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锅、小龙虾,中国的美食文化博大精深,人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了各种各样的美味,经过加工,本来普普通通的食物变得味道和层次更丰富了。其实,这并不是现代人的创举,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那时的人们已经在思考吃什么,怎么吃了。
一.食物种类多,类型丰富。
1.主食增加
在远古时代,那时的人们通常以粟为主食,粟又叫作“稷”,古代的君王都喜欢把国土比作“江山社稷”,从这个词语中也可以看出当时主食的类型。除了粟之外,还有小麦、水稻等等。在当时,物质条件相对来说比较匮乏,人们的需求只是吃饱,能够饱腹就可以了,并没有过分,追求食物的精美和精致。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的逐渐使用,人们能从土地上种出更多的东西,吃的食物也不再是局限于几种了。除了粟之外,百姓们也开始尝试种植不同类型的食物,像菽、苽、豆等等。《春秋》是一部专门记录那个时代的书籍,在《春秋》里,就经常出现粟的身影。
农耕社会里,农民和土地永远是重要的主角,《春秋》中就经常描写了粟不丰收的场景,在今天看来,这可能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在当时却是关乎民生和社稷福祉的大事。《墨子》里曾经这样描述过粟和百姓的关系:“耕稼、树艺、聚菽粟,是以菽粟多而民足乎食。”
在原始的封建社会,农民就是国家的根本,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一直以农业种植为主,这也使得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迅速。像小麦就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还产生了不同的种类,在当时,小麦又分为春小麦和冬小麦,两种小麦的种植和丰收时间也不一样。
当时许多书籍也涉及到了小麦,《王风》里提到过:“丘中有麦,……将其来食。”在当时的中原地区,小麦种植已经开始规模化和扩大化。不仅如此,当时的朝廷对于农业和小麦的种植也是十分重视的,在《礼记》里就提到过:“仲秋之月,……乃劝种麦,毋或失时。其有失时,行罪无疑。”政府官员要规劝农民和农户大面积的种植小麦,要是没有尽到责任,是要问罪的。
一个国家的崛起,需要粮食供给的充足,一个粮食大国的自信,就来源于粮食的充足和丰收。为了壮大自己的力量,当时的政府十分重视发展粮食种植,专门种一些好养活、对环境要求不高的作物,大豆就是其中的一种,大豆在古代又叫作“菽”,它在春秋战国的时候,已经成为了当时的主要作物,地位和粟不分上下。
菽之所以能够发展得这么快,和以下几个因素分不开:首先菽对生长环境比较不挑,在极为干旱的情况下也能生长,这一点就秒杀了大部分的作物。在古代,干旱是常常有的事情,若是遇到了旱年,作物颗粒无收,受苦的就是百姓,而种植菽这种作物,能够避免干旱对百姓和作物的伤害,保证收成。
其次菽属于豆类的一种,营养价值比较丰富,既可以当作主食,解决大家的温饱问题,也可以当作副食,成为补充营养的辅助食物;最后菽的种植对土地也有一定的益处,它的根部可以当作肥料,起到滋养土地的作用,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起来,成为一种有利的农业产品循环。菽虽然种植的时间比较短,但因为上述这么多的优点,它也迅速地成为了当时的主要农作物。各个地方的百姓大规模的种植推广,使其种植面积迅速扩大。
2.蔬菜水果开始进入人们的视线
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生活水平相较于之前也有了一定的进步和提高,这个变化也很直接地体现在了饮食习惯上。人们的饮食结构开始发生改变,不再只追求温饱,而是过渡到追求食物营养价值的阶段,那时候,各种蔬菜和特色水果也相继进入了人们的视线。
当时在社会上蔬菜的种植规模也在逐步地扩大,《楚史》里说过:庄王“赐虞丘子菜地三百(户)。”作为帝王,随便赏赐一个臣子的菜地都有户,可以知道当时的规模有多大。当时已经有不少以种菜为生的菜农,也出现了专门的水果种植户。
