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笔法到底是什么笔法

学历史,最重要的是读史书、读原典,而不能仅仅读后人所写的历史教科书。

因为历史教科书是他人读历史原典、研究历史而形成的个人对于历史的系统认识,这种认识是否完全正确是值得考虑的。

因此,我们学历史,探求历史的真相,就不能仅仅靠读历史教科书,而是应该自己读史书、读原典,从第一手资料获取对于历史事实的认知。

但是,要读史书、读原典,要读懂,且能辨别出何为信史,没有修辞学知识恐怕就不行了。

说到读史书、读原典,我们首先要读的肯定是《春秋》与《史记》。

《春秋》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要读懂《春秋》,读史者必须懂得孔子的“春秋笔法”。

所谓“春秋笔法”,其实就是一种修史的修辞手法,即通过曲笔表达来呈现史家真正要表达的意思。

这种曲笔表达,对人物的评价往往褒贬系于一字。

左丘明曾对孔子的“春秋笔法”有过概括:

“《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

正因为孔子的“春秋笔法”对人物的功过、是非褒贬系于一字,所以历史上才有“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的说法。

同样是以下诛上,用“杀”字,还是用“弑”字,对行为者的历史定位是完全不一样的。

用“杀”字,说明行为者的行动具有正义性,表明史家对行为者的行为持肯定认同的态度;

用“弑”字,则说明行为者的行为不具有正义性,表明史家对行为者的行为持否定谴责的态度。

得到史家的肯定认同,就是青史留名的好人;反之,则是在青史上留下骂名的乱臣贼子与坏人。

用兵打仗,也是如此。

出师与他国作战,用“讨”字,表明是正义之战;用“入”字,则表明是非正义之战,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侵略。

例如:

《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晋为伯,郑入陈,非文辞不为功。(《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这是《左传》所记孔子的一段话。

孔子说这段话的背景是,晋文公时代,郑国侵入小国陈。

当时,晋国是春秋时代的霸主(大概相当于今天的‘世界警察’美国,春秋时代先后逞强的‘春秋五霸’大抵多是这样的角色),晋国就出来干预,向郑国问罪,说你郑国怎么可以这样干,以大欺小。

这是对的,既是霸主就应该主持国际正义。

郑国虽也是当时的大国,但只能算是二流国家,如果外交上通不过晋国这一关,给个合理的说法给晋国,势必会受到晋国的干预,那么郑国自己就有危险了。

好在当时郑国名卿子产是个善于辞令的外交家,对此事巧妙地回答了晋国的质问,使郑国免于晋国的讨伐,没有在当时的国际上受到孤立。

孔子针对此事,就说了上述这段话。

这段话的意思,如果用现代大白话来说,大致是:

你有想法,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用文字将语言记录下来。你不说,谁知道你的想法见解呢?但是,说得没有文采,表达得不好,则不能流传开去,不能产生好的社会效果。

晋国为霸主,郑国入侵陈国,如果不是郑国子产对晋国的质问有巧妙的回答,那么郑国这事就有麻烦了。

孔子说这段话是有感而发,目的在于强调重视表达策略,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圆满地表达出来,力图企及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重要性。

虽然从整体上来看,孔子的这段话是赞赏子产的,但对郑国是谴责的。

因为他用了一个“入”字,表明郑国对陈国用兵的军事行为属于“侵略”的性质。

一个“入”字,就将郑国的这次军事行为作了定性,这便是典型的褒贬系于一字的“春秋笔法”。

孔子的一字见褒贬,实际上就是中国古人所讲的“炼字”,是一种修辞行为。

如果不懂修辞,就不能理解孔子对于郑国用兵陈国这一历史事件的真实态度,当然也就是没有读懂历史。

其实,孔子修《春秋》,以“春秋笔法”褒贬人物,他自己是知道后果的,所以他自己有一句话,说:

“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孔子为什么要说这句话呢?

因为每个人特别是那些有权位的人。都很在乎自己在历史上的定位。他们是流芳百世还是遗臭万年,时常决定于著史者的一字评价。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评《春秋》说:

“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

说的正是孔子“春秋笔法”的微妙高明所在。

资料:《修辞研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7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