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滴在眉前横聚,石板从鞋底漫延,自山脚至山巅。皴裂的指节敲打身旁的岩石,对他来说,这是千百亿年前的私语,是穿越古今时空的对白。脚步停留在黑石板边,感受指尖清晰曲折的岩石纹路,他似乎触到了纺锤形的鱼身。
凭借丰富的知识和细致的观察,他确定这是一枚埋藏千古的鱼化石。
图
乐氏江油鱼
那是中国首次发现的节颈鱼目的化石。后来,这枚化石被命名为“乐氏江油鱼”。而“乐氏”正是为了纪念该枚化石的发现人——乐森璕,原重庆大学地质系主任、教授。
01
研究学术,佑启乡邦
乐森璕,字季纯,年出生于贵州贵阳,是当地望族乐氏族人。在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华家的银子,乐家的才子,唐家的顶子,高家的谷子。
乐家人才辈出,既有书画鉴赏家乐嘉荃这般雅士,也有为了解放贵州而壮烈牺牲的革命志士乐恭彦。乐森璕伯父乐嘉藻更是兼具文才与济世救国情怀,不仅是中国建筑史学的先驱,而且曾参与“公车上书”,立志在贵阳传播新思想,移除旧俗。
//
20世纪20年代,乐森璕为追求地质梦想,来到两千多公里外的北京大学,进入地质系学习。师从李四光、何杰、王烈及葛利普等教授,乐森璕潜心学习,终以优异成绩毕业。
在之后的二十年间,乐森璕潜心学术,走访各地,发表《贵阳附近之二叠纪胁形贝动物群》等文献,证明了其家乡贵州附近有晚二叠世地层,又在云贵高原、两广地区进行地层探查,为我国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作出杰出贡献。
//
转眼到了年,中国正处抗战僵持时期。乐森璕老师李四光为避战乱落脚贵阳,与其同院而居,同桌而食,一起探讨学术问题。在这期间,乐森璕更坚定了发掘矿产资源、发展地质研究的理想。他期待着地下的铁矿可以承载着火车把物资运送到前线,祈盼着暗藏的石油可以推动着汽车给各地送去粮食,渴望着漆黑的煤炭可以让工厂的烟囱冒出浓浓白雾。
同年6月,在李四光的支持下,乐森璕在贵州省建立了贵州矿产测勘团,再一次将自己的理想付诸实践,把对国家抗战的支持融进了自己的勘探研究中。
但建立测勘团只是漫漫地质勘探路上的小小起点,前方仍如被迷雾覆盖。那时地质工作缺乏经费支持,又鲜有人参与,而云贵高原地势崎岖,交通不便,又有盗匪横行。诸多恶劣条件,更使我国本不发达的地质研究雪上加霜。
可乐森璕带领团队成员,一路披荆斩棘,奔劳在贵州的山水之间,终获可观的科研成果,论文、报告、图解等达15种之多。后来,他还实测绘制了清镇等8个县的1/20万的地质图和贵阳市附近1/5万的地质图。这些成果,也为后来人们挖掘贵州矿产资源和延续地质勘探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如此丰硕的研究成果,如此显赫的学术成就,都是乐老的爱国热忱与耐心细致交织而成的锦绣。这是他研究地质造福家乡的初心,是对探索古老生物的好奇,是对人类认知边界的突破,是为时间长河留下的浪漫注解。
02
造就人才,振导社会
乐老严谨细致的态度也延续到了他教学与学术交流的生活中。
年,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办学条件极差的情况下,他毫无懈怠,注重学生学业进展。学生若缺少教材,他便亲自编写讲义,为学生打印教材,夜以继日,笔耕不辍;对于学生的论文选题、野外工作和室内研究等,乐森璕都会提供详细的指导,还反复逐字修改他们的论文,就连标点符号和参考文献的格式都不放过。认真负责的乐森璕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