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的故事30齐桓五贤之隰朋和宾

齐桓五贤——隰朋

隰(xí)朋(?~前),姜姓,出身于齐国公族。春秋时期著名的齐国大夫,朋氏鼻祖。他是齐庄公曾孙。(齐庄公?~前,名吕购,齐国第12任国君,在位64年。吕购晚年基本使齐国处于小霸的地位,为齐僖公13任主盟诸侯、齐襄公14任灭纪国报哀公被烹之仇、齐桓公15任九合诸侯,打下政治和经济基础。吕购算得上是齐国霸业的奠基者,是齐国历史上的一位中兴之主)与管仲、鲍叔牙、甯戚、宾须无等四人,共同辅佐齐桓公,使齐国大治。

隰朋曾率军会合秦军安定晋国的内乱,拥立晋惠公。(姬夷吾,晋文公重耳的弟弟,前年-前年在位。公元前年,在秦穆公的帮助下继位。晋惠公继位后,背信弃义,诛杀大臣,国人都很不顺服)管仲病重时荐他自代,与管仲同年死。

隰朋的才智过人

隰朋出身于齐国公族,自幼接受了优良的教育,从而知书达理,聪敏大方,再加上他的口才很好,办事周到细致,所以特别擅长待人接物。

在史籍《史记·楚世家》中记载了晋国叔向(杨舌肸[xī])对当时政治势利的分析:“齐桓,卫姬之子也,有宠于僖公,有鲍叔牙、宾须无、隰朋以为辅,有莒、卫以为外主,有国、高以为内主。从善如流、施惠不倦,有国,不亦宜乎?”由此看来,隰朋很早就是公子小白的私党一族。

(羊舌肸,姬姓,字叔向叔响\叔誉;因食邑在杨今山西洪洞东南,又称杨肸。晋国大夫、政治家,与郑国的子产、齐国的晏婴齐名。羊舌肸博学多识,善于言辞,曾参与主持晋国外交。在政治上提倡提倡尊贤使能,重其才而不重其貌;有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对晋国、楚国等的政治形势进行过深刻分析;对春秋以来“礼治”的败坏深为痛惜,主张教化为主、刑法为辅;为人正直,因在裁断案件不偏袒其弟,被孔子称赞为“古之遗直”。在哲学上,强调退让、务德,反对争先、聚敛,认为柔能胜刚,与老子的观点有相通之处。)

姜小白成功登上君位成为齐桓公后,励精图治、选贤任能,隰朋更是他身边的得力干将,是其统治集团的重要成员,被后世史书称誉为“齐桓五贤”之一。

在史籍《管子·小匡》中记载,齐桓公继位后,不计一箭之仇,起用管仲为相。管仲在为齐桓公分析朝堂上各位大夫的特长和优点时,是这样评价隰朋的:“升降揖[yī]让,进退闲习,辩辞之刚柔,臣不如隰朋,请立为大行。”意思是说,举动讲规范、进退合礼节、言辞刚柔相济,我不如隰朋,请任命他为大行,负责外交。

据《韩非子·说林上》载,隰朋随齐桓公、管仲率兵北伐孤竹(今河北卢龙南),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时已是冬天,回国途径沙漠时迷了路。这时,管仲说:“老马的智慧是可以利用的。”于是放开老马,人跟随着它们,终于找到了回去的路。(老马识途的故事)

大军行至山中,一时寻不到水源,非常着急。隰朋对大家说:“蚂蚁冬天居于山之阳面,夏天居于山之阴面。(如果)蚁穴有一寸高的话,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会有水。因为蚂蚁近水而居,顺着蚁穴挖下去,必能得到水。”于是兵士们找蚁穴挖掘,果然得到水源。

凭借管仲的精明通达和隰朋的聪明才智,碰到他们所不知道的事,通过老马和蚂蚁找到了解决办法。在大军缺水之际,隰朋巧妙地借用蚂蚁的生存本性来探掘水源,将动物的自然之性利用于人的特定目的,表现了他高超的智慧和天才。

