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少人的概念里,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跟其他时代有一个本质上的区别。那就是春秋战国时代战争,其实不太主张灭国战争而是点到为止,两个诸侯相互之间打一场,打完之后只要两方取得了自己相互的目的,并且得到对方承诺就会退兵,因此在不少人眼里,春秋战国时代战争都会给人一种含情脉脉的印象。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春秋战国时代的战争并非是不灭国的,它也许具备一定程度的礼仪性,但是残酷性也同时非常强,处在这个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战争的一个转型时代。
首先很多人认为春秋战战国时代的战争不灭国,这根本上就是一个错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根据历史学家统计在西周末期全国的分封诸侯国的数量达到了多个,但到了春秋时代末期,这多个国家已经被合并到仅存三四十个国家,如果不存在灭国的话怎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反差呢,此前的九十到一百多个国家,究竟是怎么消失的呢?如果不存在灭国的话,他们总不可能是自己解体的吧。客观说其实有不少中国历史上的成语故事也可以作出典范,例如我们很多人都熟知的假途灭虢,就是指的晋国的国君利用手段一举将虞国和虢国两个国家一起消灭掉。九世之仇犹可复的故事,当然指的就是当时齐国为了报复纪国,对自己曾经国君进的谗言导致国君死亡,所以隔了九代国君后,一举将纪国灭掉。当然,最有名的莫过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一举将吴国消灭掉,这件事发生在春秋时代末期。实际上这些故事都能很好的说明春秋战国时代也是存在灭国战争的,而且战争强度远比很多人想象中的要更加剧烈。
其次,春秋至战国时代在很多人眼里所谓的礼仪性质的战役而不看重利益,其实并非是纯粹的礼仪战斗。例如郑庄公跟当时的周桓王所爆发的繻葛之战就是这样的例子,郑庄公将周桓王击败,在很多人眼里他停手可能是因为他更加尊重周王室,但其实并不是,而是因为周桓王本身在当时还有一定的号召力,而且周桓王的军队仅仅是在战场上被击败,有许多没有上战场的有生兵力还没有动用,如果当时的郑庄公没有克制住自己扩张的欲望继续向周王室进攻那么郑国此后的下场一定是非常悲惨的,郑庄公保持礼仪是更加顾及了自己国家本身的实力和所取得的现实利益作出的客观判断。
所谓的温情脉脉跟保持利益,没有什么直接关系,也不存在两者之间的什么必然联系。春秋战国时代战争,更多的是在维持表面礼仪的情况下,为自己国家可能会存在的现实利益,谋取更大突破的存在,甚至于礼仪本身也是现实利益的一部分,毕竟如果顾及礼仪,一些国家在进攻的过程中就不敢继续逾越雷池,会给他的敌对国以苟延残喘的机会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