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五霸,许多人都会想到春秋五霸,不少人更是张口就能说出他们的身份: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也有一种说法称五霸其实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两种主张各有各的道理,谁也说服不了谁。
但其实,关于五霸的身份,总共有4种版本,其中一种大部分人都没听说过,其中人更是没有多少人知道。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昆吾氏、大彭氏、豕韦氏、齐桓公、晋文公昆吾氏即昆吾部落,是我国商朝以前的一个重要部落,传说是颛顼后裔陆终的后代,因为居住在昆吾附近,所以叫昆吾氏。昆吾氏擅长铸陶和冶炼,又因为和夏朝都是颛顼的后裔,所以非常受器重。
昆吾氏夏启继位后,曾经命令昆吾氏铸造铜器。后来在夏朝帝王仲康六年,昆吾氏被任命为诸侯之长,称夏伯。后来,昆吾氏还建立了有苏氏(大名鼎鼎的苏妲己所在的国家)、顾、董、温等国。
昆吾氏是夏朝的忠实拥趸,所以在商汤灭夏的时候,一同被消灭。
大彭氏始祖是陆终第三个儿子,封在大彭,所以称作大彭氏。夏启继位以后,命令大彭氏平定不服从其统治的诸侯叛乱。后来在夏朝少康帝的时候,封大彭氏的分支于豕韦,建立豕韦国,这就是豕韦氏。
大彭氏始祖彭祖在夏朝时期,大彭氏和豕韦氏逐渐成为东方的强大诸侯。商汤灭夏后,大彭氏和豕韦氏臣服商朝,曾经在商王的命令下讨伐并征服了邳和妩等东夷部落,为商朝开疆拓土。后来都被封为伯,大彭氏为彭伯,豕韦氏为韦伯,相继成为诸侯之长。
后来,由于大彭氏和豕韦氏实力过于强大引起了商王的忌惮,进而遭到打压,最后被商王武丁灭国。
齐桓公是公认的五霸之一。他九合诸侯,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讨伐山戎,救援燕国;帮助刑国和卫国重建,抵抗戎狄进攻;征伐楚国,会盟于召陵;平定周王室内乱,辅助周襄王登位;葵丘会盟成就霸主伟业。
齐桓公晋文公同样是公认的五霸之一。他同样提倡“尊王”的口号,平定王子带之乱,迎接周襄王复位;营救宋国;城濮之战打败楚国;恢复卫侯、曹伯之位;以周天子命令召开践土之盟,称霸中原。
昆吾氏、大彭氏、豕韦氏、齐桓公和晋文公五人被称为上古五霸,原因是他们五人都继承三王(大禹、商汤、周文王)余政,率领各方诸侯朝拜天子,兴教化,复兴中原正统,抗击蛮夷。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这是流传最广,且被大部分人所承认的五霸身份的一种说法。
齐桓公和晋文公功绩不再多说,先说秦穆公。秦穆公相继帮助晋惠公和晋文公登上晋国国君的位置。晋文公死后,秦穆公连续多次攻打晋国,试图东进,结果没有成功。于是转向西方开拓,最终接连消灭了12个西戎国家,拓土多里,因此被周襄王封为西方诸侯之长,称伯,秦国就此称霸西戎。
春秋五霸宋襄公在齐桓公死后,率领曹、卫等国平定齐国的内乱,立齐孝公为齐国国君。后来,宋襄公试图称霸。为此,擒拿滕国国君,杀鄫国国君祭拜社神,试图逼迫东夷部落归降宋国。后来在主持诸侯会盟时被楚国所擒,虽然被释放了,但宋、楚交恶,泓水交战,宋军大败,宋襄公兵败伤重而死。宋襄公也是五霸中最具争议性的一位
楚庄王,成语“一鸣惊人”的主人公。继位后,三年不鸣,后一鸣惊人,先平定楚国内乱,再灭庸国,接着北上和晋国争霸。再次期间,灭陈国,攻郑国,迫使郑国求和,在邲之战中大败晋国,将楚国势力向北方延伸,一举称霸。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这同样是广为流传的两种版本之一。
吴王阖闾任用伍子胥和孙武,振兴吴国后,先灭徐国,然后攻打楚国,击败越国,最后两次攻打楚国,攻占楚国国都郢都,迫使楚国迁都,因此称霸。
越王勾践则是在败给吴王夫差后,亲身入吴国,忍辱偷生,卧薪尝胆,最终使越国强大起来,灭亡吴国。然后和齐、晋在徐州会盟,被周天子封为“伯”,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随后,他废除邾国和卫国两国国君。
春秋五霸流传最广的版本之一这个说法把秦穆公和宋襄公踢出了五霸行列,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代替。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秦穆公和宋襄公都没有真正击败过齐、楚、晋这三个春秋大国的功绩,相反宋襄公在争霸过程中死亡,秦穆公则被晋国牢牢挡住了东进的步伐,虽有局部战役胜利,但没有根本上战胜晋国。
第二,秦穆公称霸西戎,但是秦国一向被中原之地排斥,没有被中原各国认同、会盟。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这种说法同样不被大部分人所认同。秦穆公入选的原因是他是被周天子亲自封为西方诸侯之长,也就是“伯”,也就是说周天子承认他的霸主地位。
参考:《先秦史》,吕思勉;《白虎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