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有位国君不听忠臣谏言,大臣死后,国君

青少年白癜风治疗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yy/191120/7625544.html

大家好,我是潇禅。本期为您继续解读《春秋》,我们大家通常可能有这样的印象,古代的忠臣,或者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大臣,国君一般都会对他进行嘉奖。

当然这种情况的前提,是这位国君最起码不是一个昏君,因为也有很多情况,明明是一位忠臣,却遭到了国君的惩罚。这种国君要么是昏君,要么就是能力不足,对于忠臣的谏言不能够很好地理解。

明君贤臣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国君其实内心已经认同忠臣的谏言,但是出于面子,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比如曹操就是一位能够知错改错,但是绝不认错的国君。

下面我们要说的这位国君,面对忠诚的谏言,内心也是认同的,但是克制不了个人喜好,没有采纳忠臣的谏言,等忠臣死后,才悔不当初。

春秋鲁国的忠臣臧僖伯

臧僖伯是春秋时期的鲁国人,他的父亲是鲁国国君鲁孝公,他的儿子是臧哀伯。他的名字叫做彄,字子臧,谥僖。

臧僖伯与鲁隐公

鲁国的国君鲁隐公,是鲁孝公的孙子。鲁隐公的父亲是鲁武公。鲁武公和臧僖伯有共同的父亲鲁孝公。所以臧僖伯是鲁隐公的叔叔。

臧僖伯不仅仅是鲁隐公的叔叔,在鲁隐公以摄政王的身份继位的时候。臧僖伯是鲁隐公的大臣,也同时是鲁隐公的一位忠臣。据史料记载,臧僖伯以知书达礼而著称。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他很有学问。

因为臧僖伯很有学问,所以他也是鲁隐公的智囊。鲁隐公行为和决策,他负责给把关。国君身边能有这样一位忠诚而又有能力的大臣,其实是国君的幸运。

经世治国能臣

历史上很多国家的建立和朝代的兴盛,往往是朝中有这样一位经世治国的能臣。臧僖伯在鲁国就充当这样的角色。

忠臣的谏言

臧僖伯最著名的一次谏言,我们前文书中提到过,那就是鲁隐公要去棠地观看捕鱼。臧僖伯根据国君应遵守的礼仪,向鲁隐公谏言,不要去棠地观看捕鱼。最后鲁隐公因为太想看捕鱼了,编了个理由没有听取臧僖伯的谏言。

因为这件事,臧僖伯与鲁隐公之间有了嫌隙。鲁隐公的内心也知道自己去棠地观看捕鱼,不符合当时国君的礼仪。但是没办法个人爱好,就是想看。

棠地观鱼

臧僖伯看鲁隐公,不听取自己的谏言,一气之下也没有陪鲁隐公前去观看捕鱼,找了个理由说自己病了。至此俩人就有了嫌隙。

忠臣去世

鲁隐公去棠地观看捕鱼的事情是本年春天发生的,但是到了本年的十二月,臧僖伯去世了。当时鲁隐公与臧僖伯两个人之间由于观看捕鱼的事,闹得挺不愉快。彼此都正在气头上。要是过个一两年,可能也就都忘记前嫌了。

但是恰恰在这个时候,臧僖伯去世了,你试想鲁隐公的内心,一定是非常的懊悔。臧僖伯不仅仅是他的叔叔,还是自己的重臣,关键是他向自己谏言不去观鱼,也是为了自己好。

鲁隐公还没来得及与臧僖伯,冰释前嫌,臧僖伯就去世了,所以鲁隐公的内心不言而喻,因为鲁隐公不是昏君。去棠地观鱼也真的只是自己的爱好,用我们现在人的观念来看,一个国君有个业余爱好,算不得什么坏事。

然而当时的社会观念并不是这么认为,当时讲究的是防微杜渐。即便很小的事,如果不合符礼仪,也是不应该去做的。

鲁隐公很懊悔

冬十二月辛已,臧僖伯卒。公曰:叔父有憾于寡人,寡人弗敢忘。葬之加一等。——《春秋左传》

鲁隐公的懊悔,表现在臧僖伯去世的时候,鲁隐公说了一句话,鲁隐公说:“父对我有怨恨,我不敢忘记他的忠诚。”从这鲁隐公的这句话,就能分析出鲁隐公内心的懊悔。其实鲁隐公对于臧僖伯的谏言,内心是认可的。

对于没有听臧僖伯的谏言,内心也是知道是不应该的。或许出于放不下作为国君的面子吧,鲁隐公也没有坦诚的向臧僖伯承认自己去棠地观鱼是不对的。

臧僖伯也没有等到,鲁隐公承认错误,就这样去世了,两个人都没有了机会。鲁隐公不仅仅语言上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懊悔。

同时鲁隐公也对臧僖伯做出了补偿,那就是下命令,按照臧僖伯原有的等级加一级的葬礼来安葬臧僖伯。

我们知道春秋时期,不同阶层的葬礼是不一样的,鲁隐公自己的母亲去世,都没敢按照夫人的葬礼来下葬。这一次却破例为臧僖伯加一级来举行葬礼。由此可见鲁隐公是发自内心的想对臧僖伯做出补偿。

通过这件事,给我们的启示就是,一个人要敢于及时承认自己的错误,有了错误不可怕,改了就是进步。如果为了面子,死不承认,终将会在自己的内心,变成懊悔的情绪。最后伤害的还是自己。

文/潇禅

图/网络

参考资料/

《春秋左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332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