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朝礼见朝代兴替春秋战国

白癜风治疗目标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41003/4487595.html

春秋战国

其中对于周天子的朝见礼仪与上篇已经介绍,在此不再赘述,但是东周时期特别是在后期周天子就是一个象征,已经不复朝见之事,自然也不存在什么礼仪,周朝开国虽然封了多个诸侯,但是到春秋时期剩下的已经不到最初的三分之一,其中诸侯势力较大的有齐、楚、晋、秦、吴、越等是为“五霸”时代后又经三族分晋形成“战国七雄”的局面。

上朝基本礼制:各诸侯国臣子见君王称谓“大(dai)王”,上殿为鸡鸣时分(早上五点左右),上殿之前小步趋行,群臣提前到大殿等候王上,武将可佩戴刀剑兵器上殿,且此时文臣没有持笏,依据各自官衔品阶站立于殿下,此时站立位置并不分文武,只是以右为上、左为下(基本是。。。为右,.。。。为左),待王上殿之后行拱手作揖礼,王还礼,群臣分别站立于大殿的两侧。退朝时须待王先退,然后大臣站立上前,面向王行礼,且待王转身走后群臣方可按照官职大小转身离去(官职小的要退开道路待官职大的走过之后才能跟着退出大殿)。

诸侯王宴请士大夫或者其他诸侯国使臣时采用的是跪坐的形式。

PS:①、此时的官职只有所谓的“王、候、将、相、士大夫”,并无品级之说;网上还有一种说法是讲士大夫上朝时要“冠配充耳”(即冠帽两侧用丝绳垂坠的两块玉),休息的时候用玉堵住耳朵,但这种佩戴应该是春秋初期诸侯朝见周天子或者鲁国的一种上朝礼仪形式,各诸侯国并没有这么繁琐的要求讲究,此时的君王对于士大夫还是比较尊敬的,“封王拜相”并不是一种空话,而是身体力行的作揖拜相,所以这个时候的士大夫中的“士”的精神最强烈的,所谓“士为知己者死”也是在这个时期最为明显;

②、此时的诸侯诸国实行的依然是殉葬制度;各国之间战争不断,民不聊生,但是这个时期思想政治文化“百家争鸣”,也是这个时期文人、谋臣最容易施展自己才华的时期。

③、凡是礼乐崩坏,君臣之礼不分或者不明、伦理道德败坏的国家或者朝代,没有那个不灭亡或者被推翻或者国君被杀的,所以看历朝历代兴衰起伏只需观其当朝时期伦理道德纲常还在、礼仪制度是否出现崩坏就知道了。

④、齐桓公-姜小白-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主要势力范围在东边(主要在山东),以“尊王攘夷”为名号九合诸侯,但是却被活活饿死,所谓“停尸不顾,束甲相攻”讲的就是齐桓公死后其五个儿子不管他们父亲的身后事而起兵相攻争夺王位的事,直到其死后六十七天,尸虫爬出了齐桓公寝宫的窗户了,才有新人国君下葬;

晋文公-重耳春秋时期第二位霸主,主要势力范围在中部(山西、河南、河北),也是一个四处流亡的公子,“退避三舍”这个成语就出自他统治时期晋国与楚国的城濮之战,当然也是因为晋文公采用周天子的分封制为以后的“三家分晋”埋下了种子;

秦穆公-嬴任好春秋时期第三位霸主,主要势力范围在西部(陕西、甘肃、宁夏),用五张羊皮换来了一代名相百里奚,“秦晋之好”讲的也是他统治时期的故事,“兼国十二,开地千里”“称霸西戎”周天子送金鼓给秦穆公,为秦后世一统华夏奠定了坚实基础。对了,伯乐相马也是秦穆公时期的故事。

楚庄王-熊旅春秋时期第四位霸主,主要势力范围在南方(湖南、湖北、四川、江西、福建),“一鸣惊人”,“官兵与周疆,问九鼎之轻重大小”就出自这位南方的霸主,楚国也是当时诸侯国中疆域面积最大的国家。

第五位霸主众说纷纭,大致上有这么几位:宋襄公、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其中宋襄公影响力颇为有限,吴王阖闾的崛起主要是针对楚国战争建立的南方势力,其最有名的当属伍子胥和孙武,所谓“一夜白头”和历史上第一个“掘坟鞭尸”的就是伍子胥,越王勾践主要在灭吴之后称霸南方,“尝便问疾”、“卧薪尝胆”讲的就是勾践被囚于吴国时的励志故事。

⑤、战国时代过于混乱,礼乐已基本不复存在,上朝更多的时候就是一个议事体制,大体上还是依制春秋时礼节,且各国之间在上朝之时也会有使臣参与,早期一般都是以站立形式上朝,到战国后期基本以跪坐形式上朝。各个时期的君王对待谋臣将士亦是不同的态度,在这个时代君王用身体力行真正的诠释了什么叫做“封侯拜相”。

这个时代孕育了儒学、道家、兵家、法家、墨家、阴阳家、纵横家等等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学派。当然这也是一个谋臣、武将英雄辈出的时代,更是一个让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生民皆苦、朝不保夕的时代。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1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