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董元奔(江苏宿迁)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国民或多或少都知道一些本国的历史知识,或强或弱都具备接受历史类知识的兴趣,因而历史领域是包括百家号在内的自媒体上相对较大的创作领域。自媒体上历史题材的写作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相对轻松的戏说历史,也就是一些历史段子,其受众的知识层次处于中下层;一是相对严肃的历史评论,带有一定的学术色彩,其受众的层次处于中层以上。元奔认为,历史领域创作者可以同时写这两类历史题材文章,前一类通过文章的趣味性吸纳粉丝,后一类通过文章的知识性吸纳粉丝。
那么,一名优秀的历史领域创作者需要具备哪些基本素质呢?
首先,我们要有丰富的历史知识积累。
戏说历史是建立在我们对历史真相了如指掌的基础上的,写作历史评论当然先要熟知被评论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二十五史”是详尽的、连续不断的叙述中国历史演进的官方史书,其权威性是无可争辩的,但是我们有限的生命不可能允许我们把洋洋洒洒四千三百余万字的“二十五史”读透,即便大略读一遍“二十五史”怕是也需要十年时间的。元奔认为,“二十五史”可以作为我们查阅历史资料的工具书,而我们真正所要详细阅读的历史书应该是包括孔子的《春秋》、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南宋郑樵的《通志》、清代毕沅的《续资治通鉴》等在内的通史类简明读物,当然,作为“二十五史”之一的司马迁的《史记》也是通史类简明读物。
我们还要阅读历代史学家评论历史的一些著作,比如:阐释先秦历史的《春秋三传》、总结唐代以前中国历史得失的刘知己的《史通》、言简意赅品评历史事件的洪迈的《容斋随笔》、考辨历史真伪的清人的《十七史商榷》《二十二史考异》和《二十二史札记》、阐释《资治通鉴》的王夫之的《读通鉴论》等等。阅读这些重要的历史评论作品,我们可以加深自己对历史现象的认识。当然,在有余力的前提下,选择一些专题史、地域史、历史演义读一读也是很有必要的。专题史比如民族史、经济史、墓葬史、建筑史、服饰史、佛教史等等,地域史也就是一些重要地区的地方志,历史演义除了《三国演义》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蔡东藩所著的《中国历代通俗演义》了。阅读专题史和地域史可以夯实我们的历史知识基础,使我们的历史知识的枝枝叶叶更加丰茂;阅读演义类历史作品可以使我们轻松的掌握历史知识,但是阅读时我们要能够识别出哪些是历史真实,哪些是作者虚构的。
其次,我们要有扎实的哲学基础。
无论是戏说历史,还是写史论,我们都要从历史现象中总结出自己独到的观点。没有正确的哲学观,我们没办法形成自己的历史认知;没有系统的哲学知识积累,我们没办法把自己的历史认知系统化。我们需要掌握的哲学知识主要有两类: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一是中国传统哲学。
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部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现当代人类最正确的世界观和最科学的方法论,其物质决定性和意识能动性的观点、普遍联系的观点、质量互变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实践的观点等等无不是我们识别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的有力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非常宏富,我们是历史领域创作者,不是专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我们只需要研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简本就可以了。
作为历史领域创作者,我们所写的文章大多数是有关中国历史的,而创作和评论“二十五史”的中国古代学者无不是儒学大师,有的还具有道学、佛学修养,支撑他们创作历史著作的思想支柱就是他们心中的中国传统哲学,而我们要想很容易、很透彻的理解他们的历史著作,就要研读一批中国传统哲学著作,构建自己心中的中国传统哲学体系,使自己向古代历史类著作作者靠拢。不用说,《论语》、《孟子》、《墨子》、《道德经》、《庄子》、《荀子》等“诸子”名著是必须要读的。不用说,“北宋五子”以及南宋朱熹、明代王阳明的理学著作是必须要读的。其他需要研读的还有:梳理儒学源流的黄宗羲等人的《明儒学案》和《宋元学案》、梳理清代学术史发展脉络的梁启超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全面阐释中国思想学术发展史的张岂之主编的《中国思想学说史》等。
再次,我们要有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
鲁迅先生对司马迁《史记》的评语“史家的绝唱,无韵的离骚”一针见血的指出:历史创作者必须具备深厚的汉语言文学功底。
“二十五史”以及历史上评论“二十五史”的著作都是用文言写的,没有文言功底,我们是读不了那些著作的。尽管不少著作已经有了现代白话本,但是翻译后的白话文不能准确反映原文的意思,坚持读文言原文历史著作是非常必要的。此外,因受当时的官方干预,写在“二十五史”中的历史有时候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讹的,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散文、诗歌、小说等大量文学作品分别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丰富了、诠释了作者生前所经历的社会历史生活,其真实性甚至强于官方史书,这对于我们认识历史具有很强的借鉴作用,而没有扎实的汉语言能力,我们更是读不懂那些文学作品的。扎实的汉语言功底来自哪里呢?我们需要结合文言名篇系统学习古代汉语的语音知识、语汇知识、语法知识、修辞知识,学有余力的话还可以学一学语言学方面的常识。
作为自媒体历史领域创作者,我们读历史、学哲学、学古汉语的目的是创作,是把我们从历史现象中发现的有趣的道理和有价值的认识“物质化”,使之成为或长或短的历史类自媒体文章,这就要求我们具备文字结撰能力特别是散文甚至论文的结撰能力,因此我们需要系统学习文学理论,并在研读古今文学名篇的过程中检验和吸收文学理论,使之成为指导我们结撰历史类散文、历史类论文的理论武器。哪些文学类知识能够快速提升我们的文学创作能力呢?理论著作方面,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韩愈的“文以载道”观、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黄庭坚的“点铁成金”观、严羽的《沧浪诗话》、李渔的《闲情偶寄》、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等著作是必读的;文选方面,《诗经》“国风”中的名篇、“古诗十九首”、“建安七子”的代表作、《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唐宋八大家”散文、“公安派”散文名作、“桐城派”散文名作、“四大古典小说”、鲁迅的杂文、老舍的话剧等都是必读的。
做一名自媒体历史领域创作者,除了元奔在上文所说的具备文史哲三位一体的知识储备之外,我们还要有一些其他知识。比如:写作历史类文章,难免会遇到地理范围变化、地名变迁等问题,因此我们需要掌握一定的历史地理知识,做到准确理解每一幅历史地图以及地图上的地名;史书上的历史往往有对应的文物留下来,我们应该经常到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等大型历史类博物场馆参观文物甚至做一些笔记,以加深自己对相关历史现象的认识;许多历史现象尚待历史发掘予以证实,因此我们要跟踪当代考古方向,及时发现和掌握新的考古成果,用新的考古成果增加自己所写的历史类文章中的干货。
当然,历史领域创作者需要的这些素质不是一朝一日可以养成的,这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而且还要一边创作历史类文章,一边不断加强自己的文史哲素养。此外,作为自媒体历史领域创作者,我们还要研究自媒体及其历史题材文章受众的特点,力求使自己的历史类文章具有如下特征:篇幅长短适中,观点不偏激,行文活泼,插图贴近文本。这些也都是我们经过长期训练才能做到的。
题图:作者年在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