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有扶苏
本文只是浅论,参考文献《论语》、《孟子》、《毛诗》、《春秋左传》、《孔子世家》。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之前,孔子本身也是儒。何为儒,《说文》中释为术士。孔子培养的学生也是术士。何为术士,一言以蔽之,有技术的士。据后人总结,这些技术包括六类,即六门必修课——礼、乐、书、数、射、御。这六门课,可以分为3类,书数——基础课,礼乐——文士专业课,射御——武士专业课。据传孔子兼通六艺,但是四书中并记载孔子教学生射术和御术。不过有三个确定的事情,术士教育贵族,而贵族要参加战争,所以必有精通的射术和御术的术士存在;孔子的弟子冉有曾带兵打战,自然是学过射术和御术的,至于跟谁学的不清楚;孔子并没有出过关于射和御的学术专著,甚至在论语中也没有讨论过这个两门课。综上,我们可以说孔子或许也兼通御和射,但是并不是孔子精通的,或者说不是他的主要研究方向。再简单谈下,书和数,书写和算数,都是比较基本都课程。孔子不曾研究书法,也不能搞出来孔氏算经,在孔门教育培养计划中,这两门课充其量是入门课。孔子教育的核心课程是礼乐及其衍生出来的儒家思想和儒家精神的培育。礼,简单说就是社会公共行为规范。举几个例子来说礼,如不同时节祭祀用品不同,不同级别人员来访招待标准不一样,不同阶层的人穿衣吃饭也不一样,当然最典型是丧礼该如何置办,每一步都有规矩。在孔子看来不遵守这些规范会导致社会秩序崩溃和社会堕落。那么乐呢,是乐音,又不单单是音乐。乐不是歌唱比赛,也不是歌唱表演。而是和礼并行的一种行为规范,比如祭祀用颂乐,周天子宴用大雅乐,诸侯宴用小雅乐,大夫宴用风乐。什么场合使用什么音乐,表达什么样的情感,都是有规定的,不可乱用。某种意义上说,乐本身是乐礼,或乐是礼在乐上的体现。也可以进一步说,乐是一种特殊且专业的礼,专业到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在春秋时期,礼乐已经很难得到维护,例如新君不参加旧君的丧礼(弑君如狂),大夫用天子之乐(季氏用八佾)。孔子认为诸侯相伐,社会秩序混乱的原因,是因为礼乐制度的瓦解。要挽救华夏,必须要恢复礼乐。恢复礼乐必须要有一批精通礼乐的人才。培养这样的栋梁之材,必须有教材。试论孔子为礼乐编写之教材。有人说孔子创作五经,有人说孔子述而不作五经。本文着重从五经作为孔子儒家专业课的教材的角度来分析其作用。
五经包括,诗、书、易、礼、春秋。也有人说是六经,乐经不传也就不讨论了。诗,又称诗三百,是乐术的必修课,主要记载了当时常见歌曲的歌词,课程目的自然不是背歌词,而是通过解释歌词,表明每首歌曲所表达的含义。当这首歌被演奏,或歌词被引用时,引用者所表达的含义。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期,诸侯和大夫的宴会,常常要吟诗三百中的诗篇,表达自己的态度。那么诗三百肯定不是孔子创作的,只能算作收集,整理,编纂,并讲解。礼,孔子一生推崇周礼,但孔子编的教材不叫周礼,而是仪礼。仪礼顾名思义,就是讲述在各种场合下,需要遵守那些行为规范。仪礼不能说是孔子所创,而是孔子所传。孔子把毕生所学之礼,整理成文字性教材。书,尚书,相当于古代史,所言从尧舜到西周。春秋,相当于近代史,所言大致相当于东周的春秋时期。
那么问题来了,历史并不属于六艺,也不是礼乐,为什么孔子要花大力气编写历史教材呢,这些教材有什么用呢?
先把尚书摘出来,尚书的流传比较复杂,真伪问题讨论的也很多。简单说,尚书虽然是古代史,但是强烈表现仁君和贤臣的情怀。毕竟,对于向往礼乐制度的孔子来说,尚书时代是美好值得推崇的时代。孔子之作尚书,应不是创作,因为尚书的文法用词远比春秋战国诸子的文章古奥难懂,所以我更倾向认为尚书也是整理编纂。
再谈春秋,在《史记》中,对于孔子创作春秋的动机和目的说的很明确。西狩获麟和颜渊去世,让孔子感慨“吾道穷矣”,因而作《春秋》。“春秋之义行,而天下乱臣贼子惧焉”。有人说鲁国的国史叫春秋,但是孔子所作的春秋并不是把鲁春秋誊写摘抄一遍。而是,把自己的价值观输入进入鲁春秋。相当于一部儒家评鲁春秋。例如,吴楚自称王贬为子,诸侯召天子曰天王狩河阳。
如果说尚书是包涵理想主义的情怀之作,那么春秋则是充斥残酷血腥的悲愤之作。尚书勾画了一个让人向往的古代圣贤世界,春秋则对现实社会进行了批判,符合礼乐者褒,践踏礼乐者贬,让守礼英雄流芳百世,让乱臣贼子无所遁形。历史之于礼乐,不是通识课,更像案例分析课。把礼乐精神,用于分析历史事件。孔子的学生以后都是要从政的。关键的政治事件发生时,应该如何做到一个儒者该做的事。案例分析是最好的模拟。
最后再来说易。传说《周易》为文王所作,孔子为《周易》作传(经的注解称为传),孔子之作称为《十翼》。后人对方考成均不认为《十翼》是孔子的作品。我简单说一下从教材的角度说一下。
如果易也是教材,应该是一门占卜课。据左传记载,有大事(战争,诞嗣)均需占卜,作为决策依据。那么占卜也是一种很吃香的技术活。但是在《论语》中,我们可以知道孔子的态度,“子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左传中多记载占卜之事,而春秋无。论语和孟子中并无占卜的介绍。所以,可知易并不是孔子的教材,更与孔子无关。
为什么孔子对占卜不感兴趣呢,很简单儒家精神务实,而不求助于超自然力量。儒家的道义精神是明确的,不因为占卜的结果而变化。无论占卜结果如何,该作的事情必须做。
总结一下,孔子所授课程主要是礼乐理论课,和礼乐实践课。理论课的教材是诗经和仪礼,实践课的教材是尚书和春秋。至于周易和十翼跟孔子没有关系,孔子也不曾教授占卜课。
引申一个问题,为什么跟孔子没关系,且不属于儒家主流(孔孟荀)的易会作为汉代五经之一。答曰,汉代人迷信啊。他们很相信这些,比如谶讳之学,天人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