隰朋的外交智慧

管仲对隰朋的外交才能有着极高的赞誉。

“大行”即外交大臣,这是非常重要的职位。当时周室衰微,天下纷乱,齐国欲称霸就必须担当起“尊王攘夷”的重任,赢得周王朝的信赖,并在各诸侯国中树立起自己的威信。因此,齐国的对外政策、外交活动的成功与否,对霸业的取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后来的事实证明,隰朋十分胜任“大行”之职,成为春秋时期重要的外交大臣。

隰朋对齐国外交政策的制定,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齐桓公也十分尊重他的意见,曾对管仲、隰朋二人言道:“孤之闻二子之言也,耳加聪而视加明,于孤不敢独听之,荐之先祖。”

隰朋在齐国的外交方面还做了大量实际的工作,贡献巨大,多次见于《春秋左传》的记载,其中最令人称道的是平晋之乱。

齐桓公三十五年(前),齐桓公召集葵丘之盟后不久,晋献公病逝,晋国发生内乱(奚齐、夷吾、重耳三子的君位交替),隰朋统率诸侯联军平定了晋国之乱,与秦穆公之军共纳晋公子姬夷吾于国,是为晋惠公。第二年农历四月,隰朋作为诸侯联军的统帅,又与周王室的代表周公忌父及大夫王子党共同为晋惠公举行了确立典礼。

隰朋还代表齐国主持了晋国与戎狄之间的谈判,以抵御威胁中原的外来侵迫。在史籍《左传·僖公十二年》中这样记载:“王以戎难故,讨王子带。秋,王子带奔齐。冬,齐侯使管夷吾平戎于王,使隰朋平戎于晋。”意思是说,周平王因为戎人的祸难缘故,攻打王子带。这年秋天,王子带逃奔齐国。冬天,齐桓公派管仲让戎人与周王讲和,派隰朋让戎人与晋国讲和。隰朋又会合诸侯筑城于缘陵(春秋杞国都,今山东昌乐县东南),把备受荆楚淮夷侵迫的杞国迁至那里安置。这些都充分显示了齐国的实力,巩固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王子带之乱,改天要单独写)

管仲与隰朋之殇

齐桓公好内,宫中女子甚多,竖刁自刑而为桓公管理后宫,深得恒公的信任,可谓近臣。易牙则以烹调技艺得到桓公喜爱,易牙烹其子而献给桓公,桓公从此认为易牙爱君主超过其子,而深得信任。如果从桓公七年管仲和桓公对话中提到易牙算起的话(说明那时候易牙已经有了话语权),到桓公三十八年,易牙在朝已三十多年了。

管仲去世前后,桓公对竖刁、易牙非常信任。根据《史记·齐太公世家》所载,管仲生病,桓公与管仲商讨接替管仲职位的人选,桓公觉得易牙、开方、竖刁最为合适。又据《韩非子·十过》记,桓公提出接任管仲的人选是鲍叔牙、竖刁、卫公子开方、易牙四人。

桓公虽然信任竖刁、卫公子开方、易牙,但他们的地位均不如管仲。而总揽齐国朝政的管仲认为,最适合的接替他的人选,不是鲍叔牙,不是竖刁等人,而是隰朋。

对隰朋最了解,对他的评价也最全面公允的,莫过于管仲。

据史籍《管子·戒篇》中记载,管仲病重,齐桓公前去探视,询问万一其病不治,谁是接受相职的最佳人选。管仲答道:“隰朋可以,隰朋的为人,眼光远大而能虚心下问。其志也,愧不若黄帝,而哀莫若己者。以善胜人,不一定能服人;以善陶冶人,没有不服之人。对于国政该不管的不管,对于家事不必知的不知,举重而若轻。这只有隰朋能够做到。且隰朋的为人,在家不忘公务,在公门不忘家事;侍君无二心,也不忘自身;用齐国的货币救济过路的难民,受惠者却不知道是他做的。隰朋是大仁大德之人。我认为能根据变化的形势与百姓共荣辱,然后能使国家长治久安的,还是隰朋啊。”

