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很多人都在看历史,聊历史,国家也在大力倡导大家学习历史。为了让娃也能从小多学习一些历史知识,拓展自己认识世界的视野,我也开始“强迫”她每天要读一些史书。
今天早上她突然问我,“妈妈,你说齐桓公这么厉害,为啥不直接夺取王位呢?那多霸气呀。真搞不懂,他们这些国家几乎总打仗,而且有意思的是还一会儿联合一会又背叛,好乱呀。”
看着她那副认真的样子,我是又高兴又有些不安。高兴的是不管咋说,她还真的是去读了一些内容,而且有自己的一些疑问,这很好。
然而更多的是不安,我发现她在看历史的时候,把里面的事件用现代人的思考方式去看,套用的是现在社会的价值观。
我觉得这是个问题,其实不光是孩子,很多的成年人在看历史的时候,也会局限在用现在的眼光去评判历史。
这是不准确的,片面的,狭隘的思想。我觉得应该把这个人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认识,通过了解当时的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去重新认识。这样,这个人物才更立体,更有说服力。
今天我们就从这些角度来分析一下齐桓公。
01齐桓公的霸业
说起齐桓公,最近可是一个出镜率很高的人物。年的高考全国卷的作文命题,又一次把齐桓公带到了大家的面前。
我们都知道,齐桓公在即位以后,听取鲍叔牙的意见,任用管仲为相。与鲍叔牙,隰朋,高傒一起治理齐国政事,修改兵役制度,发展商业流通,渔业盐业的优势,以所得钱财来赈济贫民,奖励贤能之才,齐国国力空前强盛。他逐渐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孟子说,“霸者,长也。言为诸侯之长。”
那他这个霸主身份是谁给他的呢?
春秋时期所谓霸主,是周天子授予给某个诸侯的身份,使其代替天子行使一些权利。在周天子的名义之下,号令诸侯,即“尊天子以令诸侯”。
齐桓公当之无愧成为各诸侯国中最厉害的那个。当了霸主以后的齐桓公都做了啥呢?他相当于国际警察一样,操心的事儿可多了。不仅要管理自己国家的内政,人民的生产生活,还要管理整个天下各个诸侯国的事务。除了天子不管,其他的都归他管。
比如,代表周天子去征讨其他不听话或者反叛的国家,代表周天子去解决其他国家的争端。决定各国的废立君主,帮助攻打外族入侵等等。
那这个霸主的地位如何呢?
据史料记载,齐桓公35年,周襄王派宰孔赏赐给齐桓公祭祀文王武王的祭肉,丹彩装饰的弓箭,天子乘坐的车乘,并特许齐桓公不必下拜谢恩。
啥是祭肉?
就是当时周朝天子用来祭祀周朝的开山祖师文王、武王的肉,这可是比唐僧肉还要珍贵。不是一般人可以得到的,是当时天子给同姓诸侯以及两王以上和有大公者的无上赏赐。
可见霸主的地位有多高,几乎可以和天子平起平坐,而且手中又握有强大的军权。要知道,当时的君王是没有军队的。当时的天子所管辖的区域没有军队,军队都由各诸侯国管理,遇到危险,各诸侯国要听从命令,保卫王室。
这也就解释了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那个无能的周幽王,为博取爱妃褒姒一笑,点燃了烽火台,戏弄了诸侯。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幽王很高兴,因而又多次点燃烽火。后来诸侯们都不相信了,也就渐渐不来了。
那有人说了,这样的情况下,干脆直接取而代之算了,还做啥警察呀,不如直接做君王得了,齐桓公表示做不到呀。
那都是哪些原因阻碍着他呢?
02社会背景不允许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齐桓公当时所处的朝代,我们现在叫做春秋时期,其实那时候的朝代还是周朝,只不过因为那时候的周天子能力不强,也不善治理,国力越来越衰退。但是,当时在人们心中还是承认整个天下都是天子的。
当时的人们奉行的信仰就是“天无二日,民无二王”。
如果有一个人想去称王,就是要推翻周天子在人们心中的地位,那不是用武力就能解决的。还要说服民众,让他们认同你。否则你就是造反,你就是千古罪人。
举个例子
伯夷和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位王子。他们为了谦让,都不继承王位,纷纷离开了。后来由于商纣王残暴,他们来到北海之滨和东夷人生活。
后来听说西伯侯周文王国内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很适合老年人居住,于是相约去周国。却在路途中遇到了周武王讨伐商纣的大军。周武王用车拉着周文王的牌位。
这两兄弟见此情景大失所望,拉住马车说:“父死不埋葬,就动起武来,这能算作孝吗?以臣子身份来讨伐君主这能算作仁吗?”
