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通常被人们连起来说,原因有二,第一是因为春秋和战国都属于东周时期,第二是因为春秋战国都是诸侯国林立,互相征伐的时代。但这种说法是有失偏颇的,因为第一战国后期秦灭三国之后就灭掉了周王室,也就是说东周灭亡之后还有一段时间才进入了秦朝,所以不能把战国算入东周时期。第二是因为虽然都是诸侯国林立,但是只有战国时期才是真正的相互征伐,而在春秋仅仅是各国努力发展自身实力争当霸主,只有小规模兼并战争的时代。因此我们应该把春秋和战国分开来说。
先说春秋时期,大家都知道,西周由周武王建立,首都在西北,很难控制东方国土,于是分封了很多姬姓和姜姓的公国在东边,比如姜太公的齐、周公的鲁等诸侯国,初期确实起到了很好的拱卫中央的效果,但随着一代代传下来,亲疏关系越来越远,周王室开始进入孤家寡人的状态,直到西周最后一个王被西北犬戎杀害,中原的诸侯推举新的周王,并把首都迁到了中原地带的洛阳,当时叫洛邑。历史上称迁都以后的周朝为东周,别忘了你周王不再是自己打下江山的那种地位,而是诸侯国捧起来的,那么上下尊卑就完全调换,虽然各个诸侯国表面上依然尊周王室为天下共主,但再也没有诸侯国听从中央的号令,都各自回家准备发展自己的实力,夺取天下的实权。
当时比较大的国家有山东东部的齐国、山东西部的鲁国、河北北部的燕国、河南东部的宋国、山西南部的晋国、山西南部的秦国以及湖北地区的楚国。后来他们几个除了燕国以外轮番登场做霸主,要讲这个各国强大的原因,必要提及一下这几个国家的由来,因为他们算得上最正统、最老牌的国家。西周创建之初,周武王由于是西北出身,中原人都希望恢复商朝,于是武王决定分封自己的族人以控制东方地区,于是把当时建国功勋最大的姜太公封到了齐国,把自己最亲近的弟弟周公封到了鲁国,把另外一个亲近的弟弟召公封到了燕国,这就是周朝最早的三国诸侯国,对中原河南地区形成了包围之势。
而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继位之后,成王把自己的兄弟封到了晋国,把商朝留下的贵族封到了宋国,把也曾立过军功的芈氏封到了楚国。这样上面提到过的强国除了秦就都出现了。后来西周最后的国君被杀之后,东周的开朝国君当时就在首都,在他逃亡的过程中,一个负责为周王室养马的小官帮了周王一把,结果就被周王封到了秦国,这就是秦的由来。所以整个春秋战国时期,没有任何一个诸侯国会看得起秦国,这就直接导致了在互相攻伐的过程中,让一直默默无闻的心机婊秦国有了可乘之机。
诸国之中,威望最高的自然是齐国,无论是西周还是东周,无论后来谁做霸主,哪怕是秦国打的就剩下齐的时候,还是希望齐国能同意他们两家分别东西方。再加上齐国特别重视发展经济,在各国还没有商业意识的情况下,就已经把商业贸易变成了国之柱石,特别是由于临近海洋,海盐也就成了最主要的商品之一。后来管仲的改革更是把齐国变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商业帝国,经济实力远不是其他国家相加的总和所能比拟的,因此管仲时期的齐桓公便理所当然的作为了众望所归的春秋霸主,也就是说哪怕当时再有实力的诸侯国,也并没有想过要干掉周王室,而是把最高的荣耀定义为谁是众望所归。所以后来要是谁敢灭掉周王室的话,也就只有蛮夷才能干得出来,比如秦。
后来宋国做霸主最主要的原因不是因为国力强大,因为宋国一直是最弱的,就是因为宋国最拱卫周王室,宋王年龄也最大,所以才被推举为霸主。晋国称霸是唯一一个可以和齐国媲美的国家,因为它也是由于国力后来的强盛。
由于国力强盛成为霸主的只有三个,齐、晋、楚,由于出身低贱而被鄙视的有两个秦、楚,所以秦楚后来虽然分别称霸,但也么是暗杀、要么是威胁周王室,他俩是从来得不到其他诸侯国的承认的,特别是秦的霸主地位,向来是被质疑的,因为它后来统一六国,所以史学界有一派声音说是秦国通过改革称霸了,要不然怎么统一六国呢?但这些都是主观臆想,秦国根本没有通过会盟,也就是各诸侯国开会同意,所以关于春秋五霸一直流行着第二种说法,就是吴越替代秦楚二国。
春秋当时有二十多个国家,被灭掉的只有几个极小而且爱招惹是非的小国,所以征伐战争很少,社会虽然动荡,但也没有到民不聊生的程度,所以当时确切的说是各诸侯国的人民都在探索新的意识形态,不知道怎样才是正确的道路,于是乎,诸子百家就出现了,各种社会道路的选择性思想相继出现,这一时期是中国思想界最牛的时代。
后来齐国姓田的大臣得以上位代替姜氏统治齐国,而晋国也被三个大臣一分为三:赵魏韩。以此为标志的春秋战国分水岭就出现了。中国历史从此进入战国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