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勋找到讲春秋史的第三条路

北京看青春痘好的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ys/210117/8598820.html

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的核心典籍是《诗》《书》《礼》《易》《春秋》五经。五经之中,孔子最重视的是《春秋》,所以他说:“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春秋》三传中,《左氏传》以阐明史事为主,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贺循所谓“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是非常中肯的评价。《左传》为主体,辅以《国语》《史记》等其他传世文献以及出土文献里的补充史料,构成了叙述春秋时期历史的基本文献依据。

但是,《左传》又不只是一本史书。《左传》作为孔子“春秋讲习班”史事部分的讲义(根据《史记·十二国诸侯年表》的说法),记载了大量阐明孔子政治理念的有关天下各国内政外交的案例,虽然不像《公羊传》《穀梁传》那样细致地分析每一句、每一字的微言大义,但是其取舍、详略、评论是明显地体现了“春秋大义”的。如果套用当代的说法,《左传》不仅是一本讲事实、讲内幕、讲真相的书,更是一本讲政治、讲正气、讲大局的书。作为科举制下古代士子的必读书,《左传》里的许多故事已经不仅仅是春秋时期的具体历史记载,而且成为了具有永恒借鉴和警示功能的“政治寓言”,在古典政治教育中起着任何其他史书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目前,关于春秋史的普及白话文读本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配白话译文的《左传》全文或选段读本,一类是以贾志刚《说春秋》、龙镇《其实我们一直生活在春秋战国》为代表的“戏说”类作品。讲春秋史,还有没有第三条路?这是我一直在考虑的问题。

我从小嗜好文史,专业却选择了理科,中山大学生物化学本科,加拿大渥太华大学生物化学硕士,英国牛津大学生物化学博士,二〇〇八年回国后先后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担任科研项目主管,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担任所长秘书,上海科技大学校长办公室担任文宣主管,现在供职于上海科技大学通识教育中心,担任教学助理教授,主要讲授“中华文明通论”和“中华文明经典导读”课程。回国之后,我在一套被称为“Landmark(地标)”的国外古希腊史学经典现代读本的启发下,设计编纂了一套《左传》全文注解读本——《春秋左传精读》,试图营造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于二〇一四年正式出版。与此同时,从二〇一〇年起,我成为上海国学新知传统文化学习中心“正说春秋”《左传》读书会的领读,秉持“帮助普通人读先秦大书”的理念,带领以城市白领为主体的学友一字不漏地细读《左传》,至二〇一六年已经完成第三轮。目前,我正在多所大学和多个读书会讲解《左传》,并从二〇一六年起在上海科技大学为本科生开设《左传》导读课。

在上海科技大学

在将近十年围绕《左传》的研读、讲习和写作过程中,我有了这样一些发现和认识: 

一、《左传》中最能引起学友共鸣、让他们觉得受益匪浅的,并不是那几大战役的打打杀杀,而是国家之间、君臣之间、卿大夫之间的政治博弈和斗争,王室、诸侯国和卿大夫家族的内部治理,以及像齐桓公、晋文公、楚灵王、秦穆公、子产、晏婴、夏姬这样记载较多、形象较为丰满的历史人物。

二、学友普遍认同这样一种叙述方式:充分尊重文本,不做无根据的虚构,而是根据合理分析,把碎片化的史事衔接起来,运用合理想象补足中间的一些缺失,从而客观、清晰地揭示出历史发展的脉络和走向,从中总结国家兴衰和个人成败的经验教训。实际上,这种“正说”的方式在西方普及史学读物中是相当普遍的,我们所熟知的黄仁宇、史景迁的很多作品就是这样做的。

三、从《左传》(辅以其他文献)中可以剥离出几大块内容丰满、脉络清晰、学友反响好的“故事群”,包括齐桓、晋文称霸,郑国子产改革,晋国卿族政争,三桓分鲁,陈氏代齐,南方楚、吴、越争霸等。这几个故事群集中了读书会三轮通读实践总结的大多数精彩“段子”,同时也覆盖了春秋时期国际、国内政治的几个重要命题。

为了将《左传》及相关文献中所蕴含的中国古典政治经验和智慧介绍给更广泛的读者,我下决心做一种不同于白话译文和“戏说”的普及尝试,依循我在国学新知读书会讲解《左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正说”风格,把上面所提到的这几个故事群写成一套小书,叙述力求端正而不乏味、深入而不晦涩,每种书讲清楚一个方面,合起来又能呈现出春秋时期政治理念和实践的全貌。孔子说:“政者,正也。”本丛书取名“政说春秋”,一方面点明它脱胎于国学新知“正说春秋”《左传》读书会,另一方面强调本书“讲政治”的内容特色。

