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恩怨在利益冲突中得到平衡
故事三十六:烛之武退秦师
城濮之战后,郑国的靠山楚国收敛了锋芒。鲁僖公三十年(前)九月甲午,晋侯与秦伯围攻郑国都城,理由是郑国对晋无礼,并且背叛与中原诸侯的盟誓,亲近楚国。
晋国的军队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氾南。郑国大夫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危险了,如果叫烛之武去见秦穆公,围攻郑国的军队一定会撤离。”郑文公听从烛之武的意见,召来烛之武。烛之武对郑文公说:“臣在年轻力壮的时候还比上别人,现在老了,更没有能耐为君办事了。”文公说:“早年我没有使用你,现在有急难才求你,这是寡人的过失。不过,郑国要是灭亡了,对你也是不利的。”烛之武答应了郑文公,当天夜晚,他把绳索绑在身上,从城墙上滑下去,到秦军营寨见到了秦穆公。他对秦伯说:“秦、晋两国的军队围攻郑国,郑国人已经知道会灭亡了;如果灭了郑国对君有利,那么就麻烦君的那些管事的人了。跨越一个国,把远方的土地作为自己领土的边界,君也知道这是做不到的。哪里用得着消灭郑国去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实力在增加,就是君的实力在削弱。倘若留下郑国,让郑国作为君东边道路上的主人,君的使节往来经过郑国,我们郑国还能提供一些旅途缺乏的物资和休息的场所,对君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况且君曾经给予过晋君好处,晋惠公许诺把焦、瑕两地送给君。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夜晚就建立了防御设施。君应该知道晋国的人德性。晋国呀,它哪有满足的时候?如果晋国把东边郑国纳入他的版图,接下来又想扩大西边的国土面积,不从秦国挖一块,到哪里去取呢?做损秦利晋的事,请君想想。”秦伯很高兴,于是与郑国盟誓,叫杞子、逢孙、杨孙协助郑国防卫,然后回国。
春梅
子犯请求文公下令追击秦军,晋文公说:“不可以这样。要不是这个人的帮助,我就没有今天。借助人家的力量成事后又忘记人家的恩德,不仁;得罪自己的朋友,不智;用混乱代替秩序不是武装斗争的目标。我们也该考虑回去了。”晋文公也撤军回国。
[胡宗高:秦、晋围郑,原因是郑“无礼于晋,且贰于楚”。无礼于晋,是郑文公缺乏政治风度所致:晋文公对郑伯不礼遇公子重耳耿耿于怀。郑国处在强大的楚国与强大的晋国之间,脚踩两只船。鲁僖公二十八年五月参加了晋文公举办的践土盟会后,仍然与楚国保持良好的外交关系。晋文公希望郑国一边倒,郑国做不到。这是贰于楚。秦对晋文公有大恩,且秦在当时诸侯国中具有较大影响力。晋文公念着秦国的恩,又念着国的力。秦、晋、郑三家恩怨与战略平衡思维决定了这场战争最终没有打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