但是管仲又接着感叹说:“天之生(隰)朋,以为夷吾舌也。其身死,舌焉得生哉?”预言了隰朋也将不久于人世,随己而亡,不能久理齐政,所以哀叹不已。此事,发生在齐桓公四十年(前年),管仲去世前一年的时间。

隰朋继任后,管仲仍在病中,桓公四十一年(前年),管仲去世,十个月后,隰朋也离世。齐桓公大恸[tòng]!

鲍叔牙与隰朋之谏

鲍叔牙是公子小白的老师,帮助小白登上了王位,又是大夫。《小匡》云“鲍叔牙为大谏”,大谏为官名,其职责是向桓公提出谏议。鲍叔牙一直是齐桓公非常信任的人物,在管仲晚年生病去世之前,桓公就曾希望鲍叔牙接替管仲。隰朋经常在桓公左右,提出谏议,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并在管仲生病期间和去世之后,协助齐桓公管理朝政。

根据《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帛书》(五)云,管仲去世前后,“或以竖刁与易牙为相,二人也,朋党群兽,娄朋取与”。(这里的“相”应为辅佐之意,并非后世的“相”职)易牙、竖刁朋党群与,惟利是视,鲍叔牙、隰朋作为正直的官员,自然不会坐视不管。

据《春秋左传》,齐桓公在位四十三年,共发生七次日食。最后一次为齐桓公四十一年,黎明前日食。《上博简》(五)云“日既”,“既”一般解释为日全食或月全食。但“既”的含义甚广,这里应当包括所有的日食和月食,并不仅是日月全食。据杨伯峻考证,这次日食,在“四时四十一分”。

日食发生时,鲍叔牙和隰朋两位大夫,对竖刁、易牙的危害性已经有所认识。他们借助日食这种天象,对桓公讽谏。指出竖刁、易牙“不以邦家为事,从公之所欲更",且“今竖刁匹夫,而欲知万乘之邦而贵尹,其为灾也深矣;易牙人之邪者而食人,其为不仁厚矣。”

鲍叔牙、隰朋的谏议,使桓公改变对竖刁、易牙的偏爱,决定任用贤臣。管仲在临终之前,也曾劝诫桓公驱逐竖刁、易牙之徒。管仲说,竖刁不爱惜自己的身体,易牙不疼爱自己的孩子,不符合人性,“将安能爱君?君必去之”。桓公终于痛下决心,驱逐竖刁、易牙。根据史料,管仲去世不久,桓公将易牙、竖刁、堂巫、公子开方去职。

这两次谏议,使桓公痛下决心,将竖刁、易牙驱逐。齐桓公惟礼是用,以治国安民为旨归,发布各种命令,整顿祭祀典礼,施行利民政策,修道路,通津梁,简文云:“重命九月除路,十月而徒梁成,一之日而车梁成。”进行各种设施的建设,取得重大的成效,且“是岁也,晋人伐齐,既至齐地,晋邦有乱,师乃归”。

桓公听取了鲍叔牙、隰朋、管仲的谏议,政治上取得了惊人的效果,但这一时间非常短暂。大约隰朋去世后不久,桓公又把竖刁、易牙召回来,《吕氏春秋》日“皆复召而反”,因为缺少了易牙的烹调,桓公“食不甘”;缺少竖刁的管理,桓公后宫不治,故《管子·小称》中,桓公曰:“嗟,圣人固有悖乎?’乃复。”

隰朋与管仲已经去世,朝廷缺乏强有力的人物支撑,竖刁、易牙诸人本来颇受桓公的信任,重新得到任用,自不可免。重新回来的竖刁、易牙,利用齐桓公的信任,掌握了齐国的权力。他们见桓公老衰,无贤人相助,为己之利,围困桓公,谋立新王。桓公诸子在竖刁、易牙、公子开方协助之下,争夺王位,齐国政局混乱,国家走向衰败。

