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赵成子/赵衰(在位时间:-~-,16年)
赵衰[cuī](?—公元前年),即赵成子。嬴姓,赵氏,字子余,一曰子馀,谥号“成季”。亦称孟子余。战略家、政治家、赵国君主的祖先。是辅佐晋文公称霸的五贤士之一。春秋时期的晋国晋文公大夫,造父的后代。
从晋献公二十一年(前年)起跟随晋文公重耳19年流亡生涯,在流亡途中多次献计协助晋文公脱险。晋惠公十四年(前年),晋文公回国,赵衰任上卿,封原地。晋文公四年(前年),赵衰随晋文公参与践土之盟。奠定晋国盟主地位。晋襄公六年(前年),赵衰去世,儿子赵盾(即赵宣子)继位。
2、赵宣子/赵盾(在位时间:-~-,21年)
赵盾(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即赵宣子,嬴姓,赵氏,名盾,谥号“宣”,时人尊称其赵孟或宣孟。春秋中前期晋国卿大夫,赵衰之子,杰出的政治家、战略指挥家。晋文公之后,晋国出现的第一位权臣,集军政大权于一身,担任执政,号称正卿,法治晋国。是赵氏孤儿赵武的祖父。
赵盾在晋国执政期间,权倾朝野,使晋国君权首次受到冲击与削弱,树赵氏之威,使赵氏一族独大晋国。一生侍奉三朝,维护了晋文公开创的霸业。
3、赵庄子/赵朔(在位时间:-~-,19年)
赵朔(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即赵庄子。嬴姓,赵氏,名朔,谥号为“庄”。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赵衰之孙、赵盾之子。其妻为晋成公之女赵庄姬(赵庄姬的称谓构成:夫氏+夫谥+姓。《史记·赵世家》记载其为晋成公之姊,并非事实,属司马迁之误)。
4、赵文子/赵武(在位时间:-~-,41年)
赵武(前—前年),嬴姓赵氏,名武(春秋战国时期用氏不用姓,嬴只是部落名称和称号,所以不叫嬴武)。谥号一个“文”字,后人尊称他为“赵孟”,史书称他为赵文子,是赵盾的孙子,赵朔的儿子,晋文公的外曾孙。春秋中期晋国的六卿之一,赵氏的宗主,赵氏复兴的奠基人,后来提升担任晋国正卿,执掌晋国的国政,力主和睦诸侯,终于促成晋国和楚国的“弭兵之盟”。
晋成公初年,赵盾自摄国政,立弟括为赵氏宗主。宣孟为政二十载而亡,留下庞大的党羽与巨额的财富。赵朔为卿,赵括率其族,赵庄子亲于郤、栾,原同、屏括党于先榖。故而,赵氏分裂。晋以赵姬妻赵朔,诞下一子,起名为赵武。
5、赵景子(在位时间:-~-,14年)
赵成:又称赵景子、赵景叔。中国春秋时代晋国六卿之一。
6、赵简子(在位时间:-~-,51年)
赵鞅(?-前年),春秋时期晋国赵氏的领袖,原名赵鞅,又名志父,亦称赵孟。《赵氏孤儿》中的孤儿赵武之孙。
晋昭公时,公族弱,大夫势力强,赵简子为大夫,专国事,致力于改革,为后世魏文侯李悝变法、秦孝公商鞅变法和赵武灵王改革首开先河。
7、赵襄子(在位时间:-~-,51年)
赵襄子(?―公元前年),嬴姓,赵氏,名无恤(亦作“毋恤”)。春秋末叶晋国卿,赵氏家族首领,战国时期的赵国的奠基人。谥号为“襄子”,故史称“赵襄子”。与其父赵鞅(即赵简子)并称“简襄之烈”。
8、赵桓子(在位时间:-~-,1年)
赵嘉(?-公元前年),中国战国时期晋国赵氏的领袖。为赵襄子之子(《史记》作赵襄子同母弟,为误,今从《世本》)。赵襄子死后赵献子即位,赵桓子逐赵献子自立,迁都中牟(今河南鹤壁西)。在位一年而卒。
