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去图书馆的时候会发现,基本所有的书都有一个编号,而摆放位置相近的书不仅内容有很强的关联性,编号往往也非常相近。这就使得在查询某些书的时候往往能精确到某一书架的某一格,甚至是第几本。
这就是所谓的图书分类,看似简单,这里面可有着大学问,并且由此衍生出了“目录学”。
不同于如今以字母、数字等来分类,古时候采用的分类方式就繁琐得多,其中流传下来最为稳定的就是“经史子集”四类书目。
因为古籍的分类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现在还找不到更有效的办法来重新归类,所以仍沿用“经史子集”的分类法。
看似是很基础的知识,但有些专业学者一不小心的话同样会在这里面“翻船”。
“经史子集”分类法的由来及发展过程
“经史子集”的分类方法出现时间比较晚,是在唐代才正式使用的。自魏征编纂《隋书·经籍志》明确使用该种分类之后,后来的图书一直沿用,在清代《四库全书》编纂的时候依然没有改变。
《隋书·经籍志》和《汉书·艺文志》都是文献学中重要的书目,这一类书只负责给书籍进行分类,基本上不收录内容,其后注明书籍的基本信息以及流传状况,即使是一些已经散轶的书籍同样会被记录在案。
所以,如何给这些书籍分门别类就是一件很细致的工作。
在“经史子集”产生之前,也有几种分类方法。
比如先秦时期孔子就曾经给儒家经典分为“六经”,汉代刘歆、刘向父子作过《七略》,除了概括性的“辑略”之外也是分为六类。
到了晋代,荀勖将“六分”改为“四分”,直接用“甲乙丙丁”命名,这才确立了“四分法”的格式。
而当时的“四分法”不仅在类别的名称上和“经史子集”不同,书籍的具体分类也有所不同,现在所见到的“归类”是经过不断调整之后才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经史子集”一般都包括哪些内容呢?
所谓“经”“经”主要是指儒家经典,凡是有关儒家经典的著作几乎都被归入“经”中,其原意还是从孔子所分的“六经”而来。包括像“四书五经”的原文,以及后人对这些书的注疏,其中还包括小学著作。
而在这些类别之下,还有更为细致的划分。
比如说,关于《尚书》的内容有今文和古文的区别,关于《诗经》的内容又有韩诗、毛诗的区分。
小学著作主要和十三经之一的《尔雅》有关,分为字书、训诂和韵书三种,像小时候背诵的《千字文》就在经部。
所谓“史”“史”,顾名思义,是所有关于“历史类”著作的集合,但是其中不包括野史杂文。“史部”中的“杂史”一类,指的是《战国策》这样的书籍。
不仅后人撰写的史书归为“史”类,用于研究历史的“史料”也在其中,比如奏章、诏令等;而目录学著作,比如之前提到的《经籍志》、《艺文志》也是被归入“史”部的。
这一类别还包括“地理志”、“时令”以及“职官”方面的记载,比如《水经注》、《大唐西域记》、《徐霞客游记》等等都被收入其中。
所谓“子”这里的“子”指的就是“诸子”,他们的著作基本上都被收入这一类别里。
比如法家的《商君书》、《韩非子》;道家的《道德经》、《庄子》等。儒家也有著作在“子”部,比如《曾子》、《朱子语类》、《晏子春秋》等等。
不仅仅有这些思想类的著作,像农业技术方面的《齐民要术》、天文历法数术方面的《九章算术》、医学中的《本草纲目》,甚至是一些小说,比如《世说新语》等等,都属此类。
所以,“子部”可以理解为那些不能被收入“经”、“史”的实用类书籍,内容非常庞杂,数量也很多。
所谓“集”虽然“子”部内容庞杂,数量繁多,但如果和“集”部比起来,那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集”也是顾名思义,除了儒家、诸子等作品之外的各种文集都属于这一类别,比如《楚辞》、《文选》等等作品集,如《白氏长庆集》等个人诗文汇编而成的别集。
除此之外,宗教类的图书也被归入了“集”类,比如“道藏”、“佛经”;还有一些文学评论类的著作,也在其中。
作家众多,选本众多,所以就导致了“集”类非常的庞杂。
有一个类型的作品需要特殊对待
了解了具体的内容,那么思考一个问题,“乐谱”应该被分在“经史子集”中的哪一类里?
“乐谱”和史书没什么太大关联,所以肯定不会被归入“史”部。剩下的“经”、“子”、“集”三部,是哪一种呢?
或许有人会认为,“乐谱”是记载乐器弹奏内容的作品,应该和诸子一样,被归入“子”部;或者是属于个人的作品,应该被归入“集”部。
曾经有一个教授出版了一部“文献学”的著作,在讲述这些常识的时候就将“乐谱”划入到了“集”部之中。
这就是我们开始提到的,即使是一些专业的学者在一不小心的情况下也会“阴沟里翻船”。
“乐谱”是被归入“经”部的。
或许有人会问,这种作品和儒家经典也扯不上什么关系,演奏乐器的人多是伶工,为什么会被放入“经”部呢?
我们今天常说“四书五经”,其实孔子是分出了“六经”的,除了“五经”中《诗》、《书》、《礼》、《易》、《春秋》之外,还有一部《乐经》。
《乐经》因为失传了,所以后世基本上就称“五经”。
关于《乐经》的内容,至今已经没有人知晓了,也有人认为“乐经”本来就没有实实在在的作品,只是孔子用以教导弟子的工具,以“音乐”进行引导是当时很常见的教育手段。
但是,“六经”就是“六经”,不能因为其中《乐经》失传就将其剔除出去,所以就需要一些关于“音乐”的内容来填补这项空白。
于是,不仅仅那些讲述音乐艺术本身的著作被收入,具体的乐谱一类的作品也同样被纳入“经”部之中。
所以说,不要小看给书籍分类这门技术,浩如烟海的典籍中能将其分门别类,丝毫不乱,这是个技术活,就像今天图书馆、档案馆一类的地方,其工作和此类似,都是非常重要且繁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