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谋略奇书智囊故事诸葛亮的执政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这件事也体现了诸葛亮有错必罚、执政严厉的一面。

但也有人批评诸葛亮太严了,为啥不多搞点赦免之类的举措来笼络人心呢?

在《智囊》一书中就记载了诸葛亮对于这种质疑的回答,他说:“治理天下是靠大德,而不靠小恩小惠。因此西汉丞相匡衡(小时候“凿壁偷光”的那位)、东汉大司马吴汉治国就不愿意实行赦免。”

为了进一步说服质疑的人,诸葛亮还把过世的刘备都搬出来了:“先帝也曾说过:‘我曾与道德大家陈元方、经学大师郑康成(郑玄)交往,从他们的言谈中,可知道治理乱世的道理,但他们从没谈及赦免也是治国之道。像刘景升(刘表)父子年年都大赦罪犯,对治理国家有什么好处呢?’”

诸葛亮的这种说法虽然暂时堵住了质疑人的嘴,但还是没办法改变别人的思想。

诸葛亮死后,费祎主政时,就采用了宽仁姑息的政策,蜀国因此削弱不振。

对此,《智囊》的作者冯梦龙评论说:

春秋时期郑国的执政者子产跟他的继任者太叔说:“只有最具仁德的人,才能用宽厚来让民众服从;其次就只能用下猛药了。就像大火,人看了就害怕,因此很少人被烧死;看起来平静的水塘,人们喜欢靠近嬉戏,却经常淹死人。因此用宽厚治国很难。”

太叔不信、执政时不忍心用严刑峻法,治国以宽。因此郑国盗匪猖獗,太叔非常后悔。

孔子说:“执政过于宽容民众就容易轻慢,这时就要用严厉手段来纠正;过于严厉民众又会变得像废人一样,这时就要用宽厚的政策来激励他们。用宽厚来调和严厉,用严厉弥补宽厚,才能政通人和。”

像商鞅一样,对乱扔垃圾的人上刑,这样就太过严苛了;梁武帝看见执行死刑,就流着泪释放犯人,这样又太过宽容。

《论语》有“赦小过”的说法,《春秋》曾嘲讽放纵重罪的人。结合起来看,才能明白和谐施政的道理。

有言诸葛丞相惜赦者。亮答曰:“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故匡衡、吴汉不愿为赦。先帝亦言:吾周旋陈元方、郑康成间,每见启告,治乱之道悉矣,曾不及赦也。若刘景升父子岁岁赦宥,何益于治乎?”及费祎为政,始事姑息,蜀遂以削。[评]子产谓子太叔曰:“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太叔为政,不忍猛而宽。于是郑国多盗,太叔悔之。仲尼曰:“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商君刑及弃灰,过于猛者也;梁武见死刑辄涕泣而纵之,过于宽者也。《论语》,《春秋》讥肆大眚。合之,得政之和矣。

赦免这种事,以前是作为一种统治者笼络人心的手段来使用的。

南北朝时,东魏权臣高欢在临死前将大将慕容绍宗下狱,然后嘱咐儿子高洋继位再把慕容放出来,这样慕容绍宗就对高洋感恩戴德、忠心耿耿,为高洋建立北齐立下了汗马功劳。

诸葛亮不用这种手段,不仅仅是他说的“治理国家不靠赦免这种小手段”,还有一个说不出口的原因就是他不想变成一个曹操那样的权臣。

诸葛亮对自己的定位很清楚,尽管刘备临终前跟他说:“如果刘禅不行,你可以取代他。”但诸葛亮一直还是恪守做臣子的本分,如果他实行赦免,那么民众感恩戴德的就是他而不是国君刘禅,这种“僭越”之举,诸葛亮是万万不肯去做的。

至于费祎执政以宽,其实也不算错。

当时蜀国因诸葛亮六出祁山,军事上耗费过大,造成百姓不堪重负、民生凋敝,再不休养生息,蜀国经济立马就要崩溃了。所以,简单地把蜀国国力削弱的原因怪在“为政始事姑息”上是不对的。

所以,冯梦龙借孔子的话提出“宽猛相济”确实很有见地,符合咱们现在的辩证主义观——古人的智慧,也是很超前的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4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