赵嘉死后,谥号“桓子”。国人认为桓子之立非襄子赵毋恤本意,乃共杀其子而复迎立赵献子(赵浣)。
9、赵献子(在位时间:-~-,15年)
赵献侯(?—-公元前年),亦称赵献子,嬴姓,赵氏,名浣,赵襄子赵毋恤长兄赵伯鲁之孙、代成君赵周之子,战国时期晋国赵氏宗族领袖。
10、赵烈侯(在位时间:-~-,9年)
赵烈侯(?-公元前年),嬴姓,赵氏,名籍,赵献子(后追封为赵献侯)之子,战国时期晋国赵氏封君、赵国开国君主,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在位。
公元前年,晋阳之战,韩、赵、魏三家灭智氏,权分晋国,但在法律上从晋国脱离出来,则始于赵烈侯。公元前年,赵烈侯去世,其子赵敬侯赵章年幼,由其弟赵武公(亦称赵武侯)继位。
11、赵武侯(在位时间:-~-,13年)
赵武侯:亦称赵武公。史书未载其名,今亦无从考证。中国战国时期赵国君主。赵烈侯之弟。赵烈侯薨,国人立其弟武侯。
12、赵敬侯(在位时间:-~-,12年)
赵敬侯(?-公元前年),嬴姓,赵氏,名章,赵烈侯之子,赵武侯之侄,战国时期赵国国君,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在位。
公元前年,将都城从中牟(今河南鹤壁)迁到邯郸,规划成两大区域,宫城区(行政中心)与大北城(商业中心),邯郸迅速繁荣。此后数年相继对齐、魏、卫、中山等国用兵。公元前年,与魏、韩二国正式灭掉晋国,瓜分晋国残余领地。公元前年,赵敬侯去世,其子赵成侯即位,后葬于赵王陵。
13、赵成侯(在位时间:-~-,25年)
赵成侯(?-公元前年),嬴姓,赵氏,名种,赵敬侯之子,战国时期赵国君主。前年,赵成侯在邢地浆水镇附近(今邢台县)高筑檀台,以朝诸侯。因在邢地建檀台,故名邢台。
前年,魏国派大将庞涓带兵攻打赵国,围赵都城邯郸。齐使田忌、孙膑救赵,败魏桂陵。赵成侯二十四年(前年),魏惠王与赵成侯在邯郸城南的漳水会盟,赵成侯被迫接受屈辱条约。
14、赵肃侯(在位时间:-~-,24年)
赵肃侯赵语(?-前年),嬴姓赵氏,名语。战国时期赵国第五代君主,赵成侯赵种之子,赵武灵王赵雍之父。
赵肃侯赵语十七年(前年)对魏、齐两国联合互尊为王一事不满,包围魏国北部(河南内黄西),不克,被迫撤军。在南、北边境、漳水和滏水之间筑起长城。在位二十四年卒,秦、楚、燕、齐、魏五国各派锐师一万人,参加葬礼。其子赵雍即位,是为赵武灵王赵雍。
15、赵武灵王(在位时间:-~-,28年)
赵武灵王(约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嬴姓赵氏,名雍。战国时期赵国第六代君主,先秦时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改革家,赵肃侯的儿子。赵武灵王在位的时候,军事上推行“胡服骑射”军制政策,不断推动赵国军力日益强盛,后来吞灭中山国,大败林胡、楼烦二族,开辟云中、雁门、代郡三郡,还修筑了“赵长城”。
赵武灵王二十七年(公元前年),赵武灵王在赵国鼎盛的时候为了专注于军国大事,把王位禅让给儿子赵惠文王,自己被尊称为“主父”。
赵惠文王四年(公元前年),赵武灵王遭遇沙丘之乱,被幽禁沙丘宫而死。死后大臣追谥“武灵”,后人尊称赵武灵王,从他奠定赵国强盛之后赵国君主正式称王。