《称霸:春秋国际新秩序的建立》是这套丛书的第一种。本书围绕“称霸”这一春秋时期国际政治的关键词,详细叙述了西周灭亡、平王东迁之后,国际秩序从顶层管控缺位后的“迷茫期”,到齐国、郑国小霸中原的“探索期”,到齐桓公称霸建立中原国际秩序“新常态”,到晋文公称霸与楚成王共创天下国际秩序“制衡态”的全过程,并深入探讨了春秋霸政的历史渊源和大国称霸/争霸的动力来源,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深入细致地了解春秋早中期大国称霸/争霸的理念和实践,在头脑中建立起西周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演变为春秋时期“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动态历史图景。

在本书写作过程中,我得到了原上海图书有限公司但诚先生,中华书局上海公司贾雪飞女士,同济大学中文系、国学新知负责人徐渊先生,上海博物馆葛亮先生的无私帮助,以及夫人朴玲玲的全力支持,借此机会向各位师友和亲人表示最诚挚的感谢。我还要特别感谢香港浸会大学历史学系访问教授雷晋豪博士提供了他的专著《周道:封建时代的官道》中周道路线示意图的高清彩色原图,作为本书的地图之一。

(本文选自《称霸:春秋国际新秩序的建立》前言)

《称霸:春秋国际新秩序的建立》(全二册)

刘勋著

简体横排

32开平装

3

78.00元

目录

滑动查看本书目录

试读

郑庄公本性难移,武力伐戎讨罪

前七一四年,郑国、宋国之间刚刚达成的和解又被战争打破。郑庄公延续了前一年带领齐僖公朝见周王的势头,摇身一变成为王室尊严的坚定维护者,宣称由于宋殇公不依照西周旧制按时朝见周王,自己作为王室左卿士,依据周王的命令讨伐宋国。此次伐宋没有使宋国认罪求和,于是到了秋天,郑人派使者通告鲁国,声称依据周王命令召集诸侯讨伐宋国。到了冬天,鲁隐公和齐僖公在鲁邑会面,讨论出兵讨伐宋国的事宜。

郑庄公的这次突兀的“尊王”行动,明显又是受到了齐僖公瓦屋之盟“尊王”思路的启发。不过,郑庄公虽然披上了“尊王”的外衣,采用的手段仍然是他惯用的战争,是在继承发扬祖父郑桓公、父亲郑武公利用武力和诈谋建国的传统,“武小霸”的特色十分鲜明。不管如何,郑庄公用宋殇公不“尊王”为理由发难,又以周王之命要求齐国、鲁国出兵,使这两个认同“尊王”理念的国家无法拒绝,只好表示积极跟进。实际上,郑庄公是用武力“尊王”打碎了齐僖公用和平“尊王”获得的郑、宋和解成果,在“小霸”竞争中占了上风。

电视剧《东周列国之春秋篇》中郑庄公的形象

自从周王室衰败之后,中原诸侯逐渐意识到,他们需要一个“诸侯之长”(侯伯,也就是霸主)出来主持国际间的公共事务,维护天下的相对稳定。这个“霸主”应该遵循怎样的原则?承担哪些主要任务?这需要齐国、郑国这样有意愿、有实力的“霸主候选人”在实践中探索、总结和完善。前一年齐僖公出面调停郑、宋、卫三国争斗,实际上是明确了“霸政”的第一项主要任务——“主会”,也就是主持诸侯会盟,在会盟上通过政治手段来调解诸侯间的矛盾冲突。实际上,韦昭注解《国语·郑语》中的“小伯”(即小霸),就是“小主诸侯盟会”。

前一年齐僖公、宋殇公、卫宣公在周王畿会盟,郑庄公带着齐僖公朝见周王,同一年郑庄公又因为宋殇公不朝周王而以王命伐宋,这一系列国际政治行动可以说是明确了“霸政”的第二项主要任务——“尊王”,也就是继续尊奉周王作为天下诸侯的共主。在多年欺凌王室、四面树敌的“折腾”之后,同时也是在齐僖公瓦屋之盟大获成功的启发下,郑庄公终于意识到,周王室作为“天下共主”(至少是名义上的)的寿数还远没有到头,欺凌王室在国际上是不得人心的,对于郑国成为诸侯之长的努力只会起负面作用。与其把周王室当作对手,不如充分利用自己作为王室卿士的独特优势,打起“尊王”的旗帜,充分榨取王室残余的正当性和影响力,“挟天子以令诸侯”。

这年冬天,北戎南下入侵郑国,郑庄公率军抵抗。他对这次战役心里没底。郑庄公说:“他们是步兵,我们是车兵,担心他们会从后面突然绕到前面袭击我们。”公子突(后来的郑厉公)说:“派遣一些勇敢而不刚强的士兵去和戎人交战,这些士兵勇敢所以敢打前锋,不刚强所以不能坚持,因此在抵挡不住之后就会迅速往后撤退,从而诱敌深入而不会引起怀疑。君主您就设置三处埋伏等着。戎人轻率而不严整,贪婪而不亲近,获得胜利时互不相让,遭遇失败时各不相救。冲在前面的戎人见到获得战利品的机会,一定只顾着前进。前进而遭遇伏兵,一定会迅速奔逃。后面的戎人不救援前面的,前面的戎人就没有后继了。这样才可以得胜。”

