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它的曾用名更能代表这个节气,因避讳

揭露洪荒隐秘,尽在夜述封神众所周知,我们的文化太久远了,很多原始的概念经过历史浪花的洗涤,最终逐渐改变了形态,而夜述封神一直致力于还原洪荒隐秘,所以今天为大家带来“惊蛰”的内容。之前讲过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反映北半球黄赤交角及其附近一带特定地域的自然节律变化。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那么这个词究竟代表什么意思呢?惊蛰时节,春暖花开,大自然有了新的活力,谚语:“春雷响,万物长”、“惊蛰节到闻雷声,震醒蛰伏越冬虫。”这段时间有春雷,是因大地湿度渐高而促使近地面热气上升或北上的湿热空气势力较强与活动频繁所致。因此,长时间以来,人们简单粗暴地理解:惊蛰就是惊醒冬眠蛰伏的动物,从此大自然启动新一轮生长。冬眠孙思邈《千金月令》:“惊蛰日,取石灰糁门限外,可绝虫蚁。”所以这个时候有“春杀一虫,胜过夏杀一千”的说法。那么惊蛰真正来源于何处?前文讲过,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诞生的文明,由最初的春分、夏至、秋分、冬至逐渐演变为二十四个完善的节气,而“惊蛰”最初不叫惊蛰,因为惊蛰出现在汉代“文景之治”时期。王应麟所谓“改启为惊,盖避景帝讳。汉景帝原来,这个节气原名叫“启蛰”,因为避汉景帝刘启的名讳,被改为惊蛰。《春秋》:启蛰而郊,郊而后耕。《昭明文选》:孔子曰:启蛰不杀,则顺天道也。《夜谭随录》:獭食草根,冬蛰,启蛰后两腋有毒,不可食。查询《说文解字》蛰:藏也,从虫执声。所以后来有冻蛰、雷蛰、永蛰等词。而启蛰最初是针对“冬蛰”(也就是冬眠)这个现象而出现,至于是冬眠自然醒,还是被春雷炸醒,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寄怀师农》:“风高尚有南飞雁,龙伏曾无启蛰雷。”骆鹏为我们解答了,这些动物有饿醒的,更多的是被雷惊醒的。启蛰其实惊蛰、发蛰和启蛰都是一个意思,请记住我们现在习惯性叫的惊蛰原名叫”启蛰“。惊蛰之时,已是九九,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既然是春暖花开,那么在惊蛰这个节气开哪些花呢?桃花: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春天的开始棠梨:蔷薇:所以所以,不管”惊蛰“还是”启蛰“,在每年3月5.6日左右,冬眠的动物纷纷醒来,结束蛰伏,在这个春暖花开的日子里蠢蠢欲动。这就是惊蛰的确切释义。所谓的”惊蛰“,是因为气候变暖,冬蛰的动物们纷纷醒来,出门觅食开始活动的日子,当然不一定是春雷。这个节气的侧重点在”启“而不在”惊“。所以看完本文的小伙伴,你们可以大胆使用”启蛰“来装深沉了,本期内容到此结束,如果您对本文感兴趣,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97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