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无私既是最高贵的品德,又是生活的

中华传统文化,流传下来很多文化瑰宝,成语就是其一。每个成语都是特定文化体系中提纲挈领之论说,富有价值观和方法论的涵义。

汉语成语的“大公无私”,现在已成为要求领导者和管理者必备的道德素质和职业操守。人我兼顾,扩然无私,是之谓公。蔽于私我,不能大公,是之谓私。

只有大公无私,方能天下为公,公而忘私;只有大公无私,方能公是公非,公事公办;只有大公无私,方能克己为公,而廉洁奉公。

这一汉语成语,出自汉代马融所著的《忠经·天地神明》,原文为:“忠者中也,至公无私。”

“至公”,就是大公。“公”之为义,一是公平,亦即是对人一视同仁,均平普遍;一是公正,亦即是坚持原则,公正不阿。公与私相对而言,公则无私,无私则公。

从人生价值观上言,大公无私,既是人生修为上的大格局、大气魄,又是人生自得的高品位、高素养,还是人生道术的大手笔、大智慧。

从人生方法论上言,只有大公无私,方能有尽己性命的自得其所,参赞化育;只有大公无私,方能有尊德乐义的忠诚于己,待人如亲;只有大公无私,方能有得人多助的事半功倍,功成名遂。

大公无私,体现了人生修为的大格局、大气魄。

在中华古代文化的语境中,大公无私之道德,既以大道或天地的至大存在者为人格效法的德性,又以圣人的伟大品德作为人伦之极致。前者为人性的大格局,后者为人生的大气魄。

在《老子》中,绝对存在者“大道”,具有“容乃公,公乃全”的质性,对待万物一视同仁。大道之性,蕴藏在天地化育万物上,是降甘露自均平。大公无私者,以天下人之功为功,而不贪功其功。

在儒家思想中,“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论语·泰伯》)天之博大,在于“小德川流,大德敦化”(《中庸》)。大公无私,就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心性廓然大公,故能裁成辅相天下而各得其所。

在早期法家思想中,认为“天公平而无私,故美恶莫不覆;地公平而无私,故小大莫不载。”(《管子·形势解》)公平无私,则贤不肖莫不用。参于天地之无私,故能德善无弃人。“风雨至公而无私,所行无常乡,人虽遇漂濡而莫之怨也。”至公无私与、无私罚,故人虽受其灾害而莫怨之。此在政治上就是依法为治的大公无私。

从人性大格局上言,是仁者与万物为一体,以天下为一家,中国为一人。在效法大道和天地大公无私之道德中,就有了莅临天下之博大胸襟和仁爱情怀,内圣而外王。圣人“与天地参”(《中庸》),参赞万物之化育。圣人法天合德,覆载万民而兼有之,烛临万族而事使之。

从人生大气魄上言,是有志于道者,以天下为己任,以宇宙内事为己分内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尚书·洪范》)大公无私,必然公平而无遗弃,公正而不偏倚,就能无遗善隐奸,而刑赏信必公正。

大公无私,体现了人生自得的高品位、高素养。

无私之品德,乃为克己之私。私出自情欲、情感,公则出自本性、道德。大公者,方能无私欲而通天下之欲,无私情而情顺天下之情。

大公无私之德,在于体认天地之大德,而成为自己内心的人格高品位、道德高素质。“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奉斯三者以劳天下,此之谓三无私。”(《礼记·仲尼闲居》)圣人有“三无私”,就能“参于天地”,与天地合德,日月合明,四时合序,无私而善利之,以劳天下。

大公无私之德,在道家的价值中是人格高品位的德真、道德高素质的公正。“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天地岂私贫我哉?”(《庄子·大宗师》)天地无私覆载,则无私富人,也无私贫人,公平均普。

大公无私之德,在法家的价值中是人格高品位的公道中正、道德高素质的正直无私。圣人之所以“法天合德,象地无亲”(《管子·版法解》),就在于天覆而无外,其德无不施;地载而无弃,故莫不生殖。“法天合德”,兼覆之而天下受命;“象地无亲”,兼载之则诸生皆养。“参于日月”,就在于无私而兼照之,则美恶不隐。

大公无私的人格高品位、道德高素质,在杂家的价值中是:“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吕氏春秋·去私》)天人合一,则人格效法天道之品格。

大公无私,在政治中乃为可贵之品德,也是施行政治必备的职业素质。在上者不公,则在下者不忠。领导者外贤而偏举,则员工必争职而妒贤。管理者心胸宽广,不恤亲疏,无论贵贱,公正无私,则大家信服,而奉公无怨无悔。

对于领导者和管理者来说,就要有公心而无私求,有公与而无私惠,有公怒而无私怨,有公用而无私费,有公差而无私使。反之,有私求则伤清廉,有私惠则伤公正,有私费则伤制度,有私怨则伤德行,有私使则伤正义。

管理的大公无私,就在于命令非是自以为是,刚愎自用,而在于循事物之性而为义。古人“廓然大公,物来顺应”的思想,就在于因物以应物,而无不当其理则。圣人之喜怒,是“在物不在己”。“在物”,则喜怒当其理;“在己”,则喜怒任意放肆。

大公无私,体现了人生道术的大手笔、大智慧。

大公无私,既然人格的高贵修养、道德可贵品质,又是安身立命、明哲保身的大手笔、大智慧。从谋生的大手笔上言,己在天下中,谋求天下安方能己安;从存身的大智慧上言,非有大公无私则无以得人、远怨、免患。

至公者,有大我而无私我。修养至公之德,非是否定小我的合理之私。在一视同仁中,自能兼顾自己合理之欲求。做事出于公心,就会正确看待集体的利益,而不假公济私、损公肥私,真正做到大公无私、公而忘私。

大公无私,则仁。待人出于公心,就会设身处地考虑别人的正当欲求,不强人所难、损人利己,真正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见利思义,既求己之正当利益,又思人之合理利益,在互利中合作,在兼利中各得其所。

见得思义,是己欲得则思人之得,追求公平之利益。自己当得的,也希望别人当得。在共赢中合作,在双赢中各得其所。仁者爱人,爱人而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人一旦有了大公无私之心,则心地宽而站位高,胸襟广而思虑全,待人诚而处事公,原则立而威信生。以此管理人,则人信服,不令而行;以之干事业,则人才聚,功成名遂。

大公无私之品德,还是领导者和管理者树立权威、确立威信所必备的职业素质要求。犹如“天不言而信,神不怒而威”一样,领导者和管理者真诚故能信,无私故能威。

中华文明五千年,历经沧桑而绵延不绝,已充分证明中华传统文化的顽强生命力,和迎接各种挑战的开拓能力。这一文化内涵,既本自“学·思·观”的探求真理而来,又呈现着“学·思·观”的理性自觉和开放思维。让我们齐心协力地一道投入“文化自信”的时代洪流之中,为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冷静的思考,清醒的应对,果敢的斗争,无愧的付出。坚信“文化自信”,践行“文化自信”,中华民族一定能够实现伟大复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3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