郑庄公听从了公子突的意见,设置了前、中、后三处伏兵,而派出勇敢而不刚强的士兵引诱戎人。戎人前锋追赶败退的郑国士兵,到达郑国后伏所在地点,后伏突起,与戎人交战。戎人前锋打不过郑国后伏,回身奔逃,郑大夫祝聃率领后伏追逐戎人。此时戎人已全部冲入郑国三伏所在的地域,这时中伏突起,将戎人拦腰斩断,与前伏、后伏夹击被斩成两段的戎人,将其全歼。

自从西周建立以来,周王室作为“天下共主”履行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抵御中原周边蛮、夷、戎、狄的入侵。这些部族经济上以生产率较低的游牧狩猎为基础,文化上又不遵行中原诸侯的礼乐制度,因此入侵中原、劫掠财物就成了它们重要的经济来源。纵观西周历史,周王室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与蛮、夷、戎、狄作战,而西周灭亡、宗周地区被毁的罪魁之一也是申侯引入的犬戎。在此背景下,可以想见,中原诸侯向往的“诸侯之长”应该具备相当的军事实力,能够像当年的周王室那样独自或者组织诸侯抵御蛮、夷、戎、狄的入侵。此次郑庄公抵御北戎大获全胜,可以说是明确了“霸政”的第三项主要任务——“攘夷”。

在前一年郑国的动员下,前七一三年春正月,齐僖公、郑庄公、鲁隐公在鲁邑中丘会面,二月二十五日在鲁地邓举行盟誓,确定出兵讨伐宋国的日期。夏五月,权臣公子翚又不听鲁隐公命令,自行带领军队先与齐僖公、郑庄公会合讨伐宋国。六月,鲁隐公赶到,与齐僖公、郑庄公在宋地老桃会师。六月七日,鲁隐公在宋地菅打败宋国军队。十五日,郑国军队攻入宋邑郜。十六日,郑国将郜邑送给鲁国。二十五日,郑国军队攻入宋邑防。二十六日,郑国又将防邑送给鲁国,成为鲁国的(西)防邑。

这是郑庄公一手导演的“称霸政治秀”,可以说是明确了“霸政”的第四项主要任务——“讨罪”,也就是霸主率领同盟诸侯讨伐“有罪”的国家,迫使其改弦更张。要定国家的罪,就要有国际法。下面我们将会看到,随着国际形势的不断发展,一套具有“国际法”性质的国际公约在霸主的推动下逐渐形成。

《左传·隐公十年》记载了后来的“君子”对于郑庄公在此次讨伐宋国行动中表现的评价:“郑庄公在这件事上的做法可以说是合于正道了:根据周王的命令讨伐不到王庭朝觐的宋国,自己不贪求土地,而是拿来犒劳拥有更高周王封爵的鲁国,这是符合正道的大体了。”君子所说的“正道”,其实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霸道”。

然而,郑庄公谋求称霸的道路上不可能没有波折和挑战。前一年郑庄公以王命遍告诸侯要求出兵伐宋时,蔡国、卫国、郕国违抗王命,拒绝出兵。前七一三年秋七月五日,郑国伐宋得胜回国,还在本国国都郊外的时候,宋人、卫人突袭了郑国,随后蔡人也加入,宋、卫、蔡三国一起讨伐先前帮助郑人伐宋的戴国。八月八日,郑庄公率军从外面反包围了戴国。九日,郑庄公打败了宋、卫、蔡三国军队。据《左传·隐公十年》记载,宋人、卫人在完成了攻入郑国的主要任务之后,才派人去召集蔡人来一起讨伐弱小的戴国,让蔡人很恼怒,觉得宋、卫两国轻视自己,因此三国联军内讧不断,所以招致了失败。

九月,郑庄公率军攻入宋国以示报复。冬天,齐人、郑人攻入郕国,惩罚郕国违背王命的行为。

前七一三年可以说是“齐、郑小霸中原”元年。齐国、郑国此时都意识到了对方的实力和称霸的意愿,决定强强联手,组成一个“G2”联合体,打着“尊王”的旗号,采取了首次联合“讨罪”行动,惩戒不服王命的中原诸国,奠定了两国共同管控中原国际秩序的格局。它们用实际行动向天下宣告: 西周灭亡以来诸侯“无法无天”的局面正在被改变,一种由齐、郑两个“小霸”强国主导的、通过“尊王”“攘夷”“主会”“讨罪”等手段来维护和管控的中原国际新秩序正在形成。

活动预告

春秋晋国的改革发展之路《称霸:春秋国际新秩序的建立》讲座暨签售会活动日期:10月13日(周日)活动时间:14:00-16:00活动地点:上海古籍书店(福州路号)参与方式:长按下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