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夷狄虽然有君主,却不如诸夏没有君主。”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论语》八佾篇之五“夷狄”在古代用来泛称除华夏族以外的各部族,东方部族称夷,北方部族称狄,西方部族称戎,南方部族称蛮。“君”是君王、君主。“诸夏”是对周朝各诸侯国的总称。“亡”即无,没有。古书中“无”字大多写作“亡”。“诸夏之亡”,意谓诸夏无君主。春秋时期确实发生过无君主的事,周朝曾经5年没有天子,鲁国曾经9年没有国君。孔老夫子的这句话,实在看不出到底是在赞周朝各诸侯国呢,还是在贬。因为它历来有截然相反的两种不同解读。第一种解读:“夷狄都还有君主,不像诸夏反而连君主都没了。”意思是夷狄这些部族虽地处边远,缺少礼乐教化,却还有他们的君主,不像周朝各诸侯国,搞得目无君主,干出明目张胆的僭越篡位的事来。照此解释,孔子强调的是君臣之礼,臣子如果目中无君,那么其他什么都不足道了。看来孔子好像在说气话。第二种解读:“夷狄虽然有君主,却不如诸夏没有君主。”意思是夷狄虽有君主,却没有礼义文明,处于落后愚昧的生存状况,诸夏虽然偶尔没有君主,但礼义不废。地处中原的古人把自己视为文明开化者,特别到了周朝,形成了以礼乐制度、道德教化为核心的华夏文明繁荣局面,并以此颇感自豪。照此解释,则孔子最重视的是礼义文明,把它视为社会关系的基石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礼乐教化体现着整个社会文明发展的程度,群臣关系虽然是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但仅仅是礼的一部分,社会可以无君,却不可以无礼。所以说,夷狄还是不如诸夏。对比两种解读,前者好像情绪化的色彩更浓一点,有君与无君,偏向于以好恶的感觉来做判断,如果孔子是一个感性的人,这句话的意思就应该作如是的解读。后者呢,则更偏向基于理性的分析,其思路更为缜密,判断也更有依据,从孔子的思想观念、认知能力,以及他对春秋这一段历史所持有的立场态度来看,应该更倾向于第二种解读。虽然君臣关系在孔子心中确实是天平的重要一端,但正视现实并作理性思考,是孔子这位圣人所秉持的一贯立场。至于凡人,包括不同时期的统治者,总是各取所需,根据自己的现实需要来阐释孔子的话语。所以我们看史书,这段话该怎么讲,前人常常是各说各话,众说纷纭。对此,钱穆大师有一段比较切实的分析:“晋之南渡,北方五胡逞乱。其时学者门第鼎盛,蔑视王室,可谓有无君之意,但必严夷夏之防以自保,故多主后说。宋承晚唐五代藩镇割据之积弊,非唱尊王之义,则一统局面难保,而夷狄之侵凌可虞,故多主前说。”历史就是这样。夷狄有君,不如诸夏无君,到底是咋回事,辩来辩去,始终辩不明白。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8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