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中国从很早以前就很重视对历史事实的记录,史籍材料之丰富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而且中国的史书记录一向是言简意赅、惜字如金。往往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后面,隐藏着丰富的历史内容。关于春秋历史的著名史书《左传》几乎每句话都值得细细推敲。其中《宣公十四年》里“郑昭宋聋”的记录就引起了小编的兴趣。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春秋左传一、“郑昭宋聋”说法的来历
前年,楚庄王派文之无畏和公子冯分别出使齐国和晋国。楚庄王特意嘱咐,文之无畏不要向宋国借道,公子冯不要向郑国借道。楚庄王故意挑衅,想看看宋国和郑国有没有背楚之心。
文之无畏原来曾经得罪过宋国。宋昭公曾陪同楚穆王在孟诸打猎,因违反命令,文之无畏当众笞责宋昭公的车仆。宋国好歹也是周天子亲封的公爵,你楚国一个臣子就不把宋国国君放在眼里了。这不仅是宋昭公的耻辱,更是宋国的国耻。所以文之无畏一听楚庄王不让他借道,心知这次必死,说出一段有名的话:“郑昭宋聋,晋使不害,我则必死。”意思就是郑国人明白,宋国人糊涂,公子冯出使晋国不借道没问题,我去宋国必死。
“郑昭宋聋”的说法一直流传下来,成为一个成语,比喻情况不同。它反映了郑国和宋国不同的外交策略,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对郑宋两国人的看法。下面就简单的讲一讲郑昭是怎么个昭法,宋聋又是怎么回事。
二、“郑昭”的含义
昭,杜预解释:“明也。”意思就是郑国人对形势看得很明白,做事情比较灵活不死板。春秋小霸郑庄公在位的时候处理政事就相当灵活。周郑在繻葛交战,郑庄公率领军队打败了周、蔡、陈等诸侯联军,周桓王也被祝聃射中肩膀挂了彩。当天夜里,郑庄公就派人去周营慰问请罪,表明与周交战只是为了守卫祖宗社稷,并不是真的要反天子。周桓王得了面子,又打不过郑国,简直对郑庄公无可奈何。
繻葛之战郑国一代名臣祭仲行事也相当灵活。郑庄公死后,祭仲扶立郑昭公即位,但是宋庄公想插手郑国政治,打算支持母亲为宋女的公子突做郑国国君,于是把祭仲骗来宋国,威胁他改立公子突,不然就要他的命。祭仲知道公子突也很有能力,而母亲为邓女、曾拒绝齐国婚请的郑昭公其实缺乏诸侯支持,自己如果死在这里,对于郑国的稳定并没有太大帮助。于是他便答应了宋国人,回国后拥立公子突做了国君,即郑厉公,而郑昭公提前知道消息逃到卫国去了。但其实郑国的大权还是在祭仲手中。郑厉公设计除掉祭仲,却计谋泄露被祭仲先下手为强。祭仲将郑厉公赶出国都,又将郑昭公迎了回来。
而这一届的郑襄公在处理与大国的关系上虽然也很灵活,但却像墙头草一样,晋楚谁得势就跟谁。自晋文公践土之盟后,郑国还是比较亲近晋国的,郑襄公一开始也是坚决跟随晋国的。楚庄王两次伐郑,都赖晋国出兵相救而解困。前年,楚庄王再次伐郑,郑襄公带领军民坚守三个月,晋国援兵却迟迟不来,结果郑人就屈服了,甘愿做楚国的小弟。郑襄公开城投降,甚至“肉袒牵羊”,亲自去楚营劳军请罪。不仅如此,郑国这小弟还做得很称职。晋国的救兵姗姗来迟,和楚国在邲地进行决战,郑国转而帮助楚国把晋军击溃,成就了楚庄王的霸业,全然忘记了以前和晋国的盟誓。
楚军围郑三月三、“宋聋”是怎么回事?