种种新职业、新种类的产生,只能说明了一件事,那就是蔬菜和水果的市场需求在不断地增大,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物。根据统计,在各种书籍中提到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蔬菜一起有二十多种,而大规模栽培的也有不少,像大葱、韭菜、芹菜之类的,就是人工栽培。还有一些是野菜,需要人工到野外或者是山上进行挖掘。
春秋战国时期饮食习惯的进步,不仅体现在蔬菜上,更加体现在水果的培育上。虽然在古代,缺乏大棚技术和冷链运输,但是各种应季的水果还是挺多的,像桃子、李子都是当时常见的水果。桃李这两种水果在古代很常见,《管子》里就有提及:“五泛土,……其桃其李。”《山海经》里也有过形容:“边村之山多桃李。”
3.各色各样的海鲜应接不暇
农耕社会除了种田,养鱼也是一门传统的行业。在我国,渔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职业,不管是用钓杆钓鱼,还是用鱼网来捕鱼,每一个方式都熟练从容,经验颇丰。在商朝末年,人工养鱼就已经初见成效了,但那时候的渔业养殖还是为了贵族们享乐和服务的,并不具备有全国性和广泛性。
这种情况在春秋战国时得到改善,随着铁器的改良,各种捕鱼工具也得到进一步的改进,人类对渔业的探索又更上一层楼。《诗经》里提到的鱼类就有18种,种类丰富,类型多样,普通百姓也开始加入到养鱼和捕鱼的队伍当中。
二.食物种类繁多,促进加工业发展。
1.粮食加工
随着各种各样的食物出现,如何处理这些食物也成为了难倒人们的一个问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现在这个“米”解决了,怎么处理加工会难倒聪明的中国人呢?我国很早就开始了对食物的处理加工,尤其是粮食的加工,在《礼记》里就提到过关于食物和粮食的选择,在古代都有祭祀的习俗,在祭祀时还要准备许多祭品来表示对祖先的尊敬,祭品该怎么样选呢。
当时有这几个标准:“黍曰芗合,粱曰芗萁,稷曰明粢,稻曰佳蔬。”首先要看色泽和外形,其次要闻味道,最后就是检验它的质量。这几个标准其实和现代的大同小异,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它是十分考验当时的加工技术的。
为了更好地对食物进行加工,当时的人们还专门研发了各种工具,圆磨就是其中的一种。圆磨主要是用来磨粉的,当时已经出现了面食。随着时代的发展,单纯的圆磨已经不能再满足人们的需求了,人们又发明了石磨。
石磨是一种用来磨黄豆的圆形工具,使用石磨时,需要一个人不停地推。它的发明,也刺激了豆类的发展,有了石磨以后,人们不仅能够吃到大豆,还能品尝到香滑的豆腐和香甜的豆浆,它的出现也会其他的豆制品加工奠定了物质基础。
2.加工技术升级,用双手创造美味。
在原始社会,那时的人类只会钻木取火,通过烧火的方式将食物弄熟,讲究的是实用性。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加工技术的升级,人们逐渐摒弃了单一的烹饪方法,也开始研究更多的烹饪方式,像烤、炸、脍、炙等等,多样化的烹饪方式赋予了食物更多的味道,同一种食物通过不同的烹饪方式就能变化出各种不同的神奇味道。
相对应的,人们也根据烹饪需求发明了各种各样的炊具,像炒炉、鼎等等。炒炉顾名思义,就是用来炒食物的,而鼎的作用就很多了,既可以用来油炸,也可以用来涮火锅。
随着加工业的发展,酿酒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改进,人们不仅局限于传统的酿酒,在这个基础上更是加大了研究力度,发明了各种各样的美酒。在古代,不少风流雅士会将花放入酒中,用花来酿酒,像桂花酒和菊花酒就是当时常见的酒,混合着花香和酒香的佳酿,饮上一口让人回味无穷。
三.总结
虽然古代的技术有限,但人们还是根据现有的条件,创造了许多丰富的美食。这些美食也随着时间的沉淀流传了下来,有些甚至已经成为了一道传统名菜。民以食为天,这句真理不管是放在现代还是放在春秋战国时期同样适用,美食就是最好的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