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本课讲“廾”部的两个汉字:“(上甶下廾)、异”。“(上甶下廾)”字GBK字库已经不收录,所以是完全的生僻字,“异”是现代汉语常用汉字,收录在年国家语委颁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但《说文》“廾”部的“异”字并不是现代汉语我们常用的“异”字,因此,本课的重点汉字是“异”。两个字的详情如下:
1、(上甶下廾)。读音有两个:
(一)qí。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出的解释是:“(上甶下廾),举也。从廾,甶(fú,是《说文》部首)声。《春秋传》曰:‘晋人或以广坠,楚人(上甶下廾)之。黄颢说:广车陷,楚人为举之。杜林以为骐麟字。’”形声字,本义是举。这里的《春秋传》指《左传·宣公十二年》。“广”指“战车”(见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页)。
《左传》这一段描写说春秋时期战争的状况,很有意思,今本作:
“晋人或以广队不能进,楚人惎(jì)之脱扃,少进,马还,又惎之拔旆投衡,乃出。顾曰:“吾不如大国之数奔也。”
(晋楚争霸)
意思是说:(晋楚邲之战),晋国人(逃跑时),有战车陷在泥坑里不能前进,楚国人教他们抽出车前横木,没走多远,马盘旋不能前进,楚国人又教他们拔掉大旗,扔掉车辕头上的横木,这样才逃了出去。晋军转过头来说:“我们可不像大国的人有多次逃跑的经验。”依照《说文解字》所载,很可能是晋人的车陷在泥里,楚人给他们“抬”(即“举”)了出来。黄颢解说《左传》也说:兵车陷入坑内,楚人替晋人举起来。
另外,杜林认为它是骐麟的骐字。
依照甲骨文或金文字形,(上甶下廾)应该是会意字,会两手举起重物之意。如图:
(甲骨文和金文字形)
(二)bì。这个读音出自《集韵》。同“畀”。《集韵·至韵》:“畀,《说文》:‘相付与之约在阁上也。’古作(上甶下廾)。”意思是赐,赐与。就是把东西交付给别人,把东西捆绑好放在阁板上。
“(上甶下廾)”的小篆写法如图:
(上甶下廾)的小篆写法
2、异。读yì。《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异,举也。从廾,声。《虞书》:岳曰:‘异哉’”形声字。本义是举用,任用。注意,这个“异”,并不同于现代汉语简化字的“异”。这里的《虞书》指《虞书·尧典》:岳曰:“异哉!试可乃已。”意思是:四方诸侯之长(四岳)说:“举用吧!试试可以,就用他(指鲧)。”孔传称:“异,已也,退也。言余人尽已,惟鲧可试,无成乃退。”四岳推举鲧治水,因为没有其他人可推举,所以这里的“举用”是试用。
(鲧禹治水)
在本义之外,异还用同“異”,就是不同的“異”。《列子·杨朱》:“重囚累梏,何以异哉。”张湛注:“异,異也,古字。”这样同戴上刑具关进牢狱的囚犯有什么不同呢?
(找不同)
《说文解字》中另有“異”部,“異”是部首汉字。也就是说,在《说文解字》中,“异”和“異”是两个不同的字,字形不同。“异”的小篆字形如图:
(异的小篆字形)
“异”的小篆字形,象两只手举着一个“已”,“已”同“以”,意思是用,合在一起,就是“举用”的意思。而“異”的小篆字形如图:
(異的小篆字形)
它的字形象一个人双手在脸部戴面具,实际上这就是“戴”的初文(所以“戴”字左下是一个“異”,面具是身外之物,戴面具时,就放在头部,以不同面目示人,不戴时,就闲置一旁。于是也有“分开”、“不同”的意思,就是“差异”的“異”。
(戴面具的人)
并于“異”的字形解析,到“異”部本字时会详细解说。
在简化汉字时,“异”和“異”被合并成了一个“异”字。所以,我们在写“异”的繁体字时,要思考“异”字当下用在何处,字义是什么,再选择如何写它的繁体字。如果是“举用”的意思,就写作“异”,如果是“分开”的意思,就写作“異”。
(之,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版权方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