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七贤其实既非七人也无竹,到底是谁

北京中科刘云涛 http://m.jpm.cn/article-89116-1.html
作者:常志梅都说魏晋风流,而竹林七贤是其一面精神旗帜,被后人神话般膜拜。“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竹林七贤,对中国古代的文化、艺术与思想,都产生过大而深刻的影响,青史留芳。民间流传,他们或仕或隐,仕隐兼得;或愚或智,大智若愚;或嗔或怒,不形于色;或爱或憎,爱憎分明。无论喜悦与痛苦,无论反抗与纠结,都保有一份人格的魅力与尊严。他们逍遥着人文精神,诗意着自由,彰显“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一、竹林七贤是几个人?竹林七贤,是几个人?似乎这是一个浅显的认知,也是大家都接受的常识。然而,严格意上说:“是也不是!”说“是”,是因为这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这七个人分别是嵇康(《世说新语》中说: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阮籍、山涛、刘伶、向秀、阮咸、王戎。竹林七贤,以嵇康、阮籍与山涛为首,其中的阮咸是阮籍的侄子。从中可以看出,“七贤”是两代人。(嵇康)七人已经来历清晰,为什么又说“不是”呢?探起源头,最早是以年长的嵇康、阮籍与山涛结伴“竹林之游”,开始并不是这七个人,当时随游的还有嵇康的好朋友吕安。这个吕安,是嵇康的挚友,他与嵇康的关系远比王戎等人更亲密。随着交往,与山涛、向秀关系也非同一般,在这些人中颇有声望与地位。还有一个叫袁准,字孝尼,陈郡扶乐(今河南扶乐)人,亦当时名士。此人与嵇康、阮籍等人多有往来。其中比较有名的还有嵇康的兄长嵇喜、嵇康的朋友阮侃、阮种等人。所以不一定是七个。二、竹林七贤谁命的名?史学大家陈寅恪先生给出解释:《论语宪问》中说: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报,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矣!”孔子称“贤者”“七人”,便被后世定名“竹林七贤”,也仅是一个概数。《三国志王粲传》注引东晋孙盛《魏氏春秋》说:“(嵇)康寓居河内之山阳县,与之游者,未尝见其喜愠之色。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南向秀、籍兄子咸、琅琊王戎、沛人刘伶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这段资料告诉我们:这七个人以嵇康为首,常在嵇康居住的河内山阳县(今河南省修武县)一个叫“竹林”的地方雅集。东晋隐士、又是当时名画家戴逵,与嵇康是同乡,特意写了一篇《竹林七贤论》,让“竹林七贤”之名得以广泛流传。《世说新语》的作者、南朝刘宋时人刘义庆,多记“魏晋”间事,书中收录了许多“七贤”的轶事,他说:“陈留阮籍、谯国嵇康、河内山涛年皆相比,康年省亚之。预此契者,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琊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因此,这个松散的文人圈子,他们本身也没有喊出什么“七贤”之类的口号,而是后人加上的。三、“竹林”是什么地方?是否有竹子成林?“竹林”是以嵇康为首的几个人常常聚会的地方,其地在“河内之山阳县”,有专家考证,即今天河南修武县云台山一带,是当年嵇康隐居的地方。“七贤”前修饰“竹林”,这是一个真实的地名还是一种文化符号?留意这“七贤”的诗文,几乎没有提到“竹子”,假如当时他们聚会就在竹林间,不能不对竹子产生“感情”,就是家在山阳的嵇康,我们从他的诗文中几乎找不到“竹子”的字眼。嵇康去世后,他的挚交向秀写了一篇纪念嵇康的文章《思旧赋》,写到山阳旧居的情况,也没有说到竹子。由之,“竹林七贤”是后来的人们赋予的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概念,和现实中自然界竹林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竹子,挺直、秀雅,坦然如豪迈的男人,潇洒如伟岸的君子。刚直不阿,不亢不卑,“枝横云梦,叶拍苍天,及凌云处尚虚心。”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化身。于是,后人以“竹林”喻“七贤”,象征一种风骨与倾慕。常志梅,甘肃临夏人,喜欢音乐、文学。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767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