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的锦囊妙计春秋时代里,晋楚城濮

「一石二鸟」比喻做一事却能获得两种效益,不仅事半功倍,有时更有意外收获。僖公二十八年(B.C.)《左传》记载春秋时代第一场大规模会战——晋、楚城濮之战,诸国的许多举措便是善用「一石二鸟」之计。

晋文公于鲁僖公二十四年(B.C.)即位为君,翌年即出兵勤王,为周襄王解决王室内乱。周天子为此将现今河南省黄河以北、中条山以南,春秋时期称为「南阳」的广大区域封予晋文公。南阳成为晋国出入中原的孔道,更为尔后百余年的霸业奠定稳固基础。鲁僖公二十八年(B.C.)春季,晋军再度出击,征讨对向正是在晋文公出奔期间,曾对其极为无礼的曹国。

当时曹共公听闻晋文公肋骨异于常人,是连成一片的「骈胁」,所以趁晋文公沐浴时,想证实传言是否属实。孰料东窗事发,让晋文公怒不可抑,扬言必报此仇。果然晋文公整军经武后,在其即位第五年兴兵来讨。

其实晋国伐曹之由除晋文公私人恩怨外,还有更重要的目的。是时南方楚国势力已跨过淮水抵达黄河,楚成王方与卫国结为亲家,曹国刚成为楚之盟国。卫国地处现今河北省南部与河南省东北部,曹国则在今山东省西部,二国已近在主要疆域位于今日山西省中南部的晋国肘腋。楚国扩张势力,对晋之威胁与日俱增。鲁僖公也听命于楚,派遣大夫公子买率兵戍守卫国,可见鲁国也向楚国靠拢。

幸好此时位于卫、曹之间,地处今日河南省东部的宋国与晋友好,否则晋文公处境将更为艰困。正因宋与晋交好,所以楚成王联合其盟国陈、蔡、郑、许包围宋国,决意拿下亲晋的宋国,欲藉此稳固在北方的影响力。此时齐国因齐桓公卒后,诸公子争立为君,已自顾不暇而难以抗衡楚国。

若中原东部的鲁、卫、曹、宋为楚掌控,晋国必遭孤立而难以南渡黄河与楚争霸。宋国遭大军包围,已遣大夫来晋告急。晋国大夫狐偃建议晋文公,如果讨伐曹、卫,楚师必救之,如此可解宋国之围。

读者应已察觉,狐偃此计不就是传统三十六计里的「围魏救赵」吗?的确「围魏救赵」之计早在春秋已被创发,不必待至战国才见使用。

晋文公伐曹须向卫国借道,也藉此试探卫成公的态度。果然卫国断然拒绝,晋师只好取道南河津口渡过黄河。虽然路程有些波折,但确定卫国立场已倒向楚国。晋文公当年从狄回返中原的第一站即是卫国,当时国君卫文公对他也不甚礼遇。既然卫、楚已成亲家,正好新仇旧恨一次解决,也算是「一石二鸟」。

晋师渡河后,先伐曹而后取卫,又与齐侯相约于敛盂会盟。上文已述齐国内部并不稳定,此时晋师势如破竹侵曹伐卫,想必已让齐国君臣颇为震撼。与其和晋国为敌,不如和也是齐桓公女婿的晋文公结盟;如此一来既能免遭兵燹,又可稍稍拉抬齐国声势,也是「一石二鸟」之计,因此齐侯允诺与晋会盟。

卫文公见苗头不对,本欲参与晋、齐敛盂之盟,却遭晋文公一口回绝。卫文公想回头依附楚国,但卫国国人不从此令,驱逐卫文公以求取悦晋国,卫文公只好暂居卫邑襄牛稍避风头。

楚国接获晋师攻卫消息,曾出兵相援,却遭晋师击退。鲁僖公发现晋师实力不容小觑,齐国既与其联盟,况且晋近楚远,若与楚国合作而晋师来犯,楚军定然远水救不了近火。于是鲁僖公当机立断,杀害戍守卫国的大夫公子买以取悦晋国;又向楚国解释杀公子买之由,是他未完成戍守任务而先行返国。

鲁僖公这招「一石二鸟」,既向晋国输诚,又不至于当下与楚国撕破脸。笔者推测鲁僖公应已预料晋、楚必将一战,即使不在此年也指日可待。无论此战结果孰胜孰败,鲁国皆保留转圜空间。待晋、楚分出高下,鲁国再与胜者继续合作。

晋国攻曹都时曾遭遇顽强抵抗,曹人将晋师阵亡士卒曝尸城上,让晋文公担忧影响军心。晋国「舆人」此时献上一计,建议可「舍于墓」。春秋时代部队出征,国家乃征发役人负责后勤运输与庶务。「役人」又分「舆人」与「筑者」、「城者」二种类群,「舆人」主要是推挽载运后勤物资的牛车,「筑者」、「城者」则担任修筑营垒的工作。

「役人」是「国人」中符合服徭役资格者,犹如今日所谓役男。「国人」是人身隶属国君或国家的自由民,介于贵族与奴隶之间。国人拥有相对的人身自由,春秋早期对国君废立、施政意见仍有一定影响力。

所以上文提及卫文公欲与楚国结盟时,卫国国人反对此令而驱逐卫君,国人的政治参与权由此可见一斑。此外,国人也存在有勇有谋之辈,如上文所言晋国舆人向晋文公提出建议,以及鲁国国人曹刿的例子,皆足证实笔者之论。

舆人建议晋文公舍于墓,意指径将晋师驻扎在曹都城外墓地。既然曹人将晋国阵亡将士曝尸城头,便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让曹国先人受晋师践踏之辱。晋文公同意此议,立即转移师旅在墓区上扎营。曹人在城上看得一清二楚,恐惧之余乃将晋人之尸装入棺木送还大营。晋师趁曹人惊惶未定时发动一波猛攻,终于顺利入城受降。晋文公接纳舆人建言,一则该计确实能让晋师打破困境,一则又可体现其宽阔胸襟,无疑又是「一石二鸟」。

此外,舆人之谋既可让曹人惊恐,动摇其坚守城池之心;又迫使曹国奉还晋人之尸,使晋师军心大振,最后一举攻下曹都,此又为「一石二鸟」之举。

春秋时代国际局势诡谲莫测,胜负兴衰往往在转瞬之间。「一石二鸟」之计常见《左传》,是古人惯用谋略。吾人处世接物或可多思此策,若能利己利人,也能营造双赢的局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3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