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记载有误,黄帝并不姓公孙甲骨文或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正规的吗 https://m.39.net/disease/a_x4i2zos.html

作为中国的人文初祖,黄帝一生留下了很多传奇,但也留下无数谜团,其中之一是黄帝的姓氏。

根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没有说黄帝姓姬。《史记·索引》记载,黄帝“本姓公孙,长居姬水,因改姓姬”,由于住在轩辕之丘,于是就以轩辕为名号,因此黄帝姓名应该叫姬轩辕或公孙轩辕。千百年来,世人对此深信不疑,但随着甲骨文的研究深入,“公”与“孙”字的意思演变逐渐浮出水面,人们发现黄帝不可能姓公孙。

春秋战国公孙本义

春秋时期,各国诸侯不论爵位大小,多喜欢称“公”,诸侯王的家族被称之为“公族”,比如齐国姜子牙的后人就统称为“公族”。按照周朝制度,国君一般由嫡长子继位,即位前称之为太子,其他的儿子便特称为公子,公子的儿子则特称公孙。因此,在等级森严的周朝社会里,“公子”有着特别的含义,不可能像一样后世随便称呼某人为“公子”。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公孙的后裔子孙中,有许多人就以身份称谓“公孙”为姓氏,称之为“公孙氏”,因此复姓“公孙”并非一族一姓的后人。史籍《通志》记载:“公孙氏,春秋时诸侯之孙,亦以为氏者,曰公孙氏,皆贵族之称。或跟黄帝姓公孙,因以为氏。”史籍《广韵》中记载:“古封公之后,皆自称公孙,故其姓多,非一族也。”也就是说,黄帝的“公孙”姓氏,肯定不可能特指诸侯之孙的意思。

不过,《通志》中提到的“或跟黄帝姓公孙,因以为氏”如何理解呢?笔者认为,《通志》作者认为黄帝的“公孙”应有另外含义,因为恰好与春秋“公孙”——诸侯之孙的字面意思重合,所以才会说“或跟黄帝姓公孙”。

所谓“公孙”,字面上的意思无非三种:一是公族之孙,二是公爵之孙,三是被称为“公”的重臣之孙。随着时代变化,拥有这个身份的人逐渐以此为姓氏,于是才有了“公孙”姓。“公族之孙”衍生出公孙姓,这是史书明确记载的,而后两种没有相关记载,但存在这些可能,黄帝祖先是公爵或担任“公”职务的重臣,后代以身份得公孙姓,那么黄帝公孙姓会不会源于后两种呢?

我们都知道,语言文字的演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尽管少数汉字的古今含义可能截然相反,但多数汉字的古今含义都有一定的联系。因此,欲要搞清楚黄帝姓氏公孙的含义,有必要在迄今发现的最系统、最成熟的汉字——甲骨文中寻找线索。

甲骨文中的公与孙

先来看一看“孙”字,甲骨文中孙字(见下图),像一个小人连着类似束丝的形状,字形非常形象,由一个人衍生出子女,本义与今天一样,都是代表子之子,但商朝时还没有引申为泛指孙子以后的各代,又引申指跟孙子同辈的亲属。因此,黄帝姓氏公孙之中的“孙”,应该还是代表“子之子”的孙子含义。

甲骨文中的公字(见下图),上“八”下“口”,合而为公,后来下面的“口”部逐渐演化为“厶”部。“公”字究竟始于何时,是不是殷人所造,本义是什么,如今已经难以考证,但根据甲骨文卜辞来看,商朝时期的“公”字有两种含义。

首先,对已故祖先的尊称,这个用途沿袭至今。西周青铜“利簋”上的金文记载:“辛未,王才阑师,易有司利金,作檀公宝尊彝”,作器者“利”纪念祖先“檀公”,其中的“公”是尊称。如今,去世长辈墓碑上一般都会先“某某公”,这是从上古沿袭下来的用法。

其次,逐渐引申为公共,清华大学教授李学勤等编撰的《字源》记载,甲骨文中有“公宫”之称,其实就是指公共之宫,一般指供奉祖先神灵的神庙。

总之,甲骨文中的公与孙各有独自的含义,两个字没有联系在一起,也不太好联系在一起,从甲骨文来看商朝还没有产生“公孙”概念,可以推断黄帝姓氏公孙不可能存在。不过,甲骨文是祭祀卜辞的文献,只是商朝典籍的一小部分,甲骨文中没有记载不代表不存在。而通过周初“公”字概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测商朝末期公字含义,弥补甲骨文的缺陷。

西周之初公字概念

西周初年,“公”字含义有三种:一是王朝三公,二是周王室与诸侯的祖先,三是公共之意。后两者延续了甲骨文的记载,接下来重点讲述“三公”,与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商周有没有公爵。

《尚书·周官》记载:“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官不必备,惟其人。”周武王时期的三公是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姜子牙),因此周初时期就已有三公。那么,商朝晚期有没有可能已经设立了三公,或一个重要职位“公”呢?其实,如果商朝有如此重要职位,那么其人必然会参与祭祀问卜,甲骨文中也就会体现出来,因此“三公”应该是周朝创立,但商朝晚期时“公”的含义可能又有引申。由此可见,黄帝姓氏公孙的含义,不可能是“类似担任三公这种职位的重臣之孙”。

黄帝姓氏公孙的含义,既不是诸侯之孙,也不是“公”之重臣之孙,那么会不会是公爵之孙,故而以此为姓?甲骨文记载,商朝爵位系统是侯、甸、男、卫、邦伯,没有“公爵”一说。周朝时期,战国《孟子·万章下》记载有天子、公、侯、伯、子、男六等爵位,但西周青铜铭文显示,西周并没有公爵这一爵位。

以召公家族称呼为例,梁山七器中的伯宪鼎铭文“扬侯休、用作召伯父辛尊彝”,其中的“召伯父辛”就是周初的召公奭,因此召公也可被称之为召伯,总不至于召公由公爵降到了伯爵吧!另外,召伯虎盨铭文记载“召伯虎用作朕文考”,召伯虎是召公后代,西周晚期被周天子任命为南征江汉的军事主官,拥有巨大的权势,因此召公后代也不会被降爵了吧!类似铭文还有很多,都证实西周没有公爵,周朝最高的爵位是侯爵。西周没有公爵的说法,再结合甲骨文中的记载,可见商朝也不会有,因此黄帝姓氏公孙也就不可能有“公爵之孙”的意思。

综上可见,黄帝不可能姓公孙,恰如清朝崔述在《补上古考信录》中直言:“公孙是公之孙,上古时无此(公孙)称。”

笔者认为,由于黄帝其人的最早记载始于春秋战国时代,当时文人以春秋战国时代的眼光来解读黄帝情况,由于黄帝在炎帝式微时起兵匡扶正义,于是臆测黄帝身份,将之视为炎帝时的诸侯之孙,又因为当时“公孙”姓氏的出现,就笼统的给黄帝取了一个“公孙”姓,即所谓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耐人寻味的是,《国语·晋语》记载:“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但在《五帝本纪》中,司马迁只说黄帝姓公孙,而为何只字不提黄帝姓姬?或许,司马迁认为黄帝姓姬之说更不可信。

当然,尽管黄帝不可能姓公孙,与姬姓之说充满疑云,但不能由此否定黄帝的存在,或许黄帝真实姓氏已被遗忘,或许当时中国还未出现姓氏文化。

参考资料:《史记》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7936.html