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看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剧,都不明白他们的名字。比如说在“芈月传”中,著名的屈原,为什么叫做“芈原”?他到底是姓屈,还是姓芈?再比如商鞅,为什么又叫做卫鞅,又叫公孙鞅?他到底是姓商,还是姓卫,还是姓公孙?实际上这个问题是由于姓名进化造成的。我们现在每个人都有一个姓名,拆开来,是一个姓,一个名。比如说,刘德华,姓刘,名德华。这种人名的命名方式并非自古以来就如此的。直到秦朝、楚汉之际的时候,这种姓+名的人名命名方式才逐渐形成。所以,我们看到那个时候的人的名字已经和我们现在差不多了,刘邦、项羽、韩信、张良等等。但在此之前不是这样。上古时期的人只有名,没有姓。比如尧、舜、禹、启、汤等等。后来逐渐一些有身份的人开始有姓,比如周文王、周武王。周文王名叫昌,周武王名叫发。他们都姓姬。我们现在把他们称作姬昌、姬发,好像理所当然是姓加名。实际只是我们这么称呼惯了而已,那个时候的姓和名应该都是独立存在,不连读的。举个例子就知道了。看过封神演义的人,应该都知道,周文王的有一个儿子叫做伯邑考。这才是他们当时的称呼方式。实际上,毫无疑问,伯邑考是姓姬的。他的名应该是“考”。如果要按照我们现代人的方式,他就叫姬考。人们之所以不叫他姬考,而是说伯邑考,因为姓对于名来说不重要,姓和名不连读。秦国的孟明视、西乞术也是相同的道理。这两个人一个叫视,一个叫术。孟明和西乞是他们二人的号。司马迁在《史记》中这样称呼他们二人。实际上他们一个姓“百里”,一个姓“蹇”。所以一般都称之为百里视、蹇术。有很多人问为什么百里奚的儿子居然叫孟明视?就是这个道理了。所以,那个时候姓并不重要。我们只要搞清他们的名就可以了。这个很容易,芈月,名月。屈原,名原。商鞅,名鞅。名是那个时候最重要的。那姓的作用是什么呢?用来区别身份地位的。比如说西周、东周时代,一问起你姓什么,你回答是姬。那就是王姓,大家就知道你是周王的血脉,是亲贵阶级。再比方说,姜尚,演义里面叫姜子牙。他名叫尚,姜是他的姓。如果你告诉别人你姓姜,那么别人就知道你是西周开国功臣尚的后代,地位很尊贵。姜尚的封国是齐国,所以在齐国,你姓姜,就是国姓。但你到了秦国,你姓姜,就未必尊贵,因为秦国国姓是嬴。姓的作用大体就是体现身份、出生、贵贱的,是叙家世、资历、背景的重要条件。一般平头百姓是没有姓的,他们只有名。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如果是一个国的国姓,那么就身份地位很显赫了。在这其中,又以“姬”姓为最尊贵的,这是天子的姓。春秋时期,很多国家都是姓姬的,比如郑、卫、吴、晋等等。春秋小霸的郑庄公名叫做寤生,他姓姬,是周文王的血脉。柏杨在他的《白话资治通鉴》中,将郑庄公称作姬寤生。这种做法遭到了很多人的批评。因为这是典型的以今天的思维命名古代。当时,一定没有人会称呼他为姬寤生。由于西周采用的是分封制,很多诸侯国都是姓姬的,上面说的郑庄公,还有晋文公,都是。那么就很难区分了。怎么办?出现了“氏”。一般“氏”以居住地、封地等为依据。那么大家同时周天子一脉,就可以分出区别。郑国这一支,都是“郑氏”,吴国这一支都是“吴氏”,卫国这一支就是“卫氏”。大家见面叙辈分,知道都姓姬,原来是同祖先、同血脉。再细问,你是郑氏的,我是卫氏的,大家心里就清楚了。因为子子孙孙繁衍反复,后来每一个氏都已经发展到人丁兴旺的地步。周王又开始没落,姬这个姓,慢慢大家都不在说,他们开始只称氏,而不称姓,这个时候也是姓和氏合并的时期。所以,寤生的后代很有可能姓郑了,卫国的后代就姓卫了,但实际上他们可能五百年前是一家。也有一些人他们保留姓,而不要氏的,比如姜尚的后代。姜尚是,姜姓,吕氏,名尚。(所以也有人叫他吕尚就是这个道理。)总之,姓和氏开始合并后,大家就只保留一个,保留后,姓和名连起来,就叫姓名。这种命名方式到了秦末的时候基本已经形成。所以,从刘邦项羽那个时候开始,就再也没有出现过什么伯邑考、孟明视、颍考叔、公子光、公孙鞅这种类型的名字了。现在回过头来看屈原的名字。他应该姓芈,屈氏,名叫原。姓芈表面他跟楚王是同宗。屈氏,表面他是楚国贵族中屈这一支的。楚国王室的贵族有很多,屈、昭、景是当时楚国最显赫的贵族。屈原的后人应该都以“屈”为姓了,因为屈原很出名,他们不再以芈为姓。秦汉之际,项梁所拥立的楚怀王叫做熊心,实际上他也是姓芈的,他是芈姓,熊氏。到了秦汉的时候,就抛去了芈姓,直接姓熊了。刚才说了,很多平明百姓是没有姓的,他们只有名字。所以,很多人就以国为姓。比如说鞅这个人,为什么大家叫他卫鞅,应为他是卫国人,直接以国为姓,实际上他并不是国君的亲戚。那他为什么又叫公孙鞅呢?公孙是就是公子的儿子。所以看过史书的知道那个时候有不少公孙某某的人,公孙鞅是一个例子。郑庄公寤生的侄子公孙滑也是一例,他的父亲名叫段,在没有封号之前,就叫公子段,有了封号后大家称之“太叔段”以表明其身份地位。所以,我们看到有很多人叫“公子某某”的。电视剧《寻秦记》里面,赵国有很多公子,比如公子盘、公子嘉等。公子是身份的象征,表明他们是某个公的儿子。那么公子盘、公子嘉这些人其实都姓赵。如果公子盘有儿子那么就会有人称呼他为公孙某某。所以公孙鞅的“公孙”并不是姓,他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公孙鞅一定是卫国的某个公子的后代,只不过那时候公子太多了,所以公孙鞅的早已沦为平民阶层。至于后来他被封到商地之后,他身份尊贵了,就可以以“商”为氏了。大家叫他“商鞅”。姓氏合并之后,姓加名的人名命名方式正式形成了。不过,后来又多了一样,那就是“字”。曹操字孟德,关羽字云长。“字”就相当于现在的小名,或港台地区的人所使用的英文名,是一种亲切称呼。我们看三国演义的时候,会发现,没有人当面叫关公为关羽的,这是一种很不礼貌的行为,大家都只会叫他云长。这就好比,刘德华,他的长辈、同辈或朋友会叫他Andy一样,是一种亲切称呼。他们一般较少会叫中文名。当然现在,朋友叫他德华也是可以的,现在已经没有了这种忌讳。但是,如果是晚辈,称呼刘德华叫Andy就很不合适了,显得目无尊长。读历史,思人生,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9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