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的贾家是超品公爵,这头衔到底能带来什么呢?
对不懂历史的读者而言,这头衔似乎无用,就是个虚架子。
尤其是钗粉,她们认为:贾家空有头衔,其实没钱、没势、没能耐,一群酒囊饭袋,只会坐吃等死。贾家别无选择,只能跟富商薛家联姻,才有活路。
mygod!真的如此吗?
卓语之前科普了爵位制,本文要更深入地介绍爵位,并盘点贾家的资产情况。
清朝的一等公
清朝历史上,出过哪些异姓公爵呢?
额亦都(一等公);沈志祥(续顺公);扬古利(武勋王、一等英诚公)
瓜尔佳·图赖(一等雄勇公);谭泰(一等公);遏必隆(一等公);衮布(一等公);额尔克戴青(一等公)
索尼(一等公);鳌拜(一等超武公);黄梧(一等海澄公);赫舍里·噶布喇(一等承恩公);佟国维(一等承恩公);费扬古(一等公);佟图赖(追赠一等承恩公)
臼启(一等承恩公);年遐龄(一等公);年羹尧(一等公);五格(一等承恩公);凌柱(一等承恩公);讷亲(一等公);
富察·富文(一等承恩公);富察·傅恒(一等忠勇公、赠郡王衔);班第(一等诚勇公);萨喇尔(一等超勇公);富察·明瑞(一等诚嘉毅勇公);富察·李荣保(追封一等承恩公)讷尔布(追封一等承恩公)
阿里衮(一等公);丰伸额(一等继勇公);阿桂(一等诚谋英勇公);福康安(一等嘉勇忠锐公,赠郡王衔);孙士毅(一等谋勇公);海兰察(一等超勇公)
勒保(一等公);和绅(一等忠襄公);和琳(一等公);恭保(一等承恩公)
长龄(一等威勇公)德懋(一等承恩公):
你是不是惊喜地发现,里面有很多熟悉的名字,尽是影视剧里鼎鼎大名的权臣?
或许有人说:还有很多高官、知名人物,没在这里啊。
因为这只是对清朝前期的不完全统计。二等公、三等公未列出,人数太多了。
如果把公侯伯子男全列出来,你就会发现,原来印象里的高官,全是有爵位的!
高级政治舞台上,一定是官爵合一的。再说白点,政治终究要掌握在贵族手中。
有官无爵(特指高官),那是非常危险的!如同奇珍异宝摆在大马路上。而红楼梦里恰恰有这种人,王子腾。
如果有爵无官,会怎样呢?这种情况很普遍,因为爵位可以世袭啊。承爵者不一定出仕,不一定非往政治圈里挤。在家做闲散贵族的,大有人在。
但是一旦出仕,因为祖上的原因,很容易得蒙圣眷。再立点功,就能晋级爵位。
以上这么多,你以为都靠自己奋斗出来的么?错!绝大部分人,原本就有世爵,或候或伯或男,再受到重用时,就晋升为公爵。
承恩公多是皇帝的姻亲,就是皇后家族的人。
如果剔除掉承恩公,再剔除掉特殊政治目的所封,再剔除掉出身高爵家族的,单凭自己的才干、建功立业获得一等公爵头衔的,就寥寥无几了。
然而,宁荣祖上就是这种!他们是白手起家,以攻城掠地建立不世之功,成为公爵的。
如果从历史上找,谁与贾源、贾演最相似呢?额亦都。
额亦都,姓钮祜禄氏,白手起家,战功卓著,是开国五大臣之首。额亦都的儿子遏必隆,不仅继承了他的爵位,还再立新功,成为康熙朝四大辅政大臣之一,他的女儿是康熙的第二任皇后。
从此,钮祜禄氏代代昌盛,成为满清八大姓之一,著名的凤族之家。
红楼梦里的开国元勋
卓语并不支持索隐派。我不是在找贾府的原型,而是说,以曹公为贾家设定的背景,对应历史的话,应该是怎样的辉煌。
换言之,开国元勋、公爵,读者们都知道贾家这两大招牌。可惜知道的只是字,不知道背后意味着什么。
这样的家族,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都将达到独步天下的程度。
难道要靠个卖棺材板的商人(还是个杀人逃犯)来救?呵呵~真是笑不活了。
那么,为什么书里一再说贾家败落呢?
