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代由于进士难考,考中的人都比较有才学,做官升迁的希望也大,因此唐代人们特别看重进士。有些人虽然做到了宰相,但由于不是进士出身,自已总觉得是一大遗憾。
也因此唐代有很多诗是关于描写诗人落第之后的所见所感,从这些诗歌中大抵能窥探到诗人当时的心情。
今天要提到的诗人徐夤(yín),在唐代的名声并不很大。他所处的时代并不是唐诗盛行的时期,而是在唐末和五代交替时候。他博学多才,擅长写赋,是这个时期著名的文学家。
然而,他却屡次参加进士考试都不中,到唐末方得以“榜上有名”。梁开平元年(公元年)再试进士,终中第一名。
荐福寺位于西安城南门外约三华里,唐末昭宗时,徐夤因考试落第,烦闷无聊中经常来到荐福寺塔院游玩。
后来他曾写有一首七律,追述当年荐福寺南院的景色和自己的感慨。
《忆荐福寺南院》
忆昔长安落第春,佛宫南院独游频。
灯前不动惟金像,壁上曾题尽古人。
鶗鴂声中双阙雨,牡丹花际六街尘。
啼猿溪上将归去,合问升平诣秉钧。
这首诗的意思是回想起我在长安考试落第的那个春天,经常一个人去荐福寺南院游玩。长明灯前不动的只有贴金的佛像,在荐福寺壁上题名的尽是前辈人物。杜鹃声中,迷蒙细雨润湿了宫外双阙的檐瓦。牡丹盛开的季节,赏花买花的人群车马使长安城内黄尘滚滚。我在回到有啼猿的溪边去隐居之前,曾专门问大臣,何时才能天下太平啊!考中进士在唐代是很重大的事情,每年发榜时,无数人会赶来看榜,我们可以再看看徐夤的这首诗:
《放榜日》
喧喧车马欲朝天,人探东堂榜已悬。
万里便随金鹭鹭,三台仍借玉连钱。
花浮酒影形霞烂,日照衫光瑞色鲜。
十二街前楼阁上,卷帘谁不看神仙。
唐代新考取的进士,照例会在曲江池游宴,并到慈恩寺塔(今大雁塔)下题名留念,当时这是一件极为荣耀的事情。
由这首诗可以看出唐代对进士的重视,连皇亲贵戚、达官贵人们都纷纷赶来看榜。人们把新进士看得像神仙一样。他们衣服上的阳光也像是吉祥如意。新考中的进士们得意欢乐的心情是可以想象的。
春秋不负韶华,经过几番失败,受尽世人嘲讽刘夤终握繁华,以榜首姿态傲立文坛,可以想象当时诗人那种兴奋过后又释然的心态。
正如中唐时诗人孟郊,一生穷愁濂倒,到四十六岁时才中进士。当时那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更是无数学子的终极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