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和战国时期的华夏,无疑处于少年时代。宛如一个人的少年时代,是其三观形成时期一样,春秋战国时代的思想,也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比如诸子百家的经典,都成书于这个时代。
那么,在中国历史上,春秋和战国是如何划分的?
两种划分方法关于春秋和战国的分界,个人认为,有两种划分方法值得参考。第一种划分方法是以西元前年为界。这种划分的原因是因为,儒家史书《春秋》的记载,止步于西元前年。而儒家的史观是汉朝以后的正统史观,神圣性在古代社会不容置疑——哪怕是后世的天子,也不敢质疑儒家的价值观。而西元前年,新的周天子(周元王)登基了。因此后世的史学家决定以周元王登基的元年,作为战国时代开始的依据。第二种划分方法是以西元前年作为战国时代的开始。比如北宋史学大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就以这一年为开端。按照司马光的观念,这一年算是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因为这一年,晋国的三个卿大夫韩赵魏三家,瓜分了晋国。而周天子在这一年,宣布册封韩赵魏三家为诸侯,对韩赵魏的篡位行为、以下犯上行为算是给予了肯定。
三家分晋的意义个人认为,如果按照当下的历史观念来看,第二种划分方法无疑更加合理一些。因为三家分晋以及周天子的态度,本身也意味着东周时代的社会,进入了新的时代。在春秋时代,虽然周天子的实力不强,但依旧是权威。在春秋时代,很多大诸侯:比如齐国、晋国,其实力都碾压周天子。但是,周天子象征着法统、象征着权威,假设周天子颁布诏书宣布讨伐某个诸侯为逆贼,虽然未必有其他诸侯讨伐,但是,被宣布为逆贼的诸侯,肯定也会处于隐患之中:因为一旦这个诸侯的实力衰败,周天子给予他的定性,就容易成为其他诸侯攻打这个诸侯的口实,或者说法理依据。春秋时代,也发生过很多乱臣贼子杀害君上的现象。但是,几乎没哪个乱臣贼子敢于篡位后自立:因为一来,篡位后想成为新诸侯,必须有周天子的册封;二来,春秋时代的周天子肯定不会册封乱臣贼子为新诸侯;三来,一旦杀害君上以后自立,还不能得到周天子的册封,必然会给其他诸侯讨伐自己留下法理依据。所以,尽管春秋时代,很多诸侯君主被杀害,但是,敢篡位的权臣几乎没有。而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还被周天子册封为诸侯,这意味着,周天子失去了最后的权威,周天子的法统也不复存在——乱臣贼子都能被册封为诸侯,东周社会已经失去了最后的底线。因此随着韩赵魏三家被册封为诸侯,其他诸侯们对周天子的态度也变得更加不尊重,甚至这种不尊重还存在加速态势:比如周天子的尊号是王,诸侯们也开始陆续把尊号变成王。到了战国后期,秦国直接把周天子的老巢抄了,而且,对周天子的生活不闻不问。末代周天子也在忧愤中病死。秦人如此欺凌天子,如果放在春秋时代,必然会引起诸侯的群殴。霸主的消失此外,根据结盟的变迁,也可以看出春秋战国的社会变化。在春秋时代,势力较大的诸侯君主,想对其他诸侯发号施令,除了需要实力作为后盾之外,还需要在法理上得到周天子的肯定和授权——因此春秋时代有尊王攘夷的说法。春秋五霸也都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的。而到了战国时代,诸侯君主想要对其他诸侯发号施令,只要自身实力强大就可以,周天子完全可以晒在一边:比如战国时期,合纵连横学说争鸣期间,这些辩士都是直接去找诸侯君主,而几乎没人去找周天子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