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是战国时期,秦国相国吕不韦组织门客编写的一本书。书成之后,悬赏千金征求修改,却无人能对书上文字加以改动。当然,虽然大多是因为当时秦法严苛,人们畏惧吕不韦的权势,担心吕不韦钓鱼执法,不敢出头,但这本书一面世,就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千年岁月流传,这本书仍然传承不断,并给我们留下了一字千金的典故。
《吕氏春秋》虽然冠以吕不韦之名,但却是集百家之言的著作。尽管是集体编写,但还是完美体现了吕不韦的政治理想和认知水平。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组织按计划编写的文集,应天时,察人情,观地利,结合吕不韦及其门客丰富的从政经验和为官心得,博采诸子百家成一家之言,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国家治理学说和处世哲学。
这本书之所以能够出现正是吕不韦的高瞻远瞩。当时秦法苛刻已经越演越烈,除却商鞅的《商君书》,其余在没有经典文献,而秦朝上下更是鄙视山东儒家名士,以至到秦始皇时,儒家名士仍不愿进入秦国,暗地还是称呼秦国为蛮夷之地,民众尚未开化。
推崇《吕氏春秋》的认为它集各家所长自成一派又青出于蓝。而反对的则认为不过是杂货铺,不足以成一家之言。
吕不韦是具有“立君建国”和以理一统天下的理想的伟大政治家;《吕氏春秋》也是以“理”为标准,兼容并蓄,融合各家学派之长的不朽著作,是先秦百家争鸣的完美收官之作。
“老耽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子列子贵虚,陈骈贵齐,阳生贵己,孙膑贵势,王廖贵先,儿良贵后。此十人者,皆天下之豪士也。”
吕不韦洞察到秦法缺陷,所以从他掌权之时就开始养贤纳士,为秦国文明开化而努力,《吕氏春秋》的主导思想也是以黄老学说为中心,兼儒墨,合名法,只有这样才能削弱秦国以法治国中的残酷性。
《吕氏春秋》之所以被称为杂家,不仅是吕不韦个人很难定义,虽然是商人起家,却知书达礼,身上又有一种墨家侠义之风,不过我认为吕不韦骨子里还是个商人,书中“义”字频繁出现,在与商人之“利”间,吕不韦是以义行事,不管是齐国攻打即墨时,还是他的私下支援,还是在结交各地英雄时,因为义为他带来了更多的财富,看似散财,一旦掌权之后又净归囊中。
吕不韦这种人格魅力使得他可以包容不同流派之间的隔阂,取诸家之所长,弃其所短,而后以黄老兼容,遂自成杂家一派。
可以说《吕氏春秋》这部书最厉害的地方,明明都是摘抄前人语录和思想,没有提出自己的独特的观点,却正是因为这种包容,使它在百家争鸣的时期,可以独树一帜,这是吕不韦性格中的闪光点,也是悲剧性的伏笔。而本书道家思想,顺天时,齐万物等随处可见,也许只有道家学说的无为,虚无,才会有这等包容性。
这本书原意是为秦国缓冲刑法苛刻,不过最终却是失败了,吕不韦也自缢而死,或许他也明白有些操之过急,但是他的性格,年纪,与嬴政想要急需统一中国仍是不相符的,秦始皇想要统一中国,所以需要法律来约束人民,军队如臂指使,《吕氏春秋》中的观点是好的,说的也是对的,正如那时的儒家,一切只是时机未到,以这样看来,秦国的灭亡早已经有了先机,只不过在历史进程中的人物都只会做自己应当做的事情,唯有如此《吕氏春秋》方能流传百世,唯有如此秦国即便灭亡,但仍然留下了文明和大一统潮流的意识。
春秋者,持平也。即便后人对于吕不韦评价多有褒贬,也许吕不韦把《吕氏春秋》悬在城门下时,是真想以千金易字,但是千金难测后人意,不过有《吕氏春秋》冠以吕氏称号,足以证明不枉在英雄辈出的历史中走过一遭,富可敌国的身家在时间中化为虚无,看来金银虽然坚硬,仍抵不过轻飘飘的纸张中所蕴含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