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选自《群书治要礼记》第一集
(全文共个字,阅读需4分)
04:10《礼记》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的经典,属于“十三经”之一。我们知道中国古代的经典,它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孔老夫子教授弟子是以“六经”,那就是《诗》、《书》、《礼》、《易》、《乐》、《春秋》。因为《六经》它的文古义奥,不易通读,所以随着时代的发展,就出现了很多辅助性的读物。比如说《易》有《十翼》,《春秋》有《三传》,就是《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而《礼》也就有了《礼记》。
“六经”中的《礼》,后来称为《仪礼》,主要记载的是周代的冠礼、婚礼、丧礼、祭礼等“礼法”,也就是“仪式”,几乎不涉及仪式背后的“礼义”,也就是“礼”的原理原则。如果不了解“礼义”呢,那么这些“礼”的仪式就成了毫无价值的“虚礼”。
所以孔子的弟子,七十二个贤人,还有他的学生们在“习礼”的过程中,就撰写了大量阐发“礼”的经义的论文,总称之为“记”,属于《仪礼》的附庸。所以,《礼记》就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它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都是孔子的七十二位高徒,还有他们学生们的作品。
到了西汉的时候,传《礼记》的有两位:那就是戴德、戴圣。戴德传的85篇本称为《大戴礼记》,但是在后世流传的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就只留下了39篇,而且越来越不受重视;而由戴德的侄子戴圣所传的49篇本,称为《小戴礼记》。到东汉末年,著名的经学家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使得这个本子盛行不衰,以致后人再谈《礼记》的时候,就把《小戴礼记》称为《礼记》。
在唐朝贞观年间,孔颖达奉诏撰作《五经正义》,其中的“礼”,就用《礼记》替代了《仪礼》。从此以后,《礼记》跻身于“经”的行列,与《仪礼》的地位发生了逆转。到唐代,明经科考九经,其中也包括了《礼记》,所以《礼记》也是“九经”之一,到宋代的时候出现了“十三经”,《礼记》也在其中,成为读书人必读的经典。
--------------------正体-------------------
《禮記》是中國古代的一部重要的經典,屬於“十三經”之一。我們知道中國古代的經典,它有一個發展的過程,孔老夫子教授弟子是以“六經”,那就是《詩》、《書》、《禮》、《易》、《樂》、《春秋》。因為《六經》它的文古義奧,不易通讀,所以隨著時代的發展,就出現了很多輔助性的讀物。比如說《易》有《十翼》,《春秋》有《三傳》,就是《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而《禮》也就有了《禮記》。
“六經”中的《禮》,後來稱為《儀禮》,主要記載的是周代的冠禮、婚禮、喪禮、祭禮等“禮法”,也就是“儀式”,幾乎不涉及儀式背後的“禮義”,也就是“禮”的原理原則。如果不了解“禮義”呢,那麼這些“禮”的儀式就成了毫無價值的“虛禮”。
所以孔子的弟子,七十二個賢人,還有他的學生們在“習禮”的過程中,就撰寫了大量闡發“禮”的經義的論文,總稱之為“記”,屬於《儀禮》的附庸。所以,《禮記》就是戰國至秦漢年間儒家學者解釋說明經書《儀禮》的文章選集,它的作者不止一人,寫作時間也有先有後,其中多數篇章都是孔子的七十二位高徒,還有他們學生們的作品。
到了西漢的時候,傳《禮記》的有兩位:那就是戴德、戴聖。戴德傳的85篇本稱為《大戴禮記》,但是在後世流傳的過程中若斷若續,到唐代就只留下了39篇,而且越來越不受重視;而由戴德的侄子戴聖所傳的49篇本,稱為《小戴禮記》。到東漢末年,著名的經學家鄭玄為《小戴禮記》作了出色的注解,使得這個本子盛行不衰,以致後人再談《禮記》的時候,就把《小戴禮記》稱為《禮記》。
在唐朝貞觀年間,孔穎達奉詔撰作《五經正義》,其中的“禮”,就用《禮記》替代了《儀禮》。從此以後,《禮記》躋身於“經”的行列,與《儀禮》的地位發生了逆轉。到唐代,明經科考九經,其中也包括了《禮記》,所以《禮記》也是“九經”之一,到宋代的時候出現了“十三經”,《禮記》也在其中,成為讀書人必讀的經典。
*内容来源《群书治要》学习网*
小故事大智慧学习传统文化利己又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