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天子衰,诸侯兴。周王室势力衰微,权威不再,已经无法有效控制天下诸侯。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纷纷起来争当霸主,“挟天子以令诸侯”。春秋五霸即春秋时代诸侯争霸中五大诸侯国的君主。
关于春秋五霸的说法有多种。
春秋五霸主图(主流说法之一)其一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春秋五霸主图(主流说法之二)其二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上面这两种说法是主流说法。
春秋五霸中晋独占四霸的说法,为非主流说法。这一说法来自于《鲒崎亭集外编》。这种说法中五霸为齐桓公、晋文公、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说法虽非主流,但从中可看出晋国为春秋时期实力较强、占有重要地位的诸侯国。
按照春秋五霸,齐桓公首霸,其后晋国相继出现四霸的说法,晋国在中原的霸业最早来自于晋文公重耳。晋文公开创的三军六卿制,奠定了晋国春秋第一强国的地位。晋文公之后,襄公继承父业,接霸中原。到晋景公时,与楚庄王在中原不断打仗,进行晋楚争霸。到晋悼公时,晋国中兴,复霸中原。在春秋时期,晋国的霸业延续了近百年。
春秋五霸晋有四霸的说法,主要是讲晋楚之间长达87年争夺中原的战争。从公元前年到公元前年,一直是晋楚两国争夺中原最激烈的时期。期间,两大强国为了争夺控制中原的霸权,前后发动了三次大会战!
城濮之战*第一次,公元前年城濮(山东鄄城西南)之战。
此战为晋、楚两国争夺中原霸权的首战。晋文公兑现当年流亡楚国许下的“退避三舍”的诺言,令晋军后退,避楚军锋芒。子玉不顾楚成王告诫,冒进出击,被晋军两翼包围,晋军大败,势力被逐出中原。
邲之战*第二次,邲之战。
晋楚争霸中原的第二次重大较量。公元前年,楚庄王经过潜心发展,国力富强,打服了伊洛河谷的陆浑戎(今陆浑水库地区),进逼东周王畿洛阳之地,楚庄王向周天子的使者询问九鼎(鼎是权力的象征,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士三)的重量,大有夺取周天下之势,由此出现了著名的成语“问鼎中原”。公元前年,晋景公时,晋楚战于邲(今河南郑州)。此战晋军顾忌秦军从背后偷袭,内部分歧不断,将帅不和,各自为战,缺乏统一指挥,晋军惨败!
鄢陵之战*第三次,鄢陵之战。
晋楚争霸中原的第三次重大较量。公元前年到公元前年,晋景公时,晋国再次强大。公元前年,晋楚两军决战于鄢陵(今河南省鄢陵县)。在战争中,晋国军队善察战机,巧妙指挥,击败楚国与郑国联军。此役,晋国俘获了楚公子茂,楚共王也被射瞎了眼睛,它标志着楚国对中原的争夺从此走向颓势。晋国虽藉此得以重整霸业,即所谓的晋悼公复霸,但其对中原诸侯的控制力也逐渐减弱。
随后,晋楚两国步入了漫长的拉锯战中。拉锯战主要争夺对象是中原之地的郑国!公元前年,楚国趁晋国内乱攻克彭城截断晋、吴联络,并进攻宋国与晋国。次年,晋悼公集合大小诸侯收复彭城。公元前年,为控制郑国不再叛晋附楚,遂在黄河南岸修建虎牢关(今河南汜水)长期派兵驻守,以取得晋对中原地形优势!楚国为了抵消晋国的优势,企图攻打世代归附晋国的宋国。公元前年,晋悼公率军击退楚军,解除了宋国受到的威胁。同年,晋国分晋军为三部,轮番骚扰楚国。公元前年,晋悼公联合诸侯进军讨伐郑国,楚国救援不及无奈降晋,从此楚国失去了对郑国的控制权,进兵中原的兵锋被遏制!与此同时,东南的吴国崛起,成为楚国大患,从此晋楚休战,楚国则陷入了连绵不绝的吴楚60年争霸战!
三家分晋图如此强大的晋国,后来却被韩、赵、魏一分为三。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三家分晋,最后可能完成统一中国的是晋国,而不是秦国。那么三家分晋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公族势力渐弱,卿族势力过大
公元前年,晋文公重耳开创三军六卿制,奠定了晋国在春秋时的强国地位,也为春秋末年晋国的衰落埋下了隐患。
三军,即上、中、下三军,中军权最大。每军设将、佐各一名,依次为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此为六卿。其中中军将为正卿,执政晋国。六卿出将入相,掌管晋国军政大权,是中国最早的内阁制度。
晋国六卿采用世袭制,主要由狐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等十一个世族所把持,按照“长逝次补”的原则,轮流执政。
三军六卿设立之初,显示了强悍的战斗力。后三军六卿也有演变,如晋文公增两军为五军十卿,晋景公增三军为六军十二卿。后卿大夫都想说了算,互相倾轧,又恢复了三军六卿。到春秋末年,晋国的卿大夫就剩下韩、赵、魏、范、智、中行六卿。
晋国内部卿大夫势力崛起,晋国公室权威不断下降。到春秋末年,晋公室名存实亡,不仅无法领导六卿,且自身难保,只能向卿大夫寻求生存。六卿为掌大权,摩擦不断,最后晋国有权有势的卿大夫只剩韩、赵、魏三家。
其次,分封制是三家分晋的根本原因
“三家分晋”的根本原因是分封制。周武王姬发建立西周后,因地域辽阔等原因,采用了分封制。周天子将土地、人口等分给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叫他们到各地做诸侯。诸侯国要定期向周王述职,纳税,跟随周王讨伐不听命令的诸侯。分封的诸侯又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将土地和百姓分赐给士。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级承担作战等义务。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就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就周天子来说,实力强大时还能控制住各个诸侯国,实力不强时,强大的诸侯国就会不听周王命令,甚至“挟天子以令诸侯”,最后周朝被自己分封的秦国所灭。
历史有着惊人的相似。一定程度上,作为诸侯国的晋国可以理解为一个缩小版的周朝。就晋国来说,也因疆域辽阔,将土地等分封给各个卿大夫。这些卿大夫在自己的封地内拥有绝对的权利,比如兵权、经济权、继承权等,长此以往,这些封地内的将士和百姓自然只会效忠于各个卿大夫,而不是晋国的国君。这样晋国公室力量渐趋衰微,再也没有力量制衡各个卿大夫,最后被最强的韩、赵、魏三国一分为三。
第三,卿大夫为夺得晋话语权互相倾轧
公元前年,自从晋文公作三军设六卿开始,六卿就一直把持着晋国的大权。在这一过程中,六卿不仅和晋国君主之间展开较量,彼此之间为了土地、财富、权力也是互相兼并。
到晋平公时,剩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卿。六卿为争夺权力,互相兼并倾轧,赵把范、中行氏灭掉后,公元前年又联合韩﹑魏灭掉了智氏,晋国公室名存实亡。
历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晋”,是春秋战国的分水岭,由此,历史进入到战国时代,中国由奴隶社会进入到封建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