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学识渊博,砸缸救童,一部资治通鉴

北京湿疹最好的医院 http://m.39.net/pf/a_8814564.html

司马光的祖先们都十分尊贵,可以追溯到西晋时期的皇族,司马氏一族也几乎都围绕着权力的中心地带。然而在他太祖父与曾祖父时期都是以布衣的身份度过一生,北宋建立之初,其祖父考中进士,司马氏再度回到朝廷权力的漩涡中。

司马光的父亲是一位为官清廉,十分严谨且富有学识的人,他对于后代的教育也是非常严格的,以让他们成为一位有用之才。司马光自小便接受文化熏陶,六岁之时便开始识字读书,不久便认得了不少的文字了。在司马光七岁的时候,他便已经可以听懂《春秋左传》了,他不仅能听得懂,还常常回家讲给家里的人听,转述的意思还基本准确。他十分喜欢这种讲述历史的书籍,当他拿到后便废寝忘食地开始阅读,常常都感觉不到饥饿感。司马光十五岁时,已经读了许多书籍,有了阅读积累的基础,他的写作也十分了得,并且有着一种厚重感。他一直十分刻苦学习,即使后来做了官职后也依然坚持刻苦学习。

司马光十分聪慧,也非常勇敢,有着一颗仁者之心。小时候,司马光与朋友们在庭院中玩游戏。一个调皮的孩童不知危险爬上了一只大水缸,一不小心便掉进了进去,内心害怕孩童在缸里拼命呼救。其他小朋友们一看到这个景象,心里都慌乱极了,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于是都纷纷走开了。这时候的司马光看到孩童在水里挣扎,一个人沉着地思考着该怎么做才能把他给救出来。他看了看缸的厚度,再仔细观察周围的物体,再三思量后,决定用石头敲破它。于是司马光便从地上捡起一块较大的石头,用力地扔向缸的方向。哐的一声,水缸破了,孩童也成功得救。这件事情不久便在周围传开了,人们都对小司马光竖起了大拇指,并有人把它画成了图画被广泛传播。

司马光有着感恩之心,待人接物大方得体。司马光长大后进入了仕途为官,为了能照顾父母亲,他选择了离家较近的苏州。后来,他的母亲因病去世,他便辞官回家为母服丧,然而母亲的守丧期还未结束,父亲便也因病逝去了。双亲接连离世对司马光的打击非常大,他在家守丧之时,只得借着读书写文来纾解自己心中的哀伤与思念。在丧期守满后,司马光再次回到了仕途之中,做过了几个官职。后来遇到了父亲生前的好友庞藉,并得到了他的提携与照顾。后来父亲的好友因事被降职,到地方上任职,父亲的好友希望司马光能随他一起上任。司马光感恩于父亲好友的提携之恩,于是便也答应了下来。后来庞藉去世了,司马光也依然不忘其的恩情,对他的妻子十分孝顺,并照顾着他的儿子。

司马光为官清廉,刚正不阿,提携了不少的人才。司马光在朝中任职时,曾担任谏官,在这期间,他尽忠职守。他对于朝政方面的不足之处,直言不讳,向皇帝提出了不少的建议。司马光的正直也为其树敌不少,后来他因为担心子孙们会受到牵连,便选择辞去谏官之职。英宗去世,神宗继位,神宗听到别人向他推荐司马光,称赞他的才能与品德。于是神宗便邀请司马光回到朝中任职。司马光他十分体会民间的疾苦,当时的朝廷漠视底层人民的生活疾苦。司马光常常直接向皇帝上书,请求皇帝能重视这些现象。然而这些都没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司马光曾为朝廷提拔了不少的人才,也没能从根本上解决宋代积贫积弱的景象。

司马光不仅在政治上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在学术上也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他为了能编著史诗大作,常常闭门不见客,日以继日地写作着。司马光为了写好这本传承历史的书籍,参考的资料多得让人瞠目结舌,仅仅所写的草稿便放满了两个房间。他前前后后用了三十年的时间编著《资治通鉴》,这本书倾注了他的所有心血。他希望这部著作能传承历史,为后人提供一些经验的参考,使得后世的发展能更加辉煌。

司马光为人诚恳,为官清廉,博学多才,他一生赢得了众多名人志士的尊重,也有着老百姓们的拥戴。在他死后,许多人都为他哀痛,甚至很多店铺都关门,为其默哀。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30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