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春秋,到底讲了什么

白癜风能够治疗好吗 http://m.39.net/pf/a_4793225.html
晏听春秋

第一集春秋前传01《春秋》,孔子所修编年体史书,上溯鲁隐公,下及鲁哀公,经鲁国十二君,历二百四十二年。一提及《春秋》,可能很多人都会想到两个词——“春秋笔法”和“微言大义”。从这两个词,咱们就可以明白,在严格意义上,春秋并不是一部冷峻客观、直笔实录的“史”,而是暗含了修编者个人态度的“经”。实际上,周朝记史的目的,本就是为了监察时人,以诫来者。“史”,是具有政治意图的。它是周天子监控全天下的利器。如此,《春秋》《左传》成为后世王侯将相的“治国宝典”,成为儒生士子讽谏君上的“素材范本”,也就不值得奇怪了。在学习先秦典籍时,比起《诗经》《尚书》,我想绝大多数初学者,都会对《春秋》《左传》更感兴趣,一是因为它具有故事性,二是因为它的故事具有连续性。我自己也是一样,《左传》中精彩纷呈的政治故事,是我学习古籍的开端。也是在跨入这道门槛之后,我才发现,这些典籍并没有我原先想象中的那样佶屈聱牙、晦涩难懂。所谓“术业有专攻”,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人都像历史学学者一样去啃原本,去读专业的学术著作。要想普及这些经典古籍,必应先展示其趣味性。在《晏听春秋》系列文章中,我将逐年解读《春秋》《左传》,着重故事的讲述,并分析事件之下的人心向背、政治博弈、价值体系。期望这些文章,能为正在学习文言古籍的朋友们,带来些许帮助。咱们现在翻开《春秋左传》,看到的版式基本上都是一段“经文”+一段“传文”的形式。其实经文与传文原本是分开的,只是后人为了阅读方便,重新进行了排版而已。《春秋》的经文,起始于隐公元年。但《左传》在隐公元年之前,补写了一段传文,我们可以将之理解为“春秋前传”。这一段传文,是左丘明在介绍鲁隐公的世系。鲁隐公的父亲,是鲁惠公。咱们来逐句学习:“元妃”,即原配,也就是第一次所娶的正夫人。鲁惠公的原配夫人名叫孟子,虽然和我们儒家的亚圣同名,但是意义却大不同。此处的“子”,不是对男士的尊称,而是姓氏。先秦命名女子,一般是套用“X+姓”的模板,这里的X,可以是本国国名、夫国国名、排行、夫君谥号、本人谥号、夫家之氏等。举几个例子:比如褒姒,来自褒国,姓姒,就是“本国国名+姓”。比如卫宣公的夫人宣姜,来自齐国,姓姜,就是“夫君谥号+姓”。比如此处的孟子,“子”是宋国的国姓,孟是排行,她的命名方式就是“排行+姓”。掌握了这一规律之后,有一个很重要的用途——判断一个国家的姓。春秋有上百个诸侯国,很多小国几乎不见于史册,但是某次他们把女儿嫁给某个大国,史料中一旦留下了这个女孩的名字,我们就可以倒推出这个小国的国姓。其实现在我们所知的很多春秋诸侯国的国姓,都是依靠这种办法甄别出来的。知道了国姓,也就可以推知其血脉源流。原配夫人孟子死了以后,鲁惠公又续了声子。声子,一看这名字,巧了,也是姓子,和孟子一样,都是宋国的女孩儿。“声”,则是她个人的谥号。先秦时期,国与国之间联姻,不会只送一位新妇,一般都是送“一位嫡出公主+若干位庶出公主”的套餐。陪嫁的庶出公主,可以是本国女子,也可以是友邦的女子。所以这里的“继室”就有了两种解读方式:一、声子是孟子的陪嫁,孟子死后,就让声子住到了正夫人的居所。“继室”,成了字面意思:续住到正夫人的屋子里。二、孟子死后,鲁惠公重新向宋国求娶一个新的公主——声子。这样,“继室”就是续娶的意思。在《公羊传》和《史记》中都提到,声子地位卑贱,也就是说,她肯定不是嫡出,而是庶出。这位声子倒是很争气,为鲁惠公生下了一个儿子,就是后来的鲁隐公——息姑。可声子的好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就来了一位竞争对手——仲子。宋武公生了个女儿——仲子,仲子出生的时候,手上的掌纹很像“为鲁夫人”,于是宋国就把仲子嫁去鲁国。划重点,后面会考到:这里《左传》讲的是“归于我”,只说嫁给鲁国,没有指名道姓是鲁惠公!“仲”,是排行第二的意思。那我们可以猜测一下,孟子和仲子,到底是什么关系?如果是同辈,那她们就是亲生姐妹,一母所出,都是宋武公的嫡女。而声子就是她们俩的异母姐妹。我们看到这里,可能会有点奇怪:宋国走的这一步,是不是多此一举了?声子和仲子,不都是你们宋国人吗?有什么区别?现在,声子虽然没有夫人的名分,但已具备鲁夫人的实际地位,其子息姑,也顺理成章地会成为继承人。对于宋国来说,这是一个很稳定的局面,他们只需要支持声子和息姑即可,没有必要去打破这种稳定,再送一个女子去与声子争宠。那么,“把仲子嫁到鲁国”这步棋,究竟是出于什么目的呢?《左传》没有提供线索。但司马迁的《史记》中,却给出了答案。宋国还真不是多此一举。人家有很深的政治考量。宋国到底在布一个什么样的局,非要做出如此匪夷所思的事情呢?咱们下回继续分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69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