16、赵惠文王(在位时间:-~-,33年)
赵惠文王赵何(约公元前年─公元前年),亦称赵文王。嬴姓赵氏,名何。战国后期赵国第七代君主,赵武灵王次子。
赵何的母亲是深得赵武灵王宠爱的王后吴娃。赵武灵王二十七年(公元前年)五月,赵武灵王传位于赵何,是为赵惠文王;赵武灵王退位之后自称“主父”。但后来在赵惠文王朝会群臣时,赵武灵王看到长子赵章向幼弟屈尊叩拜,心有不忍,在赵惠文王三年(公元前年)封赵章于代地,为安阳君。赵惠文王四年(公元前年),赵武灵王想要将赵国一分为二,想让赵章在赵国的代地称王。却因此引发内乱,在内乱中赵章被杀死,赵武灵王被围困沙丘宫三个多月,最终赵武灵王被饿死。
赵惠文王在位时有蔺相如、廉颇、平原君、赵奢等文武大臣,政治清明,武力强大。赵惠文王三十三年(公元前年),赵惠文王去世;太子赵丹继位,史称赵孝成王。
17、赵孝成王(在位时间:-~-,21年)
赵孝成王赵丹(?-公元前年),嬴姓赵氏,名丹。赵惠文王之子,东周战国时期赵国第八代君主。公元前年即位,史称“赵孝成王”,在位21年。
赵孝成王年幼执政,在位的第一年便联合齐国退走秦军的进犯。
赵孝成王四年(公元前年),韩国献上党郡与赵国,赵王贪恋土地,于是秦军进犯长平,赵孝成王六年(公元前年),赵孝成王用赵括代替老将廉颇,改守为攻,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主动全线出击,向秦进攻。秦将白起实行反包围,使赵军粮道断绝,困于长平。最后,赵军四十六日不得食,分四路突围五次不成,赵括战死,四十五万赵军精锐部队被杀,赵国大震,史称“长平之战”。
但长平之战后,赵国联合其他诸侯国,进行战略动员,打败了秦军。晚年重用廉颇,多次战胜燕国,守卫赵国北方。
赵孝成王二十一年(公元前年),赵孝成王赵丹去世。
18、赵悼襄王(在位时间:-~-,9年)
赵悼襄王(?-公元前年),嬴姓,赵氏,名偃,赵孝成王之子,战国时期赵国国君,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在位。
公元前年,赵孝成王去世,赵偃继位,是为赵悼襄王。公元前年,派李牧攻打燕国,夺取武遂和方城。公元前年,燕国派剧辛攻打赵国。赵悼襄王派庞煖率军抵抗燕军,庞煖击败燕军,杀死剧辛,俘获燕军二万人。
公元前年,魏国将邺地割让给赵国。公元前年,赵悼襄王派兵伐燕,夺取燕国貍阳城。战事还未结束,秦将王翦等趁机率军攻赵,夺取邺地九城。同年,赵悼襄王去世,太子赵迁继位,史称赵王迁(赵幽缪王)。
19、赵幽缪王(在位时间:-~-,8年)
赵王迁(?-公元前年之前),亦称赵幽缪王,嬴姓,赵氏,名迁。战国时期赵国最后一位国君(公元前-前年在位),赵悼襄王之子,母为赵悼倡后。
公元前年,正式继位,品行不端。屡遭秦国攻打,接连丢失宜安、平阳、武城、狼孟、番吾等郡。公元前年,秦国大兵压境,命令将领李牧、司马尚率军抵御。听信宠臣郭开谗言,杀害李牧,罢免司马尚,令宗室赵葱、颜聚代替,导致赵军大败,国破家亡。
受俘进入秦国,发配到房陵深山中,谥号幽缪。
20、代王嘉(在位时间:-~-,6年)
战国末年赵悼襄王嫡子。悼襄王废他而立庶子迁,是为赵王迁。赵王迁八年(公元前年)秦将王翦破赵都邯郸,虏赵王迁。他率宗族数百人奔代(今河北蔚县东北),称代王。代王嘉六年(前年)秦将王贲攻代,被虏代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