相学时得到,笔者复印了一本,并打字成稿传于网络,比原本少了二段,大概一百来字。)

九、关于一百二十甲子是否失传问题

梁湘润先生认为卦五行、一百二十甲子已经失传,“莫怪管辂、魏宁等能算出北齐武成王只有32岁的寿命,是用一百二十甲子推算,是今日六十干支所达不到的层次”。(《禄命法千年沿革史》第30至32页。)事实上,卦五行、一百二十甲子并未完全失传,在签占书还保留着,如成书于元泰定元年甲子(年)的《玉洞金书》,只不过如何运用目前并不清楚。

十、关于纳音五行寄生十二宫

从目前见到的历代禄命学典籍从未涉及到纳音五行寄生十二宫,如土纳音:

长生沐浴冠带临官帝旺衰弱

戊寅城头土己卯城头土丙辰砂中土丁巳砂中土庚午路傍土辛未路傍土

病患死亡墓库绝灭胎息养成

戊申大驿土己酉大驿土丙戌屋上土丁亥屋上土庚子壁上土辛丑壁上土

(节选自笔者校订的《初刻三命通会》卷一之《纳音五行寄生十二宫》,即将出版。)

笔者曾就此内容询问过众多人士,绝大部分人听也没听说过,仅仅有几位高龄盲师知晓。从目前了解到的是纳音五行寄生十二宫源出中医,如何运用就不得而知了。

十一、关于律吕论命

历代禄命学典籍涉及律吕论命,好像只有《三命通会》有少量文字涉及,且隐晦难懂。笔者收集到《论五音》又与之不同:

宫者土音也,震卦:庚子庚午,巽卦:辛丑辛未,坎卦:戊寅戊申,离卦:己卯己酉,艮卦:丙辰丙戌,兑卦:丁巳丁亥,乃六卦所纳之干支,故为五声之元,五行属土,五音属宫,皆起于六卦之初,所谓一言得之者也。

征者火音也,戊子戊午,己丑己未,丙寅丙申,丁卯丁酉,甲辰甲戌,乙巳乙亥,五行属火,五音属征。戊至庚,己至辛,丙至戊,丁至己,甲至丙,乙至丁,与六卦各首卦相隔三位,故曰三言得之也。

……

所谓娶妻生子隔八相生之说,未明乎立法之原,意谓自甲子始,不知其实始于庚子庚午也。周易蛊之彖曰:先甲后甲,巽之五曰:先庚后庚,甲者纳甲之始,庚者纳音之始,乃河洛之古法也:天运地动,交合有声,八卦相荡,万物纳音;雷风相搏,水火争胜,五行四气,山泽相吹。是故,五音更迭,各有死生,乃至大音希声也!(节选自笔者校订的《初刻三命通会》卷二之《论五音》,即将出版。)

律吕论命也属禄命学体系中一部分,今人尚需发掘其论命机理。

十二、关于《子平遗书》和《八字谱》

明代典籍《子平遗书》,据传有本,目前知道大陆多家图书馆有藏,年前后曾有几本在古籍拍卖会上出现,被香港人收购。此书收录大量明人命例,例中收集有大量明代之前的论命口诀,大部分口诀应该是现在我们所未见。另有一说是《子平遗书》主要分藏三处:一为大陆国家图书馆,二为辽宁图书馆,三为吉林某师范大学图书馆(另说藏于福建某大学图书馆,系私人藏家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捐献。)。以上各类说法尚需考证。

清代典籍《八字谱》,为台湾张容平先生所藏,收录大量命例,全书为草书抄就,字体精美,是难得一见的命例集大成之书。

十三、关于禄命学与其他术数结合论命

从明末开始,民间有很多术士致力于禄命学与其他术数结合论命,目前也有部分古籍现世。如用六壬批八字的《六壬批命稿》,目前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的一套古籍,其中一书有一卷专论奇门批八字。

这方面古籍很多涉及的不同术数起源的问题,研习需要掌握很多《易经》及各类术数理论基础,非一般人所能学习,没有几十年时间放进去,有书还不如无书!

十四、关于如何收集民间禄命秘诀的途径

梁湘润先生近几十年致力于收集民间禄命秘诀,并整理公布,于禄命学的传承功不可没!在收集民间禄命秘诀还是有很多技巧的,例如前文笔者提到过的李修梵,习相术多年,但笔者认为水平一般,但其有一绝招,系民间相士所授,从手相里断婚姻第三者,可以断得很细微,多年来百无失一。这给人的启示是,每本民间抄本虽整本来说没有啥研究价值,或许有那么几页,涉及禄命秘诀,就显得很珍贵了,因此,多读书提高自身的鉴定水平势所必然。广州易隐燕先生特别擅长此道,多年来他收集了超过二十种不同的五行,而每一种五行就有一本专门的民间抄本来讲述,初见这些古籍,笔者叹为观止。同时要提醒大家,很多禄命秘诀并不是一定载于禄命典籍中,如有一民间抄本《乱念书》,就讲到如何配合八字使用符咒,还有一本中医书讲到开药方要与八字配合,等等诸如此类,举不胜举。

另外对于很多传说中的术数典籍,不要刻意追求,也不要轻易放弃,只需知道缘分一到,自然就能看到。如江湖派卜筮家推崇的经典三策:《神龟策》(又称《神鬼策》)《椟玉策》《黄金策》。《神龟策》系宋本,至今未失传,藏于浙江私人手中。《椟玉策》近几百年未现,只有《易隐》摘抄其中部分,不过百分之十而已。《黄金策》目前流行版本不过原书一半,原书辑录于刘伯温《青田秘书》中,也是几百年未现,笔者曾找到过刘氏嫡裔一支,才知道《青田秘书》分为三册传于不同的后人。很多传说中的典籍,笔者认为绝大部分没有失传,只不过藏处隐秘,或者是藏家后人已不懂术数,不知其价值,束之高阁而已,缘分一到,自然现世,或许这就是经常谈到的“数”!

注:本号引用的图片素材均来自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在评论区留言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4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