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的辨伪之路盛邦和

《尚书》的辨伪之路盛邦和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作者授权儒家网发布提要:中国古代经书中,要数《尚书》命运最是跌宕,其生不久就陷入曲折离奇的“辨伪”境遇。先是遭秦火而佚失,而后分出今、古文两途及今文经时兴,此后有刘歆推崇、杜林获《漆书尚书》及“古学大兴”,最后则有阎若璩刊《尚书古文疏证》,被判为伪书。然而“定论”未定,直至今日,围绕“古文真假”,聚讼纷纭。关键词:今、古文《尚书》刘歆梅賾《尚书古文疏证》原标题:一部“至上之书”的辨伪之路

《尚书》是中国最早的历史著作,本称《书》,冠以“尚”,可作“上古”解释,是为“上古之书”,又可作“高上”解,说明《尚书》的至上地位。此书由《虞书》《夏书》《商书》《周书》组成,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

《尚书》与甲骨文、金文一起,并称查考中国文化源头的最早文献。《尚书》成于春秋战国年代,作者已不能考,分《古文尚书》[]《今文尚书》《伪古文尚书》。真《古文尚书》逸失,存世者唯《伪古文尚书》。当下通行本《尚书》,今、伪古文《尚书》合编,“真伪掺半”。[]

《尚书》命途多舛,一波三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追述《尚书》出世以来所经历的种种辨伪遭遇,探析《尚书》史学曲折变化的源流行迹。概要述之,即为:今、古文《尚书》与今文经的时兴、刘歆《古文尚书》推崇、杜林获《漆书尚书》及“古学大兴”、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近现代疑古余绪。

一、今、古文《尚书》

秦始皇三十四年(前3)焚毁六国史书民间所藏儒家典籍亦一概付之一炬,《尚书》难免,然其稍得传留,只为一位名叫伏生的书生冒着危险,私匿《尚书》于壁中。汉惠帝四年(前9),“挟书律”解除,儒家合法地位恢复,各种古代典籍被逐次搜集。文帝时,征召熟悉《尚书》的学者,于是找到伏生。[3]伏生口述《尚书》,也只得8篇,因记录时使用当时汉朝文字,故称《今文尚书》。

《今文尚书》8篇,包括:《尧典》《皋陶谟》《禹贡》《甘誓》《汤誓》《盘庚》《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牧誓》《洪范》《金縢》《大诰》《康诰》《酒诰》《梓材》《召诰》《洛诰》《多士》《无逸》《君奭》《多方》《立政》《顾命》《吕刑》《文侯之命》《费誓》《秦誓》。

继今文经行世,又有《古文尚书》武帝时自孔壁出。《汉书·艺文志》载:“《古文尚书》者,出孔子壁中。武帝末,鲁共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共王往入其宅,闻鼓琴瑟钟磬之音,于是惧乃止不坏。孔安国者,孔子后也,悉得其书,以考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安国献之。遭巫蛊事,未列于学官。”[4]

《汉书·艺文志》录《尚书》,首列“古经四十六卷”。所谓“古经”,即《古文尚书》,亦称《逸书》。《古文尚书》比《今文尚书》其内容多出十六篇,此为:舜典、汩作、九共、大禹谟、益稷、五子之歌、胤征、汤诰、咸有一德、典宝、伊训、肆命、原命、武成、旅獒、冏命。[5]

《汉书·儒林传》云:“孔氏有《古文尚书》,孔安国以今文读之,因以起其家。逸《书》得十余篇,盖《尚书》兹多于是矣。遭巫蛊,未列于学官。安国为谏大夫,授都朝尉,而司马迁亦从问故。”以上,《汉书》不厌其烦多次记载《古文尚书》来由,可见班固对这本书的重视。

班固之前,司马迁对《古文汉书》已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