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要了范蠡儿子的命全家痛哭不已,唯独范

北京白癜风去哪家医院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范蠡,前半生历尽艰辛,辅佐越王勾践谋划了22年,终于灭掉强大的吴国雪了前耻;后半生却“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离开越国,自称“陶朱公”,以经商闻名天下,被奉为“商祖财神”。

若概括范蠡这一生,可谓十分清醒,十分淡泊,十分坦然。

相比较昔日的同僚文种“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又或是对手伍子胥“裹尸”的下场,范蠡拥有这份气度,才使他最终得以全身而退。

然而“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善于运筹帷幄的范蠡却痛失了一子,明明有挽回的余地,他却选择了冷眼旁观,究竟是思虑不周还是他无意救子?

这段在《史记》中记载的故事,一直遭人猜疑。

01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越王勾践隐忍了22年,终于一雪前耻灭掉了吴国,随后北渡淮河,与齐、晋在徐州盟会,受周元王册封为诸侯的霸主,范蠡也由上大夫“升职”成为上将军,掌控越国的兵权。

对于许多人尤其是出身贫寒的人来说,追名逐利本就是为了某一天身居高位、享受富贵荣华,真正在得到后却放手的又有几人?

范蠡做到了,他早就看穿了勾践的为人无法“同安乐”,于是以“君主受辱时自己没去牺牲,现已报仇雪恨,自己该承担罪责”为借口,改名“子皮”,在名义上同罪于自杀后被吴王用鸱夷裹尸弃江的伍子胥,及时隐退离开了越国。

02千金之子,不死于市?

范蠡隐姓埋名,弃政从商,后定居在陶地,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范蠡累积财产达数十万,成为春秋有名的巨富,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

范蠡第三个儿子也成年之时,二儿子却杀了人,被囚禁在楚国,要被处以死刑。

在春秋时期,商人的地位有所提升,许多诸侯国不仅是贵族子弟可免于罪责,还有一条“潜规则”,就是“千金之子,不死于市”,从范蠡妻子话语中,我们得知实际这意味着“花钱赎命,富家子弟犯死罪可以不被处死。”

范蠡虽认为儿子杀人偿命,也是天经地义的,但仍然安排家里老三带上一千镒黄金,藏在褐色的器具里,准备去楚国找自己的好友庄生帮忙。

不料,家里的长子坚决要求由自己去楚国救弟弟,原本范蠡是不同意的,但在长子欲自杀和妻子劝说之下,最终同意了由长子出面去拜访庄生,写了一封信交给长子并叮嘱他“到了那里,就将千金送到庄生住处,听庄生去办理,遇事千万不要与他争论。”

03“救子”,却冷眼旁观?

范蠡的长子随父亲一起辛勤劳作打下了家业,自然有着自己的想法,走时也私自带了一些金子。

到了楚国后,他看到庄生家门口杂草丛生,居住在外城,看起来家境很贫苦,但他还是照父亲吩咐递上了信件和一千黄金。庄生看完范蠡的信并没有说什么,只说“可疾去矣,慎毋留!即弟出,勿问所以然。”意思是,你快回去吧,不要留在这里,即使你弟弟被放出来了,你也不要问缘由。

于是长子告别庄生,但他并没有听话的离开楚都,他并不知道,庄生这个人,素来以廉洁正直闻名楚国,很受楚人敬重。并且认为家境这样贫苦的人,不能办成事,于是拿着自己带来的钱财,另找了一些楚国贵人的“门路”。

庄生虽然收下了钱财,却无意接受,原本打算再还回去的,这也是由于陶朱公富贵之时怜贫恤苦,仗义疏财,庄生这样的人是很欣赏陶朱公的。

既然受了范蠡重托,庄生就找了个适当的机会对楚王说:“某星宿某,此则害於楚”。春秋时期,从上层君王贵族到下层百姓,无一不信“占星望气”说,而楚王原本就对庄生信任有加,丝毫没有怀疑其用意,于是派使者封存贮藏三钱的仓库,欲施恩德“消灾”。

另一边,楚国权贵也把这一消息告诉了范蠡的长子,说:国王就要大赦了。按旧例,楚王在大赦之前会封存仓库。

不知内情的长子,天真的认为机缘巧合碰上了“大赦”,那金子岂不是白白便宜了庄生?于是又去了庄生家里,假意辞行。

庄生惊讶之际,长子表示:今天楚国实行大赦,弟弟自然得到释放,所以我特意来向您告辞。庄生岂能不知他的心思,于是让他自己到屋子里取回送来的黄金。

范蠡长子是舒心了,但庄生却有一种被一小辈戏耍的恼怒感,再一次去见了楚王,说:我听说街市上都在议论富翁陶朱公用很多金钱来贿赂大王左右的人,而大王大赦并非为了体恤楚国百姓,却是因为朱公儿子的缘故。

楚王大怒说:“我虽然没有德行,但怎么能因为朱公儿子的缘故而特别施恩呢!”就下令判决,先杀了朱公的儿子,到第二天才下大赦令。

长子到头来还是携带弟弟的尸体回家了。

到家后,母亲和乡邻们都十分哀痛,只有范蠡一个人笑着说:“我本来就知道他一定会害死他的弟弟!他并不是不爱他弟弟,只不过是舍不得花钱。他小时候跟我在一起,受过艰苦,知道谋生的艰难,所以不轻易花钱。至于他的少弟,出生以来就知道我富有,只知乘好车,赶着良马猎获野兔,哪里知道钱财的来处,所以随便花费,不珍惜金钱。原先我之所以想派少子去,就是因为他能舍弃财物的缘故呀。而长子做不到,所以最后害了他的弟弟,这是事理所必然的,没什么好悲伤的。我早就日夜等着丧车的到来。”

04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

范蠡无论从政还是经商,都留下了荣耀的名声,并永垂后世。

有人分析,到底是谁要了老二的命?

抛开杀人偿命不谈,这件事原本已有转机,弹指间却又一次大反转。

究竟是楚王爱护名声,还是庄生心胸狭窄,亦或是范蠡长子太过看重钱财?甚至范蠡妻子的怂恿,更有范蠡本人冷眼旁观?

以范蠡的作风,为什么不事先将利害关系告知给长子?假若范蠡“有心救子”,就不会有这样的结果,若他无心也无可厚非,普天之下“杀人偿命”是天理,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能将局势力挽狂澜之人,心系天下不足为奇。

有人说,这是范蠡用自己儿子的生命来力证自己知人的本领,也有人说这个故事太无厘头不合常理人情,是杜撰的。

这个故事载于《史记》,就像仍然有人质疑范蠡与陶朱公是不是同一人,而范蠡的妻子莫非就是“下落成谜”的西施?

但何尝不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呢。

也许历史的魅力就在于这里,有很多“料”可说。

#范蠡传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49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