因为跟祖上比,就是败落了啊!看贾家鼎盛时跟谁联姻?世代不降级的侯爵史家啊,史家可是文臣的魁首(官职相当于宰相)啊!
到了三代、四代,就娶不到史家女儿了吧,开始跟王家联姻了,接着连逃犯之家都登堂入室了,这还不是败落?
王、薛的存在,恰恰是贾家向下滑的证据。他们是贾家的污点,不是贾家的救星。
那么,为什么贾家后代那么怂,不像历史上的钮祜禄家呢?其实不是他们怂,而是贾家主动交出兵权,想走弃武从文的道路。
贾家第一代是掌握天下军马大权的人物。到了第二代,还掌管着京城的防卫(京营节度使),是从一品的高级军官。
再往后的继承人就完全与体制脱钩了。这明显是人为的选择。如果想继续混军队,跟着长辈混个小军官易如反掌吧?无论如何,不至于找不到工作。
所以,退得干干净净的,反而证明是主动的选择。堂堂公爵后代,并非没工作机会,也并非当不了官,而是他们不想再当军官!
关于这个问题,证据很多。贾府第三代里,贾敬中了进士,贾政因最爱读书而倍受长辈偏爱,贾敏选了探花丈夫,他们都在竭尽全力地靠向文化。算来算去,只有贾赦不求上进而已。
也就是说,贾家当下之所以没啥政治建树,是因为处在武转文的改造中。人家不是当不了官,而是不做无价值的官。一旦想动用关系时,手到擒来。
比如王熙凤包揽官司,假托贾琏所嘱,修书一封给长安节度使,立马搞定。因为那节度使。
各位,长安节度使是什么官呢?类似于满清在全国各地设立的总管八旗军政的“将军”一职,从一品,正国级减,是武职外官里的最高级别。
从一品的大员,却久受贾府之情,你们想想这其中的味道吧!
说什么宝玉不寒窗苦读,不去仕途经济,贾家就完蛋了。不娶宝钗,宝玉就没前途。不联姻薛家,贾家就没饭吃。呵呵~
用来形容这些观点,似乎都侮辱了这词。
书里说贾家败落,那是以顶级贵族为标准,不是平民似的败落。即便弃武从文之路尚未走通,王薛那些家族也难以望其项背。
不管曹家历史到底如何,在书里,在曹公笔下,贾家是因为被王薛绑缚,受他们的连累才遭遇灭顶之灾。到了钗粉口中,王薛竟然成了救星!
套用一句流行语,还真是贫穷限制了想象力啊!
爵位与财富
那么,贾家的公爵头衔,到底能带来多少财富?
