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年,周桓王受到了曲沃庄伯送的礼物,并在后来晋国大小宗之战中明确表示站在曲沃这一边。实际上,这是一个非常愚蠢的行为,原本天下诸侯是因为宗法制的限定,这才牢牢地团结在周王室的身边,但从周宣王开始,周天子屡屡破坏身为宗法制的威严,挑起各诸侯国的不满,这等于说是给自己在找麻烦。这样一来天下谁还信服周天子。周桓王周桓王派遣了两个大夫尹氏和武氏,率兵相助曲沃庄伯不说,因为有周天子的命令,所以就连当时郑国、卫国也都参杂到晋国这一池浑水之中。就这样以曲沃为主的晋国小宗,气势汹汹直逼大宗而来。晋孝侯被刺杀以后,大臣迎立晋孝侯的弟弟(一说儿子)继位,史称晋鄂侯,晋鄂侯在位仅6年,曲沃庄伯就带着诸侯大军气势汹汹的杀过来,晋国大宗根本没有足够的实力与之抗衡,况且周天子都明确表示站在曲沃庄伯一边,所以晋鄂侯一战而惨败,逃到了随邑。可能也是因为郁闷的缘故,晋鄂侯在这一年病故。曲沃代翼曲沃庄伯旗开得胜,战胜了大宗,虽然并没有彻底占领了翼城,或许晋国的百姓仍不支持曲沃庄伯取代大宗。但这次战争对晋国大宗而言,这是一次严重的削弱。不过就在曲沃庄伯满心欢喜地认为,自己下一步就可以毕其功于一役的时候,出现了问题。周桓王忽然翻脸了。那么在同一年之中,周桓王为何又突然反悔呢?其实想来,理由非常简单,周桓王帮曲沃庄伯,除了因为受了庄伯的好处,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制衡。晋国内部的混乱,对周桓王来说,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他也乐见其成,但晋鄂侯失败并去世以后,曲沃庄伯的实力日渐强大,一旦形成统一的力量,以曲沃庄伯的野心,未必不会走上另外一条扩张之路,所以周桓王并不想支持曲沃庄伯灭掉晋国大宗。已经有了一个郑国了,不能再出现第二个“郑国”。公元前年夏,曲沃庄伯得知了晋鄂侯去世,兴兵攻打翼城,但这时候周桓王派遣虢公率军攻打曲沃庄伯,曲沃庄伯不敌之下,只能狼狈逃回曲沃。周桓王找来了晋鄂侯的儿子继位,史称晋哀侯。总而言之,晋国这么一闹,大宗的实力大为削弱,而曲沃庄伯虽然惨败,但是依旧具备相当的实力,但曲沃庄伯历经两次失败,心力耗竭,2年后就去世了,其子曲沃武公继位。此时的曲沃已经历经三代,每代都励精图治,野心勃勃,意图取代大宗的位置。到了曲沃武公继位,实际上曲沃的势力已经不能被压制。晋哀侯处境艰难,虽然身为大宗,但实际上已经无力抗衡曲沃,不仅如此大宗的地盘也被曲沃压制,相比之下,晋哀侯其实可以采用多种办法抗衡曲沃。其一、上贡周天子,贿赂周桓王,毕竟曲沃庄伯可以贿赂周天子,那么身为大宗的晋哀侯应该也可以,这样可以获得周天子大义名分的支持。其二、团结盟友,派遣使者前往郑国、刑国等诸多周边国家,瓦解曲沃的势力,利用周天子的影响,将盟友牢牢地团结在身边。其三、打造精锐之师,联合各个诸侯国共同讨伐曲沃,事实上以晋国的影响力,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哪怕牺牲一点暂时的利益,只要地位仍在,国家不灭,晋哀侯就有重新翻盘的机会,不过晋哀侯却做了一个特别愚蠢的决定。陉廷之战公元前年,晋哀侯率军讨伐陉廷之地,根据地理位置来看,陉廷之地实质上也是属于晋国管辖,那么晋哀侯为何要做这些吃力不讨好的事儿呢?陉廷本身是属于晋国的一个邑不假,但实质上在春秋初期,这种类似的封邑具有相对独立的地位,本身可能是属于某一大夫的封地,本身就具备一定的实力,只是它的存在并不算国家。在春秋战国时期,类似这种具有较强实力的封邑非常多。比如商鞅变法中,商鞅率军收复河西之地,被国君赐予商於之地十五邑,这并不是简单的赐予,从后来商鞅逃亡无果,退守封邑就能看得出来,封邑本身是有邑兵的,商鞅回到封邑以后,还曾率军攻打郑县,后来是被当作谋反,战败被杀以后,尸身才处以车裂的。封邑(配图与原文内容无关)封邑的邑兵不属于国家力量,乃是私人武装。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邑兵本身也是这个国家的人,但由于封邑较强的独立性,邑兵作为武装力量,在某些特殊时候是非常具备威慑力的,甚至能同国家正规军抗衡。与陉廷相似的,实际上还有郑国的京邑,尤其是后来作为共叔段的封邑以后,作为一个国中之国,其势力疯狂暴涨也不足为奇。陉廷作为独立性较强的封邑,此前在曲沃代翼的风波之中,一直都独善其身,两不相帮,本来按照晋哀侯当初所处的局面,应该拉拢陉廷作为其强有力的臂助,但很显然,晋哀侯在心里认为,陉廷作为距离翼城太近的封邑,威胁太大,应该强行武力占据。这一战晋哀侯也的确是占了些便宜,不过也把一个原本可以争取为盟友的陉廷给推到了对立面。曲沃武公被揍以后的陉廷当即和曲沃取得了联系,两家决定联军共同对抗扩张的晋国大宗。公元年曲沃与陉廷联合出兵,攻打晋哀侯,晋哀侯不敌,晋国大宗又一次被曲沃撵出了都城,由于晋哀侯逃跑的时候被树枝勾住了衣服(也有说法是马匹被绊倒),所以被曲沃武公俘虏。对于这位原本的同宗,曲沃武公毫不客气,直接斩杀。如果说春秋时期,卫桓公是第一个被杀的国君,那么晋哀侯就是第二个。晋国大宗一部分大臣为了保住大宗的地位,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晋宗大臣栾共叔,保护晋哀侯逃走,结果在半路上被曲沃武公追上,栾共叔力战不支阵亡,晋哀侯被俘,曲沃武公直接杀死晋哀侯。晋国世系曲沃武公虽然杀死了晋哀侯,但是由于晋国臣民并不拥戴他成为国君,于是曲沃武公又退回曲沃,晋国人拥立晋哀侯之子继位,史称晋小子侯。晋小子侯继位没几年,就又被曲沃武公派韩万杀害,由于这事儿做得太过分,周桓王面子上挂不住,派虢公忌父之子虢仲率军讨伐曲沃武公。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提到的韩万,是曲沃武公的叔叔,在古代姓氏是分开的,所以这里的韩万应该是姓姬的,也因为这两战,韩万立下大功,后来被封到了韩原,所以韩万就以韩为氏,后来被封为大夫,去世以后,谥号为武,所以又称为韩武子,这个韩武子就是后来晋国六卿之一韩氏的祖先,同样也是战国时期韩国的祖先。周桓王不过,回到这一时代,曲沃武公之所以敢于这么明目张胆的刺杀国君,恐怕也是笃定了周天子绝对不敢轻举妄动,因为也就是在这一战之前两年,周桓王遇到了一件特别憋屈的事儿,直接导致了天子的威严一落千丈。春秋战国这样一个大争之世,彻底拉开了序幕。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84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