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为何只叫春秋,而不是春夏秋冬?
首先我们先了解下《春秋》这本书的来历。《春秋》是东周鲁国的编年史,据说是鲁国史官记载,孔子整理修订。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其中东周时期又分为春秋和战国时期。东周的春秋时期基本就是按照《春秋》这本史书的书名来命名的。《春秋》这本书,全文只有一万六千多字,但是上下涉及年的历史。可以想象这本史书的语言简练程度到了与天人语的阶段。汉字在上古时期是属于贵族的语言,每一个字都有极其深奥的含义,后来在发展过程中慢慢平民化,变得通俗易懂。但是我们从《春秋》《玄隐遗密》《黄帝内经》这些经书中可以看得出,这些最早从上古时期就流传下来经书字句真的不是那么容易看得懂。《春秋》不只是语言简练,而且每个句子都含有奥妙的褒贬之意。所以后人把这种写作手法叫做“春秋笔法”“微言大义”。这微言大义到了那种程度呢?我们翻开《春秋》找一篇来看看,比如说记录隐公·隐公元年,经文原文是这么写的,只有短短几行字:
元年春,王正月。 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 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秋七月,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赗。 九月,及宋人盟于宿。冬十有二月,祭伯来。公子益师卒。
怎么样,能看懂吗?经文言简意深,如果没有注释,压根就只能看懂字面意思,而读不懂深层的意思。所以后人又给《春秋》写了注释,这就是“传”。流传至今的《春秋》注释有三个版本:《左传》《公羊传》《谷梁传》。我们截图比较看看这三个版本的注释的区别。可以看得出《左传》的注释最详细具体。左传版本公羊传版本谷梁传版本那么说回来,为何叫《春秋》而不是《春夏秋冬》?原来在春秋时期,中国历法,虽然有春夏秋冬是个季节。但是春秋是一年的两个时间段。代表着一年中的阴阳两段时间。而当时秋冬只是一年的两个时间点,不是时间段。所以在当时,春秋就是指代一岁中的所有时间。后来随着历法的逐步发展,当发展到一岁分为四时的时候,才是春夏秋冬四个时间段。所以在东周春秋时期,那个时候的史官,就用春秋二字指代一年的所有时间。记录着一年中发生的要事。每一个文明的发展,现存都不是一开始就是这样的,都有一个发展历程。而中华文明最珍贵的地方在于我们有传承,从来不曾断层,只有不断的发展变化。古埃及文明消失了。古巴比伦文明消失了。古印度文明消失了。只有古中华文明一直延续至今,我们应该为此骄傲!每一个中华民族的子孙都应该好好学些中华文明那些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