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东周时期天子渐渐式微,于是又慢慢一分为二,先春秋,后战国。
那么这个春秋时期为何会被唤作“春秋”呢?有人第一时间就想到了儒学经典《春秋》,也就是被孔子整理过的《春秋》。当真有关系吗?有,但稍微差那么点意思,严格意义上来说,是来源于未经孔子整理之前的《春秋》。
这里的《春秋》实际上是由鲁国的史官所编撰的,主要记载了当时各国发生的大事儿,因为该书目录是按照年、季、月、日来编写的,同时又将一年中发生的所有重大事件分为了春、夏、秋、冬四季来记录,所以就简单地将该书取名为了《春秋》。
春秋时期的“春秋”便是来源于该书。
那么为何非要取“春秋”呢?有人说“夏冬”难道不成吗?我们接着往下看。
周朝,礼乐制度那是非常的讲究,大家伙儿对祭祀都是十分的重视,尤其是对天地、山川以及社稷的祭祀,我们熟知的青铜器代表“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干这事儿用的。而祭祀的时间往往就是选在春天和秋天。
因为春天需要“春耕播种”,而秋天则是五谷丰登的时候,你告诉我整个夏天和冬天祭祀啥?
此外,周朝对于分封制也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规定:各路诸侯定期觐见周天子的时候,也是在每年的春天和秋天。
有人又疑问了,你说祭祀我可以理解,可为何诸侯觐见也要选春秋两季?也是有原因的。
首先,春季是一年的开始,各路诸侯可以完整地向周天子陈述过去一年发生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改善方法。其次,就是我们上一段说到的,春季象征着一年全新的开始,而秋季则是丰收的季节,此时诸侯来觐见周天子,手里有粮,心中不慌啊,有东西可以朝贡啊,整个夏天和冬天来觐见,空着手吗?
另外一种说法就是春秋时期大概存在了三百年,从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而鲁国史官编写的《春秋》所记载的时间是公元前年到公元前年,二者时间基本吻合。
这或许也是其中一个因素吧。
对此,各位小伙伴有啥想说的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