历史上大部分朝代,爵位与土地(农户)都紧密挂钩。比如唐朝明确规定,各爵授给世袭的永业田,亲王亩,郡王亩,国公亩,郡公亩,县公亩,侯亩,伯亩,子亩,男亩。宋朝规定封爵者有食邑,食邑从一万户到二百户,共分十四等级。
清朝除了爵位田以外,贵族们还会通过皇家赏赐、自己购买等方式,大量兼并土地。
晚清国力衰微,缺钱,就很少授予爵位了。但大家熟知的晚清四大名臣,仍然三个有爵位。李鸿章是一等肃毅候,曾国藩一等毅勇侯,左宗棠二等恪靖侯。只有张之洞没爵位。
这四个人官职品级一样,死后都有谥号,论官场影响力不相上下,但死后的资产情况却大不相同。从中就能看到爵位的用处了。
李鸿章出身于汉族秀才之家,家境一般。封爵后,李家兄弟六人均占有大量田产,李鸿章本人就有田六万亩。
房产遍布芜湖、南京、上海、扬州、安庆、桐城,即使到解放后,其后人还有房产幢。其余还有当铺、现银、股息等,不可胜数。
与李鸿章有过合作关系的容闳,说他。清末费行简说他。李家后代里,出了数个亿万富翁。
曾国藩祖上无爵无官,是个汉族耕读之家。家产只有祖上留下的水田40多亩。他科举出仕后,即便攀上了顶级权贵穆彰阿,在很长的时间段里,经济状况还是相当窘迫。
他在担任翰林院检讨时,家书中说:
男目下光景渐窘,恰有俸银接续,冬下又望外官例寄炭资,今年尚可勉强支持。至明年则更难筹画。
但这一切,在他封爵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曾府田产一度高达10万亩左右。分布在如今湖南的湘潭、湘乡、华容、安乡等地。
光是在湘乡荷叶塘地区,就有“九堂十四处”的说法。所谓九堂,指九处私人大庄园;所谓十四处,指14个管理田地、收缴田租的处所,相当于田地管理办事处。
除此之外,曾府还在当地拥有2万多亩山林,曾氏宗祠每年有几千石的租谷收入。曾氏兴办的,每年也有多石的租谷收入。
除了湘潭地区,曾府还在长沙、武汉、南京等地发展实业,拥有很多房产和店铺。仅长沙就有6处公馆。
这些家产,都发生于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之后(封爵),转眼间曾家就富可敌国了。
左宗棠入仕较晚,他奉行不置田产、不为子孙积金的信条,生平大部分钱财都用于公事和印书,因此没留下庞大的资产。
但即便这样,他去世时,四个儿子每人也分得两白银。此外还有封地和房产留给袭爵的儿子。
而张之洞就惨了,史料里根本查不到他留下什么家产,被称为四大名臣里最穷的一个。
其实他原生家庭最富裕。父亲是个知府,他出生于兴义府官舍。一生历任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军机大臣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并且,他还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创办了很多工厂,都是经手大钱的。
这样的经历,却没留下什么家资。除了说明他为官清廉以外,缺少爵位的加持,绝对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贾家资产
按照曹公的设定,贾家可比前面提到的四大名臣牛掰多了,因为贾家是一等公。
而且,此处划重点:是两个一等公爵!同时两个!历史上的额亦都家,也没这么大功绩。
大家说,贾家应该有多少资产呢?
1、田产、地产
宁荣两府拥有大量田庄。要处罚下人,有一种方式叫做“打发到庄子上去”。贾府在职工作的人没几个,但却有庞大的家族架构,奴才都有上千人。靠什么支撑的呢,就是田产!
田产收入是贾府的核心进项,五十三回乌进孝交租,那是非常重要的情节,就是专门描写田产财政的。
乌进孝管理的黑山庄,只是其中一个庄园,宁府共有八九个这样的庄园。贾珍说黑山庄本来应该交两银子。也就是说,如果年成好的话,宁府能收租银四五万两,再加上各种实物折算,大约10万两左右。
10万两银子大约相当于现在人民币万。惊人吗?
荣国府呢?他的田产比宁府更多!因为乌进孝说了,他兄弟管着荣府的一个庄子,比黑山庄大了好几倍。书中还说周瑞管春秋两季的租子,如果真是一年收两次的话,更不得了了。
保守估计,荣国府每年田产收入应在30万两左右。相当于人民币7万。
这些土地还不是全部。因为根据史料看,贵族最爱在老家大量屯田。贾府既然在金陵有一整条街的房产,与之匹配的田产绝不会少。
看黑山庄的气候、路程,地理位置处于关外,非常符合清朝早期的受封田情况。所以上面所列田地,毫无疑问是爵位受封田。
以贾家这样的显赫,不可能只有受封田。金陵的土地数量,只多不少。
这样算下来的,宁荣两府加一起,仅土地方面每年收入有百万银两以上。那就是人民币几个亿啊!也只有如此,才有盖大观园的实力。
2、房产
宁荣两府是敕造,就是奉旨建设。两府都是国有划拨土地,连建设费都是国家拿的。
历史上,高级爵位的府邸,的确是国家给的。清朝宗亲居住的府邸,全部由内务府统一管理分配。少数异姓世爵,也能享受这种待遇。
但我们前面讲过,除个别世袭罔替之外,大部分要降爵继承。后代还能继续住吗?
