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这么热,古人是怎么求雨的

很多人都感受到了今年的夏天格外炎热,户外的高温热浪把大家逼在空调房里哪里也去不得。相信大家都期待这个时候要是有一场大雨该有多好。现代科学技术发达,在天上有云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人工手段来催化降一场大雨。那么古代古人没有掌握降雨的技术,他们又是怎么“求雨”的呢?

我们知道商代是一个祭祀特别发达的朝代,商朝人认为求雨就需要讨好上天,在商朝求雨称为“烄祭”,“烄”,顾名思义,求雨的仪式就是燃烧木柴,向上天供奉牲畜。据相关记载,商汤为政时,有一次发生了七年的干旱,每年用牲畜祭奉没有作用了,占卜史官提出了用人祭祀的方式,被商汤拒绝,商汤宁愿自己身死献祭,神奇的是在他坐上柴火上时,天就下雨了。

周朝以农立国,求雨之风更盛,甚至在宫中就设有专门求雨的官员,称为雩(yú)祭官。《春秋公羊传注疏》进一步解释为“使童男女各八人,舞而呼雩,故谓之雩”翻译成白话就是童男童女各八人,跳求雨的舞蹈,边跳边大声呼喊雩来求雨。

西汉时期,董仲舒正式提出“天人感应”的理论,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一书中,有专门的“求雨”章节,认为应该由当地的官员主导求雨仪式。除了常用的祭祀形式,还需要选择特定的五行,阴阳,方位等天时因素配合进而达到天人感应来求雨。

到了清代,祖制固定,发生旱灾后,上至宫廷,下至地方官署,都要举行祈雨仪式,向上天求雨。有时候,连皇帝都会亲自参加。康熙帝年迈时,就圜丘祭天祈雨事对皇子和大臣们说:“京师初夏,几乎每年都缺少雨泽。朕临御五十六年,约有五十年祈雨,所以每到秋天收成时,庄稼都是成熟而饱满。有一年,曾因大旱,朕于宫中设坛祈祷。长跪三昼夜,日惟淡食,不御盐酱。至第四日,徒步到天坛虔诚祈祷。忽然间油云密布,大雨如注。再步行回宫后,水满雨靴,衣尽沾湿。”

古代除了官方求雨仪式,还有民间的求雨方式,据《神农求雨书》记载,春夏两季久旱不雨,如果旱情发生在东方,则由儿童舞蹈求雨;如发生在南方,则由壮年舞蹈求雨;如发生在西方,则由老人舞蹈求雨;如发生在北方,亦由老人舞之求雨,均以龙为标帜。这就是舞龙求雨的由来了。后来有些地方也换了方式,将泥塑龙王爷放在烈日下暴晒,且不时往“龙王爷”头上泼水,伴以乐舞来求雨。

今天我们都知道古人不管采用哪种求雨方式都是一种祭祀迷信,下雨本就是一种自然现象,丰富多彩的求雨祭祀仪式对古人来说更多是一种心理情绪上的安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57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