后来周武王取得了胜利,灭掉了商朝建立了周朝。伯夷和叔齐认为这种做法太可耻了,发誓再不吃周朝的粮食。他们就相携着到首阳山上采薇菜吃,最后饿死在首阳山上。
这就是著名的“不食周粟”的故事,虽然有点儿极端,但是当时很多人民都是这样的思想,一时是难以改变的。
03“国际”形势不允许
诸侯国林立
据史料记载,周灭商后,周天子分封天下,是谓诸侯国林立之时。
《吕氏春秋·观世》说,“周之所封四百余,服国八百余”
具体数字不太清楚,不过有记载的应该在个左右。其他的更小的国有的已经被灭,有的被兼并,还有的被瓜分。
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现在我们的国际形势,一个国家即使再强大也不能消灭所有的诸侯国。而且,在这么多诸侯国中,强者不止一个。
另外,虽然大家都承认全天下是天子,然而作为一个国家的普通老百姓来说,他们更在乎的,更相信的是自己的国家的国王。因为在那个时代,天子管理的是各诸侯国,而百姓是由本国的国王来管理,天子相当于现在的联合国,负责协调各个诸侯国,而不是统治天下。如果遇到战争,他们不会弃城而逃,而是紧关城门,殊死战斗。当然除了太残暴的国王可能就另外考虑了。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三国时期,刘备被曹操追杀,弃樊城,逃往江夏时,有10万的百姓追随他一路逃难。一方面刘备的仁义之举使老百姓愿意跟随,另一方面,民众的意识还停留在当时的诸侯国王、郡县长官即为自己的主人。也就是后来大家会习惯性称县长为父母官了。
04伦理关系不允许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西周分封“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
早期的诸侯国之间可能都是亲兄弟,后来一代代发展为同一个祖宗了。即使不是一个祖宗,他们之间也有亲戚关系。
我国古代各诸侯国之间一直有同姓结婚的习俗,很多诸侯国之间都有婚姻关系,有可能你想灭掉的诸侯国就是你的娘舅家。
因为当时对于贵族来说,婚姻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政治目的,强强联合。另外一方面还有就是讲究门当户对,一国之君的女儿不能在本国随便找一个小子嫁了,要门当户对,那就要同为诸侯国的公子了。
比如,
齐桓公的母亲是卫国诸侯之女,所以当初齐桓公和公子纠竞争王位时,得到过卫国人的帮助。后来齐桓公做了霸主以后还帮助卫国攻打过狄人。
齐桓公其中有一个夫人蔡姬,是蔡国国君的妹妹。齐桓公把自己的妹妹哀姜,嫁到鲁国,也就是鲁湣王的母亲。
太多了不举例了。
05国家利益不允许
近百年以来,夷狄猖獗,国家民族都有绝续存亡的危险。各诸侯国之间的那点恩怨在外敌入侵时就变得微乎其微了。
为此,齐桓公首推“尊王攘夷”的口号。作为一个大国,既然接受了小国的朝贡,就要有义务去保护他们。拿人家的手软,吃人家的嘴短。其实最重要还是因为如果不去保护,小国有可能被外族入侵而亡国,最后损失还是自己的利益。
外患不除而自立为王,视为自找灭亡。
齐桓公在攘夷狄方面确实做了很大的成就。
例如:
齐桓公23年,山戎国侵略燕国,燕国向齐国求救,齐桓公派兵救燕,于是出兵讨伐山戎。到达孤竹后才回师。
齐桓公28年,卫文公遭狄人攻击,于是向齐国求救。齐国率领诸侯在楚丘筑起了城墙,扶立了卫君。
06齐桓公的性格不允许
子曰,“齐桓公正而不谲,晋文公谲而不正。”谲,是欺诈、诡计的意思。
这是孔子对齐桓公和晋文公时说的,他认为齐桓公为人正道而不善于搞权诈。说明了齐桓公这个人很正,一直恪守君臣的礼制秩序,而不去破坏。
正是这样的人,他即便是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也不会去篡位的。因为他自己可能过不了自己的这一关。
我相信应该有很多臣子会建议他灭掉周天子取而代之的,但是他应该都没有采纳。也正是他的人格魅力,才使后来大家对他极高的赞赏。
举个例子
齐桓公帮助燕国攻打山戎国,一直把山戎打到孤竹后才回师。燕庄公为了表示感谢,一直送到了齐国的边境。这时候,齐桓公不让他继续送了,说,“除了天子以外,其他的诸侯之间相送不出自己的边境,我不能对燕侯无礼。”
接着他做了一件什么事情呢?
他把燕庄公所走过的齐国的土地,都划给了燕国。
很多人觉得他太傻,我倒觉得这个齐桓公很可爱,很正。正是这些原因,决定了他甘愿做警察也不要王位。
07写在最后
历史究竟是什么,读史书有什么用处?
上学的时候,我的一位老师说:“历史是前车之鉴”。那什么叫做前车之鉴呢?是昔人之所得,我们去模仿,昔人之所失,我们设法避免吗?
其实也不尽然。
世界上哪有真正相同的事情,所谓相同都是因为认识不深,误将不同之事认为相同罢了。不说远的,就说近的,自欧人东来之后,我们极近模仿,其结果却是如何呢?
那如何学习历史呢?
个人认为学习历史,必须首先了解它的文化,了解社会形态,将自身置于当时的时代中去了解,方能获得感悟。从感悟中总结,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