理论上,后代降爵了,就应该搬离原来的府邸,把府邸还给内务府,否则就构成了逾制。
但在实际操作中,并没这么严格。需不需要搬离,主要看皇帝的态度和本人的政治地位。清朝历史上由亲王降成贝子,甚至降的更低,仍没有搬离亲王府的,大有人在。
宁荣两府也是这样,虽然后代不是公爵了,但还能住在公爵府。贾母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她还是公爵的未亡人呢!
为什么贾母可以废长立幼,让贾政居于正堂?原因就在这里。
因为府邸并不在继承之列。贾赦继承了爵位,那是根据国法。但府邸没有所有权,只有暂时居住权,这暂时的权力也是因贾母而来。因此贾母就有话语权。
也就是说,贾母此举并非对抗国法,完全是家族内部事务。
按照书上写的,宁荣两府加起来至少上千亩。在寸土寸金的北京城,占着这么多国有土地,是多么令人眩晕的事啊!
虽然这数字虚构夸大了,但不可否认,如今很多传世建筑都来自贵族。
比如北京的恭王府,最早就是和珅的家宅。再比如北大、燕大,原本是富察·傅恒的私人园林和家庙。这两个人都是一等公。
以上介绍的只是京城府邸,贾家老家金陵房产只会更多。大量空置房屋,贾府都没妥善利用过。
除此之外,贾家还有学堂。铁槛寺、水月庵作为家庙,也各有田地房舍,同时还有香火收入。这些全都是贾家的资产。
3、俸禄
一等公岁支俸银两,二等公两,三等公两;
一等侯兼-云骑尉两,一等侯两,二等侯两,三等侯两;
一等伯兼-云骑尉两,一等伯两,二等伯两,三等伯两;
一等子兼-云骑尉两,一等子两,二等子两,三等子两;
一等男兼-云骑尉两,一等男两,二等男两,三等男两;
一等轻车都尉兼-云骑尉两,一等轻车都尉两,二等轻车都尉两,三等轻车都尉两;
骑都尉兼-云骑尉两,骑都尉两;云骑尉85两;恩骑尉45两。
还有不列等的闲散公两,闲散侯两,伯品级官两,子品级官两,男品级官两,轻车都尉品级官两,骑都尉品级官两,云骑尉品级官80两。
凡在京八旗世爵,每俸银1两,兼支给米1斛。
以上就是异姓爵俸禄的规定,虽然远比不上宗室俸禄,但若跟同品级的官俸比,高出三倍不止。
于贵族而言,三倍官俸也只是毛毛雨。跟田产收入相比,实在不值得一提!由此可见,官和爵差了多少!
有人问我:贾家爵位再大,宝玉也得不到什么啊?
不,宝玉得不到爵位,但一定会得到家产。既然家族有庞大的不动产,一般都会给无爵后代以田地补偿。
尤其是贾母那么偏爱贾政,他这一脉,很可能会获得比贾赦更多的不动产。
小结
以上只是粗略盘点,贾家还藏有大量的奇珍异宝。随便拿出一个,或许都价值连城。
老百姓编个顺口溜护官符,就把大众迷惑了,硬把薛家当救星。殊不知,一万个薛家绑在一起,也不足贾家的经济体量。
也许有人要问:既然那么有钱,为什么后期还经济紧张?
千里之堤,尚能溃于蚁穴。贾家管理者如何无能无知,如何中饱私囊,如何把世界五百强,硬生生管理成亏损,那就是另一个话题了。
若非巨大的反差,探春何必怒斥家族庸蛆?作者又何来“一把辛酸泪”呢?
历史视角看红楼梦:勋爵、官僚、商人差异有多大?贾薛联姻合理吗
红楼梦里谁家社会地位最高?谁家最昌盛?谁家狐假虎威最搞笑?
宝钗有资格竞选妃嫔吗?一堆黑料的薛家,如何挤进四大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