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春秋》与孔子的关系
这里所说的《春秋》是指五经之一《春秋》。《三国演义》中关羽经常读《春秋》应该是《春秋左传》,而不是《春秋》经。相传五经之一的《春秋》是孔子所作,或者是孔子根据春秋时期鲁国史书进行过修订。《左传》最先提到孔子修订《春秋》,《公羊传》也说孔子修《春秋》,到了《孟子·滕文公下》更是直接说:“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司马迁《报任安书》也写道:“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上述说法,从孔子修《春秋》到孔子作《春秋》,似乎都与孔子自己的说法有些矛盾。记载孔子言论的《论语》中,没有一句提到孔子与《春秋》的关系,孔子删定的《诗》、《书》到是在《论语》中有好几处提到过。而且孔子还说自己“述而不作”呢。再有人考证,《春秋》文风并不统一,也看不出其中有按照孔子思想所作的删减、修订之处。如果是孔子所作或者修订,他老人家肯定会统一文风,也会按照自己的思想对《春秋》进行修订。故,对于孔子是不是作了《春秋》或者修订过《春秋》目前仍没有实证。不过,《春秋》这本书肯定与孔子有很大的关系,于是有人认为孔子将鲁国的史记《春秋》作为教材来教学生,这到是很有可能的。02论出身继承诸侯位,鲁隐公就差那么一点点
《春秋》是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年)写起的。所以,我们先了解一下鲁隐公这个人。鲁隐公名息姑,是鲁惠公的长庶子,也就是说他是鲁惠公庶出的孩子中最年长的。鲁国本来是侯爵,似乎该称鲁隐侯,考察周朝的彝器,确实有称鲁侯的。但是提高一爵而称“公”好象也是当时的普遍作法。总的来说鲁隐公这个人是个平庸的人,一生也算不幸。当了十一年的代理国君,最后被杀了。他的不幸与他的出身有很大的关系。鲁隐公的爸爸鲁惠公应该有许多女人,鲁国因为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的封地,所以一直很遵守周礼。因为周礼就是他们的老祖宗周公旦制定出来的,在当时的作用应当相当于现在的宪法。查一下周礼,一个诸侯应该娶九个女人,这九个女人可不是随随便便组成的,周礼规定了九女的范围:一是嫡夫人。嫡夫人最重要,她的出身应当是与诸侯的身份相当,这个不必细说。二是姪,即嫡夫人兄长之女,也就是嫡夫人的侄女。三是娣,即嫡夫人的妹妹。这是第一个档次的三人女人。再就是右媵(yìng),是嫡夫人家随嫁的女人,这已经是妾的地位了。随嫁的女人也不是一个人随嫁,而是右媵的姪和娣也要一起随嫁。真的是带着你的妹妹,还带着你的侄女一起嫁过来。这是第二个档次的三人女人。最后三个女人就是左媵,同样是嫡夫人家随嫁之女人,比右媵的地位还要低一级,也是由左媵的侄女和妹妹一起随嫁。这就是春秋时期一个诸侯法定的妻妾。是不是还有其它女人呢?肯定是有的,但是周礼没有规定,想必其它女人的地位比起法定九女会更低。鲁惠公的原配正夫人是孟子,与我们的亚圣孟子的名字相同,可意义完全不一样。因为这不是她的名字。春秋时期诸侯之女生下来三个月才由她的父亲给她起个名。这个名只有娘家有效,出嫁之后就没有人再叫她的名了。至于如何叫,也是有讲究的:有的是将她本国的国名加在她的姓上面。比如,她本来姓姜,是齐国人,就叫齐姜;有的是将出嫁后夫家的国名加在她的姓上面,比如,她姓嬴,嫁到了秦国,就叫秦嬴;有的将丈夫的谥号加在她的姓上,这是在丈夫死后有了谥号才如此,比如庄姜;也有以丈夫家的氏加在母家的姓之上,如栾祁;也有的谥号于姓上,如声子、厉妫等。只有周王的女儿特称为王姬。“孟子”因为是宋国人,宋国子姓,而孟则是老大的意思,这就是用排行加娘家国姓的方式称呼鲁惠公的原配正夫人。孟子死了,她随嫁过来的妹妹叫“声子”的生了隐公。《春秋》认为她是继室,虽不是夫人,地位应该不低。但有人考证,声子在鲁惠公女人中的地位是左媵。《史记·鲁世家》干脆说隐公的母亲声子是贱妾。孟子是原配夫人,那一定还有一个随嫁过来的右媵。这个女人就叫仲子。按照孟、仲、叔、季排行,她是老二,似乎也是孟子的妹妹,其实不是。她的出生还有一点传奇,她是宋国国君宋武公的女儿,一出生她的手掌中掌纹就写着“鲁夫人”三个字,于是宋武公就将她嫁给了鲁惠公。仲子不是原配,在鲁惠公女人中的地位是右媵,比左媵高那么一点点。她为鲁惠公生了个儿子,叫允,或者叫轨。他就是后来的鲁桓公。鲁桓公允出生比鲁隐公息姑晚,在允很小的时候他们的爸爸鲁惠公死了。鲁惠公当了46年诸侯,活了多大年龄历史没有记载,从他在位46年看,允肯定是他晚年所得的儿子,他一定很宠爱。《史记·鲁世家》对允和息姑兄弟两的事情记载的还要悲催一些。太史公认为,允的母亲仲子本来是鲁惠公为息姑向宋国求娶的儿媳妇,娶回来之后,她公公鲁惠公看到仲子很漂亮,就自己纳为妾。这与唐明皇李隆基纳儿子寿王的媳妇杨玉环为妃有得一比。而且,太史公还说,鲁惠公还将仲子封为夫人,允立为太子。这一点与《左传》说法完全不一样,后世史家大多不信,均不知道司马迁这样写是依据的什么,史料来源于哪里。关于这一点我们先不去研究,总之,惠公一死,谁来当鲁国的继承人就是一个大问题。这时,鲁国公室研究,国君还是桓公来当,但他太小,处理不了国政,就由鲁隐公摄政。仿周王室的鲁国的先祖周公摄政。看来这摄政也是有传统的。为什么这样安排,而不直接奉息姑为国君呢?就因为息姑的母亲比允的母亲差那么一点点,子以母贵,一个是左媵之子,一个是右媵之子。也不管你是不是年长,也不管你是不是贤能。03地位尴尬,史书难写,埋下来的是灾祸
既然是摄政,除了周公摄政,其他诸侯国摄政就不多了。所以史书记载就有很多不方便之处。鲁隐公本来是周平王四十九年(公元前年)即位。鲁国虽然改元,称元年,但是《春秋》上没有写“隐公即位”,只记下“元年春王正月”几个字糊弄一下。但是,按照鲁国史书的记载方式,鲁国十二个国君在即位的元年,均记载“元年春正月公即位”,独独到了隐公,就不写了。估计当时也没有举行什么隆重的即位仪式,否则应该是桓公允即位与隐公息姑摄政同时进行。这样的做法不仅让隐公名不正言不顺,连带桓公也名不正言不顺。正如《穀梁传》作者所认为的,这也是给桓公难堪。这就为后来桓公与公子羽合谋杀死隐公埋下了伏笔。果然,十一年后,公子羽与桓公相谋派刺客杀死了隐公,桓公即位。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