鲍叔牙、隰朋较早看清竖刁、易牙的面目,说明其危害,谏议桓公,可谓卓识。简文补充了鲍叔牙和隰朋的资料,使研究者对桓公朝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齐桓五贤——宾须无

宾须(胥)无(前~前),桓公时期齐国大夫。其为史书记载的宾氏最早一人,现被宾氏后人尊为宾氏始祖。宾须无、管仲、隰朋、鲍叔牙、甯戚五人为齐国“五贤人”。在齐国,“五贤人”皆直接听命于国君,对国君负责,故“五贤人”当属位列三公。其事迹主要见于《左传·昭公十三年》、《史记·齐太公世家》、《管子》之《大匡》、《小匡》、《戒》、《小问》等。

宾须(胥)无早在公子小白流落在外时,就与鲍叔、隰朋一起辅佐小白。

《史记·楚世家》载叔向(晋国大夫)分析齐桓公即位原因时说道:“齐桓,卫姬之子也,有宠于厘公。有叔牙、宾须无、隰朋以为辅,有莒、卫以为外主,有高、国以为内主。从善如流,施惠不倦。有国,不亦宜乎。”可见,宾须无早在齐桓公即位之前,就与鲍叔牙、隰朋一样,已经是桓公的主要辅佐。

管仲任齐相之后推荐宾须(胥)无为五官之一,任大司理。《管子·小匡》载,管仲推荐宾须无时说:“决狱折中,不杀不辜,不诬无罪,臣不如宾须无。”由此可见宾须无的性格特点:他善于审狱断案,明于是非,宽厚仁慈,不滥杀无辜,不冤屈无罪,所以管仲推荐他为大司理。

《管子·小问》载,桓公称霸后想进一步成就王业,他就此事问管仲,管仲不答,让他问鲍叔;桓公问鲍叔,鲍叔又不答,让他问宾须无。桓公问宾须无,宾须无回答说:“古之王者,其君丰,其臣杀。今君之臣丰。”古代之成王者,其君主德望高,其臣德望低,而桓公却正相反。

在管仲与鲍叔不便于直言的情况下,宾须无直截了当地指出了桓公难以称王的原因,这反映了宾须无性格的另一方面:即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坦率敢言。

《国语·齐语》载,桓公“唯能用管夷吾、宁戚、隰朋、宾须无、鲍叔牙之属而伯功立”。

《说苑·尊贤》说:“春秋之时,天子微弱,诸侯力政,皆叛不朝;众暴寡,强劫弱;南夷与北狄交侵,中国之不绝若线。桓公于是用管仲、鲍叔、隰朋、宾须无、宁戚,三存亡国,一继绝世,救中国,攘戎狄,卒胁荆蛮,以尊周室,霸诸侯。”

《新序·杂事第四》载,晋平公问叔向,当年齐桓公称霸,是臣之力还是君之力,叔向说:“管仲善制割,隰朋善削缝,宾须无善纯缘,桓公知衣而已,亦其臣之力也。”由此可见宾须无对桓公称霸发挥了重要作用。

宾须(胥)无其后有名宾媚人者(即国佐?—前,一称国武子、宾媚人。春秋齐国大夫,事顷公、灵公。齐顷公十年前,晋、齐的鞍之战,齐败于晋,他代表齐国与晋议和,表示如不许和即收合余众,背城一战,晋遂允和。灵公初年,两次参与诸侯会盟,从晋讨曹、伐郑。齐灵公八年前,齐国内乱,他杀大夫庆克,据谷今山东东阿叛齐,次年为灵公派华免所杀。青铜器有“国差”通“佐”字),官至齐国大夫,为齐国称霸作出重要贡献。

END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33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