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黄帝内经非黄帝所著,那谁最有可能

冷哥之前科普过,《黄帝内经》的作者并非是黄帝,这是那个时代文人著书的一个“臭毛病”,喜欢找“代言人”,好像只要说我写的书找“黄帝”代言了,那可信度就会高很多。

今天的代言人也可以是自己的“祖宗”

所以黄帝是那个时代很多书籍的代言人,其名下的书籍数不胜数,这方面大家可以参看我之前的科普:如果不是托名“黄帝”,《内经》还有几分可信?

目前公认的《黄帝内经》的主要内容,是汇总了先秦到两汉之间的医学总结(当然只是很少的一部分),所以作者并非一人。

但如果严格的从正史上来看,如果一定要给《黄帝内经》找作者,其实还是有迹可循的。

今天冷哥就按照正史里的记载,聊一下谁最有可能是《黄帝内经》的原作者。

说这个话题可不是真的要去考证《黄帝内经》的作者,因为这些历史记载里既存在矛盾,也有很多不合理之处,并非正经的聊《黄帝内经》的传承史。

冷哥只是想通过这个科普,告诉大家《黄帝内经》的传承历史,远比其内容更有价值得多。

田氏家族

公元前年,姜子牙辅佐周武王灭商有功,被周朝封国建邦,封地称之为“齐地”(今天的山东省境内,这就是后来的“春秋四大国”之一的——齐国。

传至齐桓公时,齐国无论是疆土面积还是人口规模,都已经是位临东海的超级大国了。齐桓公也凭借一己之力,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公元前年,齐桓公撒手人寰,偌大一个帝国失去了主心骨,必然引来小人的觊觎。

此时,在阴暗的角落里闪出一个人的身影,他早已对齐桓公不满,伺机而动,准备取而代之,这就是当时齐国著名的世家大族——田氏家族。

齐桓公死后,他的几个儿子为了争夺皇位闹得不可开交,从而引发了“五子争立”,大大削弱了皇室的势力,这就给田氏家族的介入提供了借口。

公元前年,齐景公即位,田氏家族联合了鲍氏、栾氏、高氏等家族,灭掉了当时在齐国最大的掌权派庆封家族。

最终在公元前年,田氏家族成功取代了原来的皇族,成为了齐国新的掌权者,史称——田氏代齐。

氏族取代皇族成为国家统治者,这在当时的政治社会环境下是大忌,合法性和正当性全无。

而田氏家族为了建立自己政权的合法性想了很多的办法,其中有一个,就是大量的著书立传,希望通过影响当时的社会精英,从而为自己的政权合法性背书。

除了著书,解决政权合法性的办法还有很多,例如朱棣……

如何提高自己著书立传的可信度呢?

田氏家族想了一个当时所有社会精英著书都会采用的一个办法——找代言人。

下面,有请我们今天的主角出场——《黄帝内经》正式登场。

作为当时重要的医学著作之一,田氏家族为自己所著的医书,找了“黄帝”这个形象代言人。

当然这在当时是完全合法可行的,社会精英都吃这一套。好像重要的文件要加个“红头”一样,立刻就可信度飙升。

田氏家族汇总各路医学资料的产物,《黄帝内经》就此诞生了。

刘歆刘向父子

公元前50年,西汉时期。当时的经学大家刘歆和他的儿子,同为经学家的刘向,开始编纂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目录学著作,这就是《七略》。

刘歆刘向父子两个虽是经学大家,但这爷两儿对中国历史最大的贡献,却是这套《七略》。

《七略》也就是七套书目,分别为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等七部。

秦汉时期管医术谓之为“方”,所以《方技略》就是刘歆刘向父子两编列的一套医学目录书籍。

而《黄帝内经》就被收录在了《方技略》中,位列“医家七经”之一。

这应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正史里,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了《黄帝内经》存在的记录,所以西汉这个时间点,也被标定为《黄帝内经》的诞生时间。

侍医李柱国与《灵枢》

今天的汉未央宫遗址(西安市未央区汉长安城遗址)处有两块巨大醒目的遗址纪念碑,分别写着两个名字:天禄阁,石渠阁。

这是世界历史上最早的官方图书馆,在西汉初年由鼎鼎大名的汉武帝所兴建,目的是搜集、整理和收藏各种书籍。

根据记载,在汉成帝时期,天禄阁,石渠阁共收录书籍1万3千多册。要知道那个时代可没有纸张,所收录的书籍都是以竹简或者帛书为主,1万3千多册的数量是非常惊人的。

而《七略》也被收集,藏于天禄阁之中。

毕竟是官方图书馆,那自然不能什么书看都不看就丢进去,所以一定要分门别类,对这些书籍进行校订。

而负责校订《七略》里的《方技略》的,是当时汉成帝的侍医,他的名字叫李柱国。

根据《史记》记载,李柱国校订了医经、经方共18家卷,这其中就包括了对《黄帝内经》的校注。

好死不死,赤眉军入长安城,一把大火烧了国家图书馆,包括《黄帝内经》在内的所有古籍全部焚毁,《黄帝内经》就此失传。

作为服侍皇家的医生,李柱国自然是上了起义军黑名单的。所以李柱国隐姓埋名跑到涪县(今天的四川绵阳)当了一名渔翁,故称涪翁。

李柱国是有一身医学本事的,在当地为老百姓也看了不少病,还培养了一个非常出色的学生,这就是东汉名医郭玉。

虽然《黄帝内经》在天禄阁大火中烧了干净,但作为修订者,李柱国凭借自己出色的记忆力和扎实的医学功底,利用自己的闲暇时光,写了一本叫《针经》的书,这就是《灵枢》9卷,与《素问》9卷合在一起,就是《黄帝内经》。

自此,“涪翁著针经”的典故,就这么流传下来了。

王冰与《素问》

《灵枢》在李柱国的手里流传了下来,那《黄帝内经》的另外一半,《素问》呢?

这就得等到天禄阁大火之后年的唐朝了,这时候站出来一个大牛人——王冰。

王冰是唐代著名的“运气”学家,也有说他是医学家的,但你要真的看他的著作,那真是愧对“医学”二字。

但咱们不讨论王冰的医学水平如何,但王冰这个人真的是迷恋《黄帝内经》迷到疯。

他花了整整12年的时间,找遍了当时他能够找到的所有官方的、民间的图书馆,从民间散落的各种医学书籍中,拼凑(抱歉,年的断档,我只能用“拼凑”二字)出了《黄帝内经》的《素问》。

也许是觉得自己能耐太大了,认为自己有实力有学识继续编纂《黄帝内经》,所以王冰在整理《素问》的时候,加入了大量自己的“研究成功”,将原本的《素问》9卷“扩编”成了24卷,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24卷版《素问》——《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素问》的“官方版本”。

而《灵枢》后来失传,从高丽国迎回的故事大家看我之前的科普:谢了棒子!要不是你们,今天我们就看不到《黄帝内经》了

至此,王冰版《素问》和从高丽迎回的《灵枢》,又重新组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黄帝内经》。

我们从找寻《黄帝内经》作者的这段历史过程来看,中华文化的传承虽然频繁出现波折,但冥冥之中总有人会来帮助我们传承下来这段历史记忆。

这并非是什么文化自身不灭的玄学,而是作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我们每个人心底里都对中华文明有着割不断、斩不离的那份难舍之情。

在国破家亡之时,在民族危亡之际,总会有英雄站出来,为中华文明的传承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无数这样的英雄,构成了我们中华民族渊远流长的千年古文明。

《黄帝内经》的传承历史,既是中医的发展历史,也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史。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76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