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体的运行强健有力,君子也应该自强不息。自古以来,天上的星体给予我们最好的想象,夸父逐日,嫦娥奔月,这些天体的参与,让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变得鲜活而永恒。
但是天上的星星数不胜数,为何只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与月亮有关?为什么没有太阳的节日或北斗的节日呢?中秋节是怎样发展的?
恒星在人类文明史扮演的角色
无论是月亮还是太阳或北斗,都受到先民的崇拜,这种崇拜甚至是跨越民族与文化的。早在古埃及时期,便有太阳神Ra的传说。古埃及人认为太阳是神圣的,我国有天狗吞月的典故,在西方也有狼人与月亮的传说。而很多民族都发现了北斗的指向作用。
早期人类认识世界的奋斗史,不如说是行星和恒星的“发迹史”。这些淳朴而富有想象力的发现,是人类第一次认识自然的痕迹。
春秋祭日月:春秋时期,春天祭日,秋天拜月
《礼记》上说:“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在诗经所记载的春秋战国时代,祭日、拜月的活动就已经存在了,而且还是帝王的“专享”,只有帝王才能够代表人间,向上天发出祝愿与请求。到了魏晋时期,不拘于时的文人,开始“仰头望明月”,开赏月风气之先。到了唐朝,史书中第一次记载“八月十五中秋节”,据说唐玄宗夜游月宫,得到了霓裳羽衣曲,这当然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
有一种说法是,八月常常被称为仲秋,因为农历中的八月处于秋天的中间,而八月十五又处在八月的中间,所以将八月十五称为中秋。但是这种说法不尽人意,因为众所周知,春天的中间是二十四气节里的春分,而秋天自然对应秋分,
一种较为合理的说法是,秋季拜月往往选在秋分,时至今日,祭月仍然是秋分的重要活动,但是有时候秋分并不一定能看到月亮。但秋分大多在农历里的八月,而八月中月亮最圆最亮的一天,就是八月十五。
七夕乞巧,中秋拜月,秋分祭月:月亮忙坏了
七夕原本是个曝晒家中物品、拜月乞巧的节日,中秋不用说,更是祭月拜月的重要节日,即将迎来的秋分,主要活动也是祭月。
与一年才被叨扰两次的屈原相比,两个月就被叨扰三次的月亮,实在是忙坏了。只有在端午或者高考的时候,我们才想起屈原,然而七月刚刚拜一次月,八月还要拜两次,这不折腾人吗?
然而还真不是折腾人。七夕拜月,求的是爱情;中秋拜月,顾的是亲情;秋分拜月,要的是丰收。
所谓心诚则灵,总不至于这么大的三件事,合起来拜一次就万事大吉了吧?
太阳一点也不闲:养活了钦天监
帝星,民间俗称紫微星,往往是皇家天文台“钦天监”监控的重点。在影视作品中,我们常常听到“帝星黯淡,将逢大变”这样的说法。其实除了帝星,还有一颗恒星,也是皇帝相当敬畏的。
古代发生日食之后,皇帝往往惶恐不安,认为是自己做的不好,要进行一系列人事调动,更有甚者,要下“罪己诏”,与太阳神拉是古埃及的最高神不同,先民对于太阳的态度比较复杂,后羿射日和夸父追日的故事,可以反映先民对太阳的复杂情节。
魏晋时期,我们已经能准确预报日食。对钦天监来说,除了制定历法指导农业生产还要监测星象,为帝王提供第一手的“天变信息”。
还有哪颗星体,能像月亮一样,一眼望见,有盈有缺,为天下人提供慰藉呢?
于是月亮成为我们对爱情海枯石烂、亲情长久相伴、未来不断丰收的愿景最好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