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六经”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始见于《庄子·天运》篇。由于《乐经》或因秦焚书而不存,或因“乐”包括在《诗》《礼》之中,因此,到汉武帝的时候,就有了“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长期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教科书。由此可见,“五经”与“六经”的区别,就在于“乐经”,有了“乐经”就是“六经”,没有“乐经”就是“五经”。由于“乐经”事实上已经不存在,所以,后来流传的都是“五经”。
相传,“六经”是经过孔子修订和编纂而成的,战国时期的庄周就在《庄子》中称为“六经”,由于“乐经”不存在,到汉代的汉武帝时,就只称为“五经了”。到了宋代,朱熹又加上四部儒家经典,称为“四书五经”,此外,到了宋代还出现了“十三经”。
一、“五经”“六经”包括哪些经典
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
《诗》是指《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篇。又称《诗三百》,先秦时期称为《诗》。《书》是指《尚书》。先秦时期称为《书》,到汉代改称《尚书》,意为上代之书。《尚书》一直被称为我国最早的散文总集,用今天的标准来看,绝大部分属于当时官府处理国家大事的公务文书。
《礼》是指《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礼记》编者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易》是指《周易》。《周易》原称《易》,相传由西周文王所作,但到目前为止,尚无定论。《周易》是一部古老而又灿烂的文化瑰宝,古人用它来预测未来、决策国家大事、反映当前现象,上测天,下测地,中测人事。
《春秋》是鲁国史书,孔子加以修改,于记载文字中暗寓褒贬。《春秋》按年月次序作简单的记载,是后世编年史的开端。所叙事实,起于鲁隐公,终于哀公,经过十二君,凡二百四十二年。为《春秋》作传的有左丘明、公羊高、榖梁赤三人。《左传》记载史事详明,现在通行“五经”本的《春秋》,就只附有《左传》。
六经是指五经之外,再加上“乐”,即“乐经”。但“乐经”已经失传,今已不存在了,所以现在只有“五经”。
二、什么是“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指“四书”与“五经”,“四书”即《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五经”即《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这是南宋时期著名理学家朱熹进行整理、合并命名的。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朱熹非常欣赏这一篇,认为《大学》作为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著作是儒学的入门读物。因此,他在撰《四书章句集注》时,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提并论。《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作者为孔子后裔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它也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约成书于战国初期。此书记述了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谈论,既是一部研究孔子思想及其儒家学说的重要资料,又是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著作。《孟子》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记录并整理而成的。全书共七篇。
三、什么是“十三经”
“十三经”是指儒家的十三部经典。汉代把《诗》《书》《礼》《易》《春秋》称为“五经”。唐代把《周礼》《礼记》《仪礼》《公羊传》《榖梁传》《左传》与《诗》《书》《易》称为“九经”。唐文宗刻石经,将《孝经》《论语》《尔雅》列入经部。宋代又将《孟子》列入,于是就有了“十三经”之称。
按照宋刻《十三经注疏》的排列顺序,“十三经”是指《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十三经都有朝廷认定的权威注释,南宋时已经汇编成一部丛书,号称《十三经注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