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
西周之后、战国之前的春秋时期,诸侯王不再听命于周王,一些强大的诸侯趁机发动兼并战争,逐渐强大起来,强迫其他各国承认其霸主地位。春秋五霸的出现,让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那么,春秋五霸中,是谁最早意欲一统中原,不是齐桓公、晋文公,也不是秦穆公,哪是谁呢?
1、齐桓公,尊王攘夷,诸侯会盟,只是为了邀宠周王室
齐国在今山东北部,经济富裕,地近渤海,有山海渔田之利,是东方的一个大国。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推行改革,齐国逐渐强盛。齐桓公于前年在北杏(今山东鄄城)召集宋国、陈国、蔡国、邾国四国诸侯会盟,是历史上第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当时中原华夏各诸侯苦于戎狄等部落的攻击,管仲辅佐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旗号,结盟其他诸侯,北击山戎,南伐楚国。后来,齐桓公召集诸侯国在葵丘会盟,“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周王室也派人参加,正式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齐桓公姜小白2、晋文公,会盟天下,当时也没有称霸中原的打算
在周王室内部发生混乱的时候,他也多次带领军队前去帮助,因此得到了周天子的认可,受到了诸多的赏赐。
公元前年,楚国围攻宋国都城商丘,宋国实力不敌,派人前来晋国求救。晋文公和齐国、秦国联合起来并最终取得了胜利。在这之后不久,晋文公又积极改善了与曹国、卫国之间的关系,楚国逐渐被孤立了。楚成王大怒于是率军攻打晋国。
晋文公为了暂避锋芒,也为了晋国内乱时逃亡到楚国,受到楚国的礼遇和接待,晋文公退避三舍,一直退到了城濮,不愿意与楚国交战。最后退无可退,两国的军队才避开了交锋的状态。
公元前年,晋国和楚国的军队正式开始了决战,晋国的军队采取诱敌深入的措施,使得楚国的军队陷入了重重包围之中,最终被全部歼灭,这场战争被称为城濮之战。
晋文公姬重耳从此之后,晋国的威望大大提升,晋文公还请来了周天子并召集了齐国,雄国等国的国君举行会盟,在法律上得到了周天子的认可,承认了他的霸主地位。
3、秦穆公,讨伐西戎,向西开辟千里疆土,但远在西戎,周王室也不放在眼里
秦穆公在“秦晋之好”秦晋联盟之后,急欲进兵中原。奔袭郑国被郑人识破后,途中顺道又灭了滑国,中原自危。晋襄公为了遏制秦人东进的势头,亲率先轸等人于崤山(今河南洛宁县西北)埋伏,全歼秦军。
虽然之后秦人成功复仇,但毕竟受到超级强国—晋国的压制,难以东进。秦穆公于是掉头向西发展,逐渐灭掉西方戎人所建立的12个小国。
秦穆公赢任好对秦穆公打击戎人,周王很高兴特加祝贺并赐金鼓,希望他擂鼓继续向戎人进攻;周襄王时出兵攻打函谷关以西的国家,开辟国土千余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为西方诸侯之伯,秦穆公遂称霸西戎。
4、楚庄王,问鼎中原,醉翁之意不在鼎
晋成公二年(公元前年),晋国再一次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打到了郑国的郔城。这一次,郑国选择了和谈,晋国见好就收,双方签订了和平条约。
这年春天,楚庄王出人意料地率领大军北上,讨伐居住在伊水流域的陆浑戎族。
伊水流域自古是周王室的领地。周平王东迁的年代,周朝大夫辛有办事经过伊水流域,看见当地的人民披头散发,在野外举行祭祀先祖的活动,就预言道,不出一百年,这个地方就要变成戎族人的地盘了,因为这里的人们已经放弃了周礼。到了周襄王年间,由于王室内乱,戎族多次入侵雒邑。秦、晋两国为了替王室解决这一麻烦,想出了一个“以戎制戎”的主意,于公元前年将原本居住在今天甘肃敦煌一带的陆浑戎族迁到伊水流域,使之成为王室抵御戎族入侵的一道屏障。
秦、晋两国如何诱使陆浑戎族从敦煌迁到伊水流域,史书上没有记载。陆浑戎族迁居之后,与晋国保持了相对良好的关系,也确实为周王室抵御其他戎族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以戎制戎的毛病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赶走了狼而引来了虎。随着晋国势力的衰弱,失去羁绊的陆浑戎族对周王室的威胁也日益明显,成为了王室的一块心病。