这回楚庄王派文之无畏和公子冯分别出使,是邲之战后第二年,楚庄王的霸业刚刚到达顶峰,郑国此时是楚国的盟友兼小弟,巴结楚国还来不及,自然不敢对公子冯有所不敬。所以文之无畏说:“晋使不害。”但是他为什么说宋人“聋”呢?文之无畏“郑昭宋聋”的说法其实并不客观,郑国已经是楚国的盟友了,所以即使郑国像墙头草一样,你根本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又会背楚向晋,但是文之无畏还是不能在楚庄王面前说郑国的坏话,所以他说郑人明白、识大势。而宋国跟楚国关系并不那么和谐,算是敌国,所以他对宋人的评价自然带有贬义。
杜预解释:“聋,暗也。”“聋”的本义自然是听不到的意思,小编认为,“宋聋”,指的是宋国人有点顽固,你跟他说什么都没用,他们只认自己的道理。
这在宋襄公的身上其实已经表现的挺明显了。宋襄公想学齐桓公做中原霸主,公子目夷劝他:“小国争盟,祸也。”宋襄公不听。盂地之会时,公子目夷提醒襄公提防楚人不讲信义,襄公不听,坚持不带兵,结果被楚成王带兵劫持。泓水之战时,公子目夷劝他趁楚人“半渡而击”,襄公不听,一定要等对手列好阵势再出击,结果大败而回。宋襄公这么顽固,他后悔了吗?没有。宋国战败,“国人皆怨公”,宋襄公反而搬出大道理侃侃而谈。宋襄公在一定程度上就代表了宋人,他们心中有自己坚持的原则,而且相当固执。
顽固的宋襄公果然,这回让文之无畏说对了。宋国的反应和郑国那是形成鲜明对比。宋国右师华元认为,你楚臣经过我宋国却不借道,那就是把宋国当成你楚国边境之内的土地了,那其实就是把宋国当成已经灭亡的国家。我杀了楚国使臣,楚国一定会讨伐宋国,宋国一样也会被灭亡。同样是灭国,这两者并没有什么区别。于是宋国就在扬梁之堤杀了文之无畏。
楚庄王自然大怒,兴兵伐宋。宋人坚守,并派使者向晋国求援。没想到晋国竟然惧怕楚国兵威,不敢出兵,只是派了一个叫解扬的人去给宋人带话,让他们坚守城池不要投降,晋国援军马上就到。这是什么操作?坑小弟也不带这样的。不过宋国人相信了,而且一直坚守到最后,从前年9月楚军包围宋都直到前年5月,宋人坚守了九个月。城内已经“析骨而炊,易子而食”了。而楚军也被折磨的没有战斗意志了,粮草也不够吃了。最终楚宋两国达成和解,楚军退兵。这就是春秋著名的楚围宋睢阳之战。
楚庄王围宋四、小国的辛酸,实力才是一切
郑国和宋国为什么处事风格如此不同?小编认为,这大概跟两个国家的历史传统有关系。郑国立国较晚,而且是从镐京那边迁徙过来,通过贿赂虢、郐两国才得到立足之地。要在他人的地盘上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太死板是难以发展的,所以郑国人养成了比较圆滑灵活的行事风格。而宋国本是殷商后裔,又是周天子所封的一等公爵,时刻牢记祖先的荣耀并期望有一天能恢复之。所以宋人这个族群有强烈的自我认同感和自尊心,他们的精神是高傲的。
可能有些人喜欢郑人的灵活,有些人却认同宋人的固执。其实不管郑昭也好,宋聋也罢,郑人三月而降与宋人九月而和,结果并无太大不同,郑宋两国最终都免不了在大国争霸的夹缝中艰难的生存。郑昭宋聋的背后,是春秋争霸格局之下小国的辛酸和无奈。就像齐桓公依靠信义而九合诸侯,楚国依靠武力而称霸,最根本的还是得凭借强大的国家实力。在春秋战国这个弱肉强食的大争乱世,实力才是第一位的。
晋楚争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