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了解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得知道什么是百家争鸣。
简要介绍一下:百家争鸣是发生在古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间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诸子百家”的“百”其实不是说有一百种思想和学派,而是一个虚词,据历史考据,百家主要的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次要的有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等。这场几千年前的思想盛宴奠定了整个中华文化的基础,对今天的后人还发挥着深刻的影响作用。
那个时代的思想者们思维活跃、挥斥方遒,或关心形而上的政治去讨论君王应该如何治理天下,或把平生所学用于仕途搅动乾坤,或遁入逍遥游的宇宙间不受六道束缚,留下了许多令人心驰神往的典故传说。
当今人们极尽溢美之辞来表示对那个年代的神往,我们称它为“黄金时代”、“轴心时代”,而让人遗憾的是它是“空前”的,亦是“绝后”的,在此后的几千年中我们再没有看到异彩纷呈的局面,似乎这是一种遗憾。我们今天要问的是,为什么百家争鸣在历史上是“空前的”也是“绝后的”。这两者之间有千丝万缕的因果,我们必须同时讨论,笔者在此斗胆做论,抛砖引玉。
1.为什么百家争鸣是“空前的”
首先我们要知道,不能仅仅盯着百家的政治主张,认为百家争鸣就是不同的政见。百家争鸣的底层逻辑是“不同的哲学”。比如儒家、道家、墨家,这三者的区别绝不仅是口号不同,他们背后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大有区别,可以说百家争鸣可以被当成一次依托政治的哲学争辩。
我们知道,在百家争鸣的时代之前,古中国文明已经发展了千年,已经发展出了相当高的人文水平。同一文化地理区域的人们形成了自己的思想观念,最终凝聚成有地域性、阶级性的哲学。但直到百家争鸣之前,古中国各地区之间的联系并不强,不同地区的却没有发生交流。
是历史的轨迹的推进,让人们的联系不断加强,不同的文化相互交流碰撞,最终各不相让形成了各自独成一派的局面。
想象有一片广袤的土地上许多不同的树在生长,当某一天它们的树冠都足够大时,就必然触碰到了彼此,产生交流。百家就是树,而争鸣就是在春秋战国的大风中,树木们的一次推搡。此前,树都太小碰不到彼此,因此百家争鸣的“空前性”是历史的必然性。
2.为什么百家争鸣是“绝后的”
孔子说:这都怪礼崩乐坏,要克己复礼,赶紧恢复周初的旧礼,维护严格的等级制度,每个等级里的人,都遵守自己的等级标准,不僭越,不逾矩,这样天下就会太平。
老子说:这都怪当官的瞎折腾,劳民伤财,祸害百姓。当官的应该无为,百姓自然幸福。墨子说:这都怪人人都爱自己,不爱别人。人人都应该兼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一样,天下无不美好。韩非子说:这都怪法律不严。应该严刑峻法,我看谁还敢捣乱?
列举的这几位,他们的设想、理念,单独拎到拿到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可能他们发展了几千年也提不出来,却在古中国集齐了。
不得不说,这是人类史上最闪亮、最大量、最高密度的智慧光芒。
然而要知道,这些后人看来的智慧光芒,在当时人看来,确是混乱、无序、颠倒、悖逆。
为了解决周朝末年(也就是春秋战国)的混乱,知识分子纷纷说出自己的解决方案以期改变世界——看上去制造了混乱的诸子百家,是为了解决混乱而生的。
从这一点而言,诸子百家就像练蛊练獒一样,在拼杀试炼之后,必然会有一家脱颖而出成为王者,而其他的则退居二线甚至就此消失。这个脱颖而出的学说是谁不必多说,值得好奇的是为什么后来它的地位再也没被撼动过,这种现象让我们本能地想起政治、哲学、话语权、统治等词语。
儒家为什么能稳居宝座两千余年,相信你有你的答案,而这具体是怎么回事,则是另一个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