自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以来,欲成霸业的诸侯,都将讨伐“四夷”作为建功立业的重要手段。齐国曾经北御狄夷,讨伐山戎;晋国大败赤狄、白狄,俘获其部落首领;秦国则讨伐西戎,向西开辟千里疆土。而楚国,多年以来被视为蛮夷之国,是被“攘”的对象。
楚庄王熊侣到了楚庄王的年代,楚庄王认识到,如果要在中国的历史上写下光辉的一笔,就不能满足于征服陈、郑、蔡、宋几个弱国,也不能以打败晋国这样的大国为傲,而是要在“勤王”这件事上博个头彩。因此,楚庄王选择了陆浑戎族作为对象,不远千里率兵北上伊水流域,给了陆浑戎族一次出其不意的打击,算是给了周天子一份见面礼。
打败陆浑戎族之后,楚庄王意气风发,将大军带到雒邑城下,举行了一次盛大的阅兵仪式。
当时的周天子是新上任的周定王。对于楚国人的举动,他既是欣慰,又是担忧。欣慰的是楚国人千里迢迢来勤王,虽然没有彻底将陆浑戎族清除出伊水流域,但已经让王室上下感到非常满意;担忧的是楚国人历来强悍,又有南方蛮夷的野蛮习气,数万虎狼之师停驻在雒邑城外,很难说会发生什么问题。
周定王派大夫王孙满前往楚营慰劳楚庄王,并且犒赏楚国三军。
王孙满既然被称为“王孙”,自然也是王室的后裔。楚庄王用隆重的礼节接待了王孙满,酒足饭饱之后,楚庄王突然问了一个问题:“我听说当年大禹铸有九鼎,夏、商、周三代相传,以为国宝,现在收藏在雒邑的王宫之中。不知道这九鼎的形状、大小、轻重如何?请您介绍一下。”
所谓鼎,通俗地讲,就是青铜做的大煮锅,一般有三足两耳,主要用来煮肉。但是,在华夏文明中,鼎被赋予了远远超过炊具的意义,作为象征王权、君权的“礼器”而代代相传。大禹所铸的九鼎,更是象征天下九州统治权的至高礼器,在秦始皇的“玉玺”出现之前,九鼎就是当之无愧的最高权力的象征。
楚庄王问这个问题,看似勤学好问,实际上有其深意。王孙满是个八面玲珑的人物,听出了楚庄王话中有话,于是回答说:“夏、商、周三代相传的,是德,不是鼎。”先给楚庄王一记闷棍,接下来就好好教训一番楚庄王。
王孙满接着说:“当年大禹统治天下,他的后人建立夏朝,夏之‘德’方兴未艾,命九州的地方长官贡献金属,铸造了这九个大鼎,将远方山川奇异之物绘铸在鼎上。九鼎具备天下的物象,好让民众知道什么是神,什么是妖。所以华夏子民开辟疆土,进入山林河流,不畏惧种种不祥之物,也不会遇到妖魔鬼怪,因此天下和谐,承载上天的庇佑。后来夏桀昏庸无道,夏之‘德’也就此衰落,不配再拥有九鼎,所以九鼎被转移到商,承载了商朝六百余年的国运。
再后来,商纣王暴虐,导致亡国,九鼎从此被转移到我大周王朝。由此可知,只要一个国家的‘德’完美光明,九鼎再小也重如泰山;倘若一个国家的‘德’奸邪昏乱,九鼎就算再大,也轻如鸿毛。上天英明,赐福于下界,也不是无穷无尽的。当年我先君周成王将九鼎安置在王城,曾经举行隆重的卜筮,说周朝能够传三十世、七百年,这就是天命。现在周之‘德’虽然有所衰败,然而天命没有更改,九鼎的轻重,不是您所能打探的。”
问鼎中原楚庄王听了,嘿嘿干笑两声,说:“我只是好奇,只是好奇……”
大型史诗历史剧《楚汉传奇》描绘的秦灭楚之战中,楚国一代名将项燕,战死前发出“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悲壮呐喊。
秦灭之后,楚国名将项燕的孙子项羽跟随叔父项梁发动吴中起义,起兵反秦。复立楚王后,册封鲁公,后又破釜沉舟,击破章邯和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赢得巨鹿之战,率军攻破关中。
关中分封诸侯后,刘邦入关灭秦。项羽很自信一定能打败刘邦,后来鸿门宴上放走了刘邦。西楚霸王项羽与汉王刘邦争夺天下,史称楚汉之争。最终因为项羽自恃武力,刚愎自用,弑杀楚义帝,猜疑亚父范增,终为刘邦所败,历史发生根本性的转折进入了大汉帝国时代。
其实项羽也是想统一天下,关中分封天下实属无奈之举,因为诸侯联军的势力还是比较大的,如果合而攻之,项羽也不一定有胜算。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历史发展趋势中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偶然性寓于必然性之中。自东周而亡后,天下共主的分封制已经名存实亡,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封